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類別 » 康有為為什麼改變服裝
擴展閱讀
如何畫服裝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學生毛呢大衣怎麼搭配 2023-08-31 21:54:11

康有為為什麼改變服裝

發布時間: 2023-05-30 19:19:44

Ⅰ 近代中國服飾的變化趨勢有和變化各階段特徵

1變化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變換:

①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


②西裝在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流行開來。


③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④20世紀20年代後,人們對旗袍進行改革創新,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3變化特徵;中西合璧、土洋並存。

Ⅱ 分析進入民國後服裝變化的原因

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隨著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結構隨之產生變動,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著個性的解放,首先體現在穿著上擺脫舊的規定的束縛。

2.男子服飾的變化情況。(1)中西方服裝的並存:體現出兩種文化的激烈的對抗(2)西裝的傳入與流行的大體情況。西裝的傳入在鴉片戰爭以後,而真正流行開來則是在民國成立以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被規定為男子禮服之一,二是著裝人數的增加。(3)西裝流行的原因。從穿著的角度來講,西裝適體、瀟灑;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後剪發易服的產物。共和建立,剪除辮子,移風易俗成為時代潮流。剪發必然引起服飾的變化,因而剪發風行必然推動易服潮流的興起。民國成立後,清朝袍褂、補服等都已過時,滿式的鞋帽、衣飾已受到人們的厭棄。但是,在民國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裝尚未出現,在易服的風氣中出現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傾向;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受西化思潮的推動。民主共和的建立實質上是在制度層面學習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論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於西方。辛亥革命黨人長期在海外活動,接受西方文化較多。因而,當共和制度建立後,新政府以西方社會政治為原本進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為一時風氣,在都市社會興起一股西化思潮.
3.女子服飾的變化。(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樣的改革過程中拋棄了中國傳統服裝寬袍大袖的舊貌,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大膽地體現女性形態的曲線美。它是利用傳統服飾,融合中西美學標準的成功嘗試。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後,中國民眾審美觀念在服裝方面的變化。(2)飾品佩戴的特點:辛亥革命後朝著簡約化的方向發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兼具實用價值的裝飾成為時髦女性的愛好。

服飾近代化與衣冠之治的解體
服飾近代化的啟動,始於以服飾變革作為風俗改良的活動,並以衣冠之治的 解體作為重要的標志,這在維新運動中有突出的表現。 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和早期資本主義的發生,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人 們痛感到民智不開是中國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欲伸民權,必廣民智,欲啟民智, 必先革除惡風陋習對人民的禁錮,其中尤以吸鴉片和裹足所為摧殘民體,有辱國 格的兩大公害,先進的知識分子莫不對此口誅筆伐。如果說禁煙尚是對少數人不 良嗜好的整治,反對裹足卻要變更上千年的陳規陋習,波及千家萬戶,比前者對 社會的震撼面更為寬泛,其意義也更為深切。 廢除摧殘婦女的纏足鞋、弓鞋,是對女性的解放,也是鞋履的改制用強體、 實用的觀念看待人們的衣冠鞋履,勢必要推動服飾的變革早在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發易服改元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 ;辮發長垂,不利於機器生產;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於萬國競爭的時代,
請求放足、斷發、易服以便「與歐美同俗」,又說:「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 成風俗,新政亦不能行。」這就把變衣冠作為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 要內容,具有啟發民智的意義。
剪辮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於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
史上的變衣冠所變的是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即使起自下層的農民起
義也不例外,太平天國的「蓄發易服」,從衣冠上維護尊卑貴賤的等級之別,與
清政府並無二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
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為封建主義規章的禮制也隨之瓦解。在《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中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用以維系封建等級制度的衣冠之治,由於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締。民國初年頒布
的《服制》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為大禮服,褲為西式長
褲。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喪禮在臂上圍黑紗。女子禮服,上裝是對襟衫,下穿
裙子。此種服制打破等級界限,不分尊卑貴賤,所以雖是官員的制服,但對生活
權利的平等卻起了表率的作用。即使宮廷的遺老遺少無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
的原則,有記載說:「宮廷內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補服翎頂朝珠,一概
束之高閣。」(14)真正結束衣冠倫理政治化觀念的,是孫中山提出的服裝製作
的四條原則,他在復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裝的圖式,指出:「此
等衣式,其要點在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15)這就使
得人人須叟不可離身的服裝,擺脫等級制度和政治倫理的干預,促使在中國延續
數千年的衣冠之治徹底解體,用衛生、實用、經濟、美觀的思想來製作和選擇服
裝,使著裝與現代文明接軌,這是中國服裝史的重大變革。

Ⅲ 近代中國服飾變化看中國社會進步

探析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變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現象及其規律. 社會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開始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由於中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學東漸局面。在這一過程當中,「隨著條約口岸的開放」,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作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漸次傳入中國,國人開始接受這些「新的生活方式』)並由此在中國形成了「西俗東漸」的現象,晚清時期的城市華人社會生活方式開始了西俗化。 當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並不完全等同於先進。但是它作為在近代工業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畢竟在實質和內涵上比在農業社會文明和封建專制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生活方式要先進許多,因為「西方近現代民俗作為現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國傳統習俗更能適應現代社會」)。雖然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挫折和阻礙,但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西化的過程。 衣食住行,是反映一個民族或國家社會生活方式最為直接的窗口。而中國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歷程也是首先從這里開始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服飾被認為是禮制大防,它的變化常常與更改正朔聯系在一起,足見其重要性。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在最初,中國人認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覺不類」。但是,曾經崇尚寬袍大袖的國人很快就認識到西式服裝簡潔、靈活、方便的特點. 中國最早接受西式服裝的當屬廣東沿海地區和開放口岸的一些買辦和經常同洋人有生意往來的商人,他們最早模仿洋人們的穿著打扮。 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以前,還只是少數獵奇者和洋務買辦們穿著西式服裝,這些人還被大眾視為叛逆。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國認同程度的日益加深,國內剪辮易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有人力主改穿西服,提出:「視西人之遍身結束,舉止生硬者,反覺文明。」在戊戌變法中倡導「與歐美同俗』,的康有為也主張改穿西服,並把西服附會成中國古代的服制:「夫西服未文,然衣制嚴肅,領袖潔白,衣長後社,乃孔子三統之一;大冠似箕,為漢世士夫之遺,革窟為楚靈王之制,短衣為齊桓之服。)資產階級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視為「可振工藝,可善外交,可以強兵,可以強種』, 的靈丹妙葯。這雖然體現了「全盤西化的盲目J陛」,卻也說明了當時人們對西式服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可。20世紀初年,西式服裝開始廣為流 行,不僅一些大城市中的學生制服日漸洋化,就連一些窮鄉僻壤也不能免俗。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廣西梧州中學的學生就被允許「披洋衣揖孔孟」。 在近代,女式服裝的西化比男式更早。在鴉片戰爭前後,江南各省就流行「夷船』,舶來的女性衣飾,主要以花邊絲縷之類為主,俗稱為「鬼子欄桿」,女子服飾的西化也由此開始。1859年,剛到香港的英國人吟-411就「看到很多中國姑娘的天足上穿著歐式鞋,頭上包著鮮艷的曼徹斯特式的頭巾,作手帕形,對角折疊,在頗下打了一個結子,兩角整整齊齊的向兩邊伸出』。所以他驚奇地認為她們的「歐化癖是頗引人注目的』,」勸。更有史料說:「海上女界喜效夷裝,衣必袒胸露臂,褲必長不及膝,襪必長統,履必高底,其形式介於華夷之間。在染歐化之滬人視之固覺時髦,然使驟入守舊派目中,其不詫為妖孽也希。n[$]( P248)這些追趕新潮的女士主要以妓女為主,她們敢於標新立異的勇氣使她們成了領導近代中國女性時裝潮流的先行者。到了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開始流行顯示人體美的女性時裝,北京也有青年女學生「赤胸露臂,短袖青衣,雲鬢高垂,皮鞋聳底」[9 ]( P30)。而且,當時不僅民間如此,甚至就連壁壘森嚴的皇宮也有女性穿西式服裝。據記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駐法國公使裕庚卸任回國時,與西式裝束的夫人和兩個女兒到頤和園接受慈禧太後的召見,他的兩個女兒更成為了慈禧的御前女官,凡遇外事活動,她們總是身著洋服,隨侍在慈禧左右。可見,當時的人們對西式服裝的接受力已經大為提高,以至於就連頑固派慈禧也能夠接受。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作為外套的西服開始日漸在城市居民之間流行,而且洋式襯衫、絨衣、針織衫、西褲、紗襪、膠鞋、皮鞋等也被國人日漸接受,人們服飾的西化程度得到了不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