『壹』 清朝服飾的來歷和特點,清朝服裝特點是什麼
清朝服裝特點是什麼?
特點:清朝服飾大體上追求清秀,簡潔,窄袖緊身。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閉關鎖國的性格。
清代滿族婦女的服飾,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馬甲,穿高跟在腳心的花盆底鞋。漢族婦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仍沿襲明制。後期,滿漢婦女裝束相互影響,各自都有明顯變化。
清代婦女服裝仿效中心幾經變更,乾隆時以蘇州為中心,嘉慶時以南京和揚州為中心,後又以上海為中心。辛亥革命後,服飾禁錮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飾工藝的傳入,婦女的服裝才產生了新的變化。
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後,我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1)哪裡有清朝末年的服裝擴展閱讀
演變
1、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2、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
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3、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服飾
清朝服飾的特點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系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擺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
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歷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歷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
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
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 *** 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 *** 是 *** 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
(1)哪裡有清朝末年的服裝擴展閱讀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游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復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服飾
清朝服飾的特點
1、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 是突變的滿族服裝。
2、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3、清代早期開始逐漸強迫變漢服為漢式旗裝。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4、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
(1)哪裡有清朝末年的服裝擴展閱讀:
清朝服裝的演變過程:
1、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2、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
3、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4、同治年間
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5、光緒中期
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6、光緒末年
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7、清末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服裝
網路-清朝服飾
清朝衣著的特點是什麼
清代男子一般服飾
⑴馬褂:長袍或長衫配馬褂、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淺色長腰帶,後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裝.馬褂長僅及臍,左右及後開楔,袖口平直(無馬蹄袖端),形式有袖長過手或袖段至腕、對襟、大襟、琵琶襟諸式.
⑵馬甲:馬甲即背心、坎肩,也見緊身.馬甲為無袖的緊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0襟、大襟和多紐式等幾種款式.除多紐式無領外,其餘均有立領。
⑶袍、衫:清初款式尚長,順治末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袍衫在清中後期流行寬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華竹枝詞>說:」新式衣裳誇有跟,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裝款式變化的趨向.這時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規,出現逆反現象.諺語有」有理者無里,無里者有里」之說,正反映當時服裝變異之風尚,已經突破常規,預示著中華服飾文化,即將進入一個變遷的新階段。
⑷襯衫:襯衫穿於袍衫之內,襯衫的形狀與長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絲綢,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為」兩截衫」.顏色初尚白,後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綠色或白色鑲倭緞、漳絨邊的。
⑸短衫短襖:有立領右衽大襟與立領對襟兩式,與褲子相配,外束一條腰裙,是一般勞工人民的服裝式樣.南方農民夏穿牛頭短褲,即傳統的犢鼻發展而來.長褲於褲腳鑲一段黑邊.北方人穿長褲,用帶子將褲腳在髁骨處扎緊,東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褲,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蓋住腿後上不部及臀部。
清代女子一般服飾
⑴旗髻:系指兩把頭、大拉翅等滿族頭髻.據<閱世編>記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加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下婦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二把頭.」平髻就是將頭發自頭頂中分為兩綹,於頭頂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間橫插一大扁方,余發與頭繩合成一綹,在扁方下面繞住發根以固定之。
外觀頭頂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橫插於頭頂上,因此,有兩把頭、一字頭、如意頭種種稱呼.在道光以後,婦女以雙架插發髻,挽發如雙角形,曰架子頭.清咸豐以後,旗髻逐漸增高,兩邊角也逐漸擴大,上面套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做成,是為」旗頭」或」宮裝」,俗謂」大拉翅」.在旗頭上面還要再加插一些絹制的花朵,一旁垂絲滌。
⑵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長)、舒袖(袖不及手臂長)兩類.衣身長短肥瘦的流行變化與男式馬褂差不多.但女式馬褂全身施紋彩,並用花邊鑲飾。
⑶坎肩:又名緊身、搭護、背心、馬甲,為無袖短身的上衣,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數種,多穿在氅衣、襯衣、旗袍的外面。
⑷褂襕:為婦女們在春秋天涼時穿於袍衫之外的長坎肩.這種坎肩系圓領、對襟、直身、無袖、左右及後開氣、兩側開氣至腋下,前胸及開氣的上端各飾一個如意,周身加邊飾,兩腋下個綴有兩根長帶,身長至膝下。
⑸襯衣: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五個紐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寬袖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⑹氅衣:與襯衫款式大同小異.不同的是襯衣無開氣,氅衣則左右開氣高至腋下,開氣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區,俗以多鑲為美。
⑺圍巾:穿襯衣和氅衣時,在脖頸上系一條寬約二寸、長約三尺的絲帶,絲帶從脖子後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內.圍巾一般都綉有花紋,花紋與衣服上的花紋配套。
⑻裙子:主要是漢族婦女所穿,滿族命婦除朝裙外,一般 *** 裙子.至晚清時期,漢滿服裝相互交融,漢滿婦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干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玉裙、月華裙、墨花裙、粗藍葛布裙等。
(1)哪裡有清朝末年的服裝擴展閱讀:
清朝服飾的影響
清王朝對明朝服制的變更,對華夏族的衣冠形成沖擊,卻從未動搖華夏族的衣冠之治,因為在華夏族的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飾不僅僅是生活的消費品,也是尊卑貴賤等級序列的標志,這是物質的也是身份、地位的社會待遇,所以衣冠之治實際上是衣冠之別,有關種種穿靴、戴帽、著裝、佩飾的煩瑣規定,莫不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細部,維持森嚴的階級統治。
所以清王朝服飾變更的是形制,而不是它的實質性內容,而形制也是為了壓抑和淡化 *** 的民族意識,加強清人的統治.正是因為如此,清王朝繼承、強化了華夏衣冠之治的傳統,並摻進民族壓迫意識,形成清代的服飾制度.這也意味著當清王朝統治走向衰微,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地步,必然要在服飾方面再起風波。
參考資料:網路-清朝服飾
清朝服裝特色
清朝服裝特色: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裝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清朝女子服飾特點
1、漢女服飾
漢族婦女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
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尚保存著明代的馬面裙,康熙年間馬面裙開始著重裝飾裙門,後來裙褶又改為長梯形接片。
2、滿族及宮廷婦女服飾
清初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前後開衩的長衣,後來改為左右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旗袍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
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初期旗袍無領,穿著時需加上領巾,後來加上假的元寶領。
3、後宮服飾
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的稱為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
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
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
(1)哪裡有清朝末年的服裝擴展閱讀: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
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旗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馬甲,這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裝束。這種馬甲與男式馬甲一樣,也有大襟、一字襟、對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長度多到腰際,並綴有花邊。
滿族婦女的發型稱為旗頭,清中期開始有二把頭,清末滿洲貴族婦女在二把頭上加上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
『貳』 清朝一般穿什麼服裝
那當然不一樣了。皇帝?皇後?宮女?太監?城裡人?鄉下人?男人?女人?旗袍是典型的清朝延續服裝。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7%E5%B3%AF%B7%FE%D7%B0 再就是去看看新版《紅樓夢》,說不定有些了解呢。
『叄』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
『肆』 有關清朝的服飾!
一下內容摘自
末日王朝的背影:明清禁衛軍密檔(精選)
作者:
王鏡輪(中國古代內章制度史專家)
向斯(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專家、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館長)
============================
皇家禁衛軍雖產生於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末年,但它畢竟是一支皇家直屬衛隊,其官兵的嚴格挑選和待遇的優厚以及特殊的軍營旗幟、軍服、軍械,無一不體現著皇家的氣派,充分顯示出皇家特有的富貴和威嚴。
1.飄揚的龍旗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十二月初受命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的貝勒載濤、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立即著手組建禁衛軍,僅僅過了兩個月,也就是宣統元年(公元1909)閏二月初七日,訓練大臣載濤便率領大臣制定了詳細的禁衛軍旗幟和服制,上奏後馬上獲得通過。
龍旗皇家禁衛軍設標本署和各隊營,在禁衛軍旗幟上包括兩種旗:禁衛軍標旗和禁衛軍馬隊旗。
皇家禁衛軍標旗是禁衛軍的象徵,它的構圖別致,用料考究,色彩和圖案將皇家氣派體現得淋漓盡致。禁衛軍標旗旗面分成四個等份,每個等份一個顏色,實際上是八旗的四原色:黃、白、紅、藍,以此四個等份的四色旗是皇家軍隊的標志。
禁衛軍標旗旗幟中,靠近旗桿一側的上半方格內是黃色旗面,黃色系皇家專用的顏色,皇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許擅用此色,否則便會以犯上違制和覬覦神器而治罪。黃色旗面內精心綉繪著火球、彩雲,突出的主要位置則繪制了一條矯健騰飛的五色飛龍,五色飛龍差不多佔滿了整個黃色旗面--這明黃的顏色、火球、彩雲和五色飛龍便是中國皇帝和皇室的標記。
禁衛軍標旗旗幟黃色格下方是白色格,白色格旗面上用滿文、漢文正書禁衛軍標數。清廷自順治皇帝之後,將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三旗由皇帝直接統轄,稱為上三旗。因此,黃色和白色也因上三旗的尊貴而地位特殊,倍極尊崇。和黃色格、白色格對應的便是紅色格、藍色格,四色格組成的禁衛軍標旗迎風獵獵,十分威武。
禁衛軍標旗旗幟的邊緣都鑲綴著柔軟、鮮艷的金色穗,穗絲長六寸,金燦燦的色澤和四色旗面交相輝映,在富貴、華麗中透出一種神聖和威嚴。標旗旗桿堅硬、筆直,桿尖如矛。標旗旗桿和旗面的連接處扎飾一條紅色的穗帶。穗帶顏色紅艷,長度是旗面寬度的2/3,帶上寬3寸,下寬4寸,在獵獵的風聲中這條紅色的穗帶在四色旗面和金色穗的映襯下如同一條紅色的火焰,在五色飛龍旁飄動。
皇家禁衛軍馬隊旗是用飄動感極好、柔軟耐用的上等綢子做成的。禁衛軍馬隊旗旗面也是分成四個等份,由四色構成旗面:黃色、白色、紅色、藍色。馬隊旗旗面的構圖、色彩、質地、鑲飾大致和標旗相同,只是在一些部位略有區別。馬隊旗由四色組成,每色旗旗寬都是2寸,四色合起來構成完整的馬隊旗旗面,寬是8寸,長為1.4尺。馬隊旗尾端較獨特,向里收縮,成為等邊三角形。馬隊旗旗桿是紅色的,用竹子製成,旗桿的兩端包裹銅質的箭頭,如長矛般的鋒利。
2.軍服
軍隊的凜然軍威和嚴整軍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官兵的偉岸、健壯,武藝非凡,英氣勃勃;二是軍營的旗幟火熱、艷麗,威嚴神聖,獵獵生風;三是軍服別具一格,從質地、構圖、造型、裝飾到色彩、帽徽、領章以至襟扣,上下對稱,左右呼應,協調和諧,融為一體。皇家禁衛軍更是如此,也更注重官兵的選擇,旗幟的威嚴和軍服的整肅鮮明。
專司禁衛軍訓練的欽派大臣、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貝勒載濤,從接手組建禁衛軍開始,對軍服的製作就十分用心,始終給予極大的熱情,密切關注。載濤組織專司服飾的武官認真研究,擬定禁衛軍服飾。載濤確定了禁衛軍服飾設計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禁衛軍)出備扈從,入供宿衛,責任綦重,體制宜隆。即衣履服裝,必須整肅鮮明,自成一部,既便易於識別,亦可壯夫觀瞻。"
禁衛軍訓練大臣載濤要求禁衛軍軍服要別出心裁,整肅嚴明,自成一部,目的是既便於識別,一看便可知是皇家禁衛軍,同時又要壯夫觀瞻,就是一眼便給人威嚴雄壯、天子之師不可一世的感覺。訓練大臣載濤認真研究過各國陸軍、禁旅服飾,組織武官們反復斟酌,吸取列強各國陸軍服飾的可取之處,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閏二月初七日正式制訂出了既區別於中國陸軍軍服,又壯夫觀瞻的皇家禁衛軍服制,並獲得通過,朝廷下令照此製作遵行。
皇太極盔甲禁衛軍軍服分三等九級,從軍帽、軍服、皮鞋、皮靴到帽徽、領章、肩章、臂章、刀繸、參謀帶、值日帶、裹腿、馬刺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兵穿用相應等級的服飾,使宗室和官兵有別、官佐上下有別、武官和士兵有別、不同科目的官兵有別、各個營隊的士兵和匠夫有別,標志顯著,等級分明,任何人都不得越級穿用和混淆,否則便按軍法以違紀懲處。
皇家禁衛軍軍帽最初擬定是用瓦灰呢製作,夏季則加土黃布帽罩。到宣統元年(公元1909)最後確定帽制時,訓練大臣提出夏季的軍帽不必在瓦灰呢上加土黃布帽罩,乾脆以土黃布製作夏季軍帽,這樣,軍帽便分兩種。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正式奏准通過夏季軍帽用土黃布製作。瓦灰呢軍帽和土黃布軍帽自此就成了皇家禁衛軍的標志之一。
皇家禁衛軍軍帽帽前是黑漆遮檐,帽牆堅實挺括,蓬起的帽頂頂圈周圍用一道紅色的細線緣邊。禁衛軍各級上等軍官在軍帽上有顯著的標志,就是軍帽帽牆上全部綴飾紅邊,十分醒目。禁衛軍各個不同兵種各有固定的顏色加以標示,以示區別:禁衛軍步隊營用紅色,馬隊營用白色,陸路炮隊營和機關炮隊營用黃色,工程隊營用藍色,輜重隊營用紫色;軍醫用綠色,軍樂用灰色,馬醫用茶色,軍需用黑色,執法用駝色,書記用藕荷色。
禁衛軍各個營隊用不同的顏色,目的是便於區別,統領官員一目瞭然。不同營隊的禁衛軍官兵表現在軍帽上便是帽牆上按各科固定的兵種顏色定色,分別加邊。禁衛軍官兵軍帽前部帽牆的適中位置綴飾帽正。軍帽的帽子頂篷自左至右向下傾斜,看上去極富動感。禁衛軍軍帽分軍官、軍佐、目兵三種帽袢:軍官帽袢是用金線皮里扁絛,軍佐帽袢是用銀線皮里扁絛,而目兵帽袢則是用黑漆皮里扁絛,兩端都是用黃銅小圓龍紐活套。
禁衛軍帽正就是禁衛軍特用的帽徽。皇家禁衛軍帽徽是用紫銅製成的,帽徽分為內層、中層、外層。帽徽內層呈橢圓形結構,深鏨金十字格。內用四色:黃色、白色、紅色、藍色。帽徽中層也是橢圓形的,全用金色。上鑄兩條小蟒從左右圍抱。帽徽外層呈八角形,八個銳角清晰、分明,和諧對應,每個銳角內有八道火焰,都是三棱凸紋造型。禁衛軍帽徽是皇家衛隊的統一標示之一,不論官佐還是目兵,都統一綴用,不分什麼三等九級。
皇家禁衛軍的軍服用料也和軍帽相同:用瓦灰呢製作軍服,夏季用土黃布軍裝。瓦灰呢軍服適用於冬季和春、秋季節,官佐的軍服都是在瓦灰呢上作黑絨紅邊,而目兵則全部是本色紅邊。軍服是開襟式的,紫銅六扣,明系,兩肩都綴不同等級的肩章。夏季土黃布軍裝,官佐和目兵,衣領都用一個顏色,沒有什麼區別。禁衛軍軍服兩只袖子和軍褲左右兩旁,都加綴一道紅色細線,不分官佐目兵,不分等級。這也是皇家禁衛軍服飾上的另一個共同標記。
禁衛軍的領章是用紫銅製作的,呈圓形結構,圓內上鏨蒼勁有力的飛鷹,下鏨鮮活生動、生氣勃勃的洋荷花。禁衛軍領章同禁衛軍帽正一樣,也是皇家禁衛軍的獨有標志之一,不論禁衛軍官佐還是目兵,不分上下級別,都統一綴用佩戴。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調整了禁衛軍領章的使用規定,奏准通過頒發軍中執行:軍中中級以下武官,右領添綴紫銅製作的拉丁字碼標營號數,以便區別。
禁衛軍肩章分出不同的花樣,主要包括官佐肩章、目兵肩章兩大類。禁衛軍官佐肩章分上等、中等、下等,三等肩章都以綴星數目區分:上等官佐肩章用瓦灰呢作章底,中用三條寬5分的金辮鑲成滿金花片,肩章寬15寸;中等官佐、下等官佐肩章都用各相應兵科作章底,肩章周圍都留出寬1分的本色邊一道,中等官佐肩章綴三條4分寬的金辮,下等官佐綴兩條6分寬的金辮;上等第一級,綴三顆星,星呈品字結構,第二級綴兩顆星,星平行呈一字形,第三級綴一顆星。禁衛軍官佐肩章呈長方形,靠里的尾端是正方形結構,靠外的上端去掉了兩個角,呈現 形狀。
禁衛軍各科目兵肩章都各用相應本兵科底。最初擬定禁衛軍軍樂隊一等樂兵和護目、號目、醫目、正目肩章的尾端橫綴三道黑呢條,二等樂兵和護兵、號兵、醫兵、副目肩章尾端橫綴二道黑呢條,三等樂兵和正兵、副兵肩章尾端橫綴一道黑呢條。經商議以後由訓練大臣最後奏准確定:三等樂兵、正兵、號兵、護兵和槍匠、炮匠、鐵匠、皮匠、木匠、掌匠等各匠肩章尾端橫綴一道黑呢條;二等樂兵、護目、號目、匠目、副目綴二道黑呢條;一等樂兵綴三道黑呢條。而學習樂兵、醫兵、副兵肩章尾端都不綴黑呢條。
禁衛軍各營隊目兵肩章上,最初擬定上釘紫銅洋碼標或工字、輜字等營號,步隊四標目兵肩章上釘紫銅拉丁字碼標號。後來,經由訓練大臣最後奏准確定:禁衛軍目兵肩章上刺紫銅色絲線紋拉丁字碼標號或工字營號、輜字營號等;步隊四標目兵肩章的字碼統一改為,凡是禁衛軍步隊營、馬隊營、炮隊營和工程隊營、輜重隊營各營目兵肩章都刺紫銅色絲線拉丁字碼標號或工字營號、輜字營號等。這樣,禁衛軍全軍各營目兵肩章標記基本上協調一致。禁衛軍目兵肩章靠里的尾端也是正方形,而靠外的上端部分則呈三角形,這和官佐肩章上端部分呈 形有所不同。
禁衛軍除了領章、肩章之外,還有各種臂章,是禁衛軍中的特別兵種的兵匠佩戴,目的是便於區別,以利提高效率。佩戴臂章的禁衛軍兵匠包括:號兵、駕車兵、槍匠、炮匠、鐵匠、木匠、皮匠、掌匠、篾匠、繩匠等,他們都在左臂各戴一個標志著各兵、匠固定符號式的特別臂章--號兵是左臂綴戴喇叭式臂章,駕車兵是戴車輪式,槍匠是準星式,皮匠是皮刀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禁衛軍各營隊兵匠臂章都是用紅色的呢片製作而成,顏色鮮艷奪目,極好辨認。
皇家禁衛軍武官和士兵在常用的軍服之外,還有外套。用瓦灰哈喇製作的官佐外套,外套的袖端都有一道紅色的細條緣邊,這是武官的外套標志,而禁衛軍目兵的外套袖端則沒有紅線緣邊。雨衣也是禁衛軍官兵必備的服飾,也是分武官和目兵兩類雨衣:禁衛軍官佐雨衣分夏式雨衣和冬式雨衣,夏用雨衣是用黃膠布製作的斗篷式雨衣,開襟式的暗牛角扣上下六個,冬用雨衣則是用瓦灰呢製作的;禁衛軍目兵雨衣也分夏用雨衣和冬用雨衣,目兵夏用雨衣系黃帆布做成,而冬用目兵雨衣也繫上好的呢外套。
禁衛軍特種目兵匠夫的服飾和營隊官兵有所不同,也是用不同的顏色和用字加以區別,以便於辨識。禁衛軍交通隊營藝師頭戴紫銅鑄成的"師"字帽正,藝師下的藝士則頭戴紫銅鑄成的"士"字帽正。一看黑漆遮檐上的紫銅"師"字和"士"字,便知道是交通隊營的藝師、藝士,一望即知。藝師、藝士的帽子冬天用藍色大呢,夏天用藍羽毛,藍呢軍帽上緣以紅線。
禁衛軍從訓練處、協司令處、標本署到各營隊排棚,都有伙夫兵。伙夫兵是專管燒水做飯的,誰也離不了。禁衛軍伙夫兵軍帽帽正是用紫銅鑄成的"伙"字,一看便知道是皇家禁衛軍的伙夫。禁衛軍步隊營、馬隊營、炮隊營、工程隊營、輜重隊營、交通隊營都有駕車兵。駕車兵軍帽帽正是紫銅鑄的"車"字。伙夫和駕車兵的服飾一樣,夏季用青布草衣,冬季用青布棉衣,帽子也是用青布製作,軍服兩肩都不綴肩章,每人在左臂上各佩戴相應的臂章,用醒目臂章色彩和顯著的符號表明他們的身份。
禁衛軍軍樂隊是又一支特種部隊,他們的服飾也較為特別。最初擬定的軍樂隊官兵服飾是官佐和兵目軍服,冬季、夏季都著紅衣藍褲,軍帽也和軍服一致。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由訓練大臣奏准確定為:軍服軍衣夏天公布大紅羽毛,冬天用大紅呢;軍服軍褲夏天公布藍羽毛,冬天用藍呢;軍褲兩旁中心位置各加一道紅色的直條;軍帽頂部周圍緣一道灰色的細邊,再用灰色的寬邊綴飾軍帽帽牆。
禁衛軍參謀官軍帽、軍服和相應級別的武官一樣,參謀官佩戴參謀帶作為區別。參謀帶是禁衛軍的特製的一種佩帶,全帶用金絲編制而成,包括兩條粗帶,四條細帶。參謀帶上有帶環,是用黃銅鍍金製造的,帶環頭上綰瓦灰呢片,環頭是半月形造型,環底平鑿六個小孔。參謀官佩參謀帶,值日官佩值日帶,官佐佩刀糹遂、刀帶。禁衛軍官佐刀糹遂都是用銀白絲線製作的,包括糹遂帶、糹遂兩個部分,糹遂的造型類似於長形圓鍾。皇帝宗室禁衛軍官佐刀糹遂,加一個黃結,覺羅加一個紅結,一目瞭然,知道是宗室、覺羅身份。禁衛軍軍官刀帶是黑皮紅里,而軍佐刀帶則是黑皮藍里。
禁衛軍訓練處是禁衛軍參謀總部,訓練處的一應人員都穿軍服。按照訓練大臣奏準的《禁衛軍章程》規定,訓練處從訓練大臣、軍咨官、執事員、書記員、四科監督到司事生、司書生等,都是只領薪水,不領公費餉銀。所以,從軍咨官、各科監督至以下各訓練處官員,每次只發一份冬季、夏季軍服,而訓練處的夫役則比照各營隊伙夫的規定,分季度發給。
皇家禁衛軍軍用皮鞋、皮靴都是用黃皮製作的。最初擬定禁衛軍軍中協司令處、標本署、各營隊副官、管帶官以上禁軍高級武官都穿黃皮長筒靴;馬隊營、炮隊營等隊官以下中、下級武官和目兵都穿短筒黃皮靴。後來,由訓練大臣奏准重新規定:禁衛軍一應乘馬的武官和馬隊的目兵,都穿長筒靴;炮隊、輜重隊、步隊、工程隊等一應步行的官佐目兵都穿短筒靴;各營隊隊官以下武官穿整幫式皮鞋,目兵則穿開口式皮鞋。軍中所有穿皮鞋的官佐目兵,都必須用黃線布裹腿,布寬五寸,長五尺七寸,裹纏從膝蓋到踝骨部位。禁衛軍軍靴後圍還套半腰圓形馬刺,是用純銅製作的,十分威武。
藤牌皇家禁衛軍還專門設計有訓練大臣徽章和射擊徽章。訓練大臣徽章是專門為負責禁衛軍訓練的訓練大臣設計和佩戴的,徽章系純金製造,造型呈圓形,分內、中、外三圈,外圈邊緣是起伏有致的齒輪狀,高低錯落。訓練大臣徽章上有篆書滿文字樣:訓練大臣。訓練大臣佩戴訓練大臣金質徽章,旨在顯示訓練大臣在禁衛軍中的崇高權威,是訓練大臣的權力標志之一。專司訓練禁衛軍的訓練大臣貝勒載濤在上呈的奏章中明確地指出:"惟訓練大臣督飭全軍,整理戎政,非有特別章記,不足以昭識別而辨等威。"
訓練大臣的金質徽章是皇家禁衛軍最高指揮官的辨等威的權力標志,是皇家賜賞的特別章記。與此同時,訓練大臣載濤出於激勵禁衛軍官兵精通射擊技術,提高戰鬥力,特別奏請設計了禁衛軍官兵的特別章記:射擊徽章。射擊徽章寬約一寸六分,長約一寸八分,分成四個等級:優等、一等、二等、三等。禁衛軍射擊各等徽章都是正面內鏨二支小槍,小槍長九分,槍口朝上,槍底在下,呈左右交叉圖形。交叉的兩支小槍使徽章正面分割成四個部分:上部內鏨一隻蒼勁有力的飛鷹,飛鷹展開雙翅,頭部向右偏去,彷彿是振翅俯瞰天下;下部、左部、右部內四個等級的構成各有不同--優等徽章是各鏨5枚豎形子彈,一等各鏨3枚橫形子彈,二等各鏨2枚橫形子彈,三等各鏨1枚橫形子彈。射擊徽章上部的飛鷹全部鍍金,閃閃發光,栩栩如生,下部、左部、右部的子彈和交叉的槍支都是使用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