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紡織工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現狀:盈利下降,2020年行業發展壓力增大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2019年,紡織行業景氣度總體處於擴張區間,2019年四季度紡織行業景氣指數為55.2,達到全年景氣度最高值。2019年行業景氣度和開工生產情況基本平穩,紡織行業景氣度總體處於擴張區間。2020年中國紡織行業面臨的外部形勢更趨復雜嚴峻。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經濟風險點增多的復雜局面與國內結構性等問題仍存。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紡織企業造成內銷經濟損失,也使企業面臨外貿訂單流失及國際競爭加劇的情況。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以及全球各國經濟下行影響,我國紡織行業面臨的內外部形勢更趨嚴峻。但樂觀來看,我國宏觀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不會改變,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將更加著重穩增長。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紡織行業逐步恢復發展,國家也開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台各種扶持政策,幫助紡織行業企業緩解經營壓力,紡織行業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更多數據可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② 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紡織服裝業應對策略
(一) 服裝柔性製造的必然性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消費已經具有明顯和日益強勁的個性化趨勢。服裝的個性化消費趨勢要求實施柔性製造。
1.柔性製造式服裝企業避開過度競爭的有效策略
服裝是典型的壟斷競爭性行業,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資本的積累,服裝行業出現過度供給和過度競爭的局面。根據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成果,競爭性行業是無利潤可言的。即使在產品存在差異性的壟斷競爭行業,過度供給的壓力迫使市場相當大一部分產品的價格迅速跌落,並陷入得不償失的經營狀況。不言而喻,過度競爭只能在短期內使消費者獲得一定的實惠。但是從長期來看,過度競爭不僅使廠商得不償失,而且也使消費者得到的一點點實惠因生產壓縮和壟斷形成而灰飛煙滅。所以無論是服裝行業,還是其他行業,無論是企業界,還是經濟理論研究都必須高度關注如何解決過度競爭的問題。
在市場出現明顯的過度供給條件下,服裝企業通過推廣柔性製造(在服裝行業更清楚地表述為服裝定製),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在剛性製造佔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實施柔性製造的企業可以通過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而吸引顧客。在這種條件下,實施柔性製造的企業實際是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消費領域。在這個新的領域由於經營者數量較少、供給能力有限,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廠商具有較強的價格決定能力,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在柔性製造得到普及條件下,一方面,柔性製造通過極具個性化的產品提高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增加服裝市場總容量,減少過度競爭。另一方面,柔性製造廠商通過互聯網路的互動式通訊和價格折扣等措施及時掌握社會對相關產品的詳細需求,嚴格按照消費者的訂貨組織生產,使得一部分不具備柔性製造能力的企業退出市場。避免服裝行業的過度競爭。
2.柔性製造是服裝企業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柔性製造或定製就是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生產服裝。從市場學的角度,柔性製造實際上是在各個細分市場對需求的最准確定位。因為廠商可以嚴格按照消費者的要求、願望進行設計、生產,所以,在同一種類的服裝產品的所有細分市場上,柔性製造都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譬如,在春秋裝類的服裝柔性製造方面,無論是老年消費者,還是青年消費者,無論是男性消費者,還是女性消費者,也不論是高收入消費者,還是低收入消費者,只要消費者把他希望的服裝的顏色、面料、質地、尺寸等信息通過互聯網路或其他方面告知服裝企業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服裝企業就能不折不扣地按消費者的需求生產出他們滿意的產品。所以,柔性製造實際消除了各細分市場上的界限,形成一個需求更大的市場。柔性製造的特點使服裝企業能夠出奇制勝,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毫無疑問,柔性製造是服裝企業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3.柔性製造是中國服裝企業走向世界的必有途徑
假如WTO把中國國內市場納入國際的統一大市場中,使中國服裝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相比較而言,中國服裝企業資本力量不足、影響渠道不暢、品牌聲譽較差,在國際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經濟大競爭格局中處於明顯的不利地位。毫無疑問,在剛性製造技術條件下,中國服裝企業要走向國際,與國際服裝巨頭搶市場、爭利潤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在柔性製造技術方興未艾的條件下,中國服裝企業實際與國際服裝巨頭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國際服裝巨頭資本雄厚、銷售渠道通暢。但是在服裝企業柔性製造潮流下,雄厚的資金和通常的渠道以及縣屬營銷技術並不是決定競爭優勢的關鍵。在很多情況下,因地制宜、甚至因陋就簡可以變不利為有利、反敗為勝。所以,在中國存在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條件下,中國服裝企業能否在競爭激烈的國際服裝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就在於它能夠抓住柔性製造的歷史機遇。
(二) 服裝定製營銷的思考
1、 服裝定製營銷的關注點是什麼
在成衣工業時代,服裝企業不遺餘力地進行產品創新與開發,雖然營銷花樣也不斷翻新,也重視對於市場的研究,但本質上是為了生產什麼樣的產品,為生產出來的產品尋找出路,提高產品的出貨率,減少庫存,為成衣賣一個好價錢。這樣看來,成衣工業時代,服裝企業的關注點是產品。
個性化服裝時代,服裝企業將享受成衣時代的服裝製造技術和設計經驗,將關注點轉移到顧客身上,更關注顧客將有什麼樣的個性化需求,服裝企業將如何獲得這些個性化需求,服裝企業提供一些什麼樣的基礎資源,讓顧客盡情地表達這種個性化需求,當這種需求已經准確表達以後,服裝企業應該採用一種什麼樣的生產組織模式,滿足顧客的這種需求,而使顧客購買這種產品比購買成衣獲得更高的性價比。個性化時代,服裝企業的關注點應該是顧客!
正因為顧客已經成為服裝企業的重中之重,服裝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有關顧客的資料庫,為顧客提供服務,類似我們現在說的客戶關系管理,了解顧客的真實需求,規劃滿足顧客需求的各種資源,提供顧客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包括增值服務),建立顧客與企業之間的互動通道。
2、 現代服裝定製營銷不是傳統的裁縫店
現代服裝定製營銷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成衣工業的否定,但並不是又回到了原始的裁縫店時代。
新一輪的個性化服裝不再是一個一個的裁縫店各自為戰:因為原始的裁縫店不能滿足顧客對於高於成衣的各種要求,原始的裁縫店幾乎無法滿足顧客的設計要求,無法給顧客提供一個設計平台,在樣板、服裝製作工藝、服裝設備、服務等諸多方面無法提供與現代成衣工業同一水平的標准,這已經是被事實證明了的。
要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服裝定製,必須在現代成衣工業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成衣工業的資源,再增加顧客參與的通道,提供顧客實現自我意識的成分,所以,個性化時代的服裝定製營銷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大規模定製營銷模式,而不是原始的裁縫店定製模式。
這種定製可能也通過裁縫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些裁縫店是以工廠為後台的連鎖形式,也可能是直接在互聯網上的虛擬裁縫店,或者,是其他的表現形式。
3、 大規模定製必須突破的瓶頸
服裝定製營銷具有幾個特徵:
A、 構成服裝產品本身的各要素各式各樣。這些要素包括材料(面料與各種不同類型輔料)、款式、樣板、工藝、尺寸等等,這些各式各樣的要素如果批量很少,則無法採用流水線生產,從而在產品製造成本上,使定製營銷模式明顯劣於成衣營銷模式,這樣,顧客雖然獲得了定製的心理滿足,但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經濟性;
B、 如果不能採用流水線生產,產品質量很難達到顧客的要求,與成衣營銷模式比起來處於劣勢;
C、 定製營銷只能採用零庫存模式,這樣便導致製造周期延長。
這樣看起來,要實現服裝大規模定製,速度、成本和質量是擺在服裝企業面前,必須克服的三個瓶頸。如果不能夠克服這三個瓶頸,要採用大規模定製並取得市場成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三) 構造大規模服裝定製營銷模式
如何構造大規模定製營銷模式呢?下面以成衣營銷模式為對照,在此基礎上討論構造大規模定製營銷模式的方法和策略。
1、 構造大規模定製營銷模式的技術基礎
現代信息技術為克服服裝定製的三個瓶頸提供了可能。之所以說信息技術能夠改善定製營銷模式,主要是因為信息技術有如下幾方面特徵:
數據處理速度快,克服了定製所帶來的批量多,數據量大的挑戰。工業製造中的數據處理對人工而言也許是一個挑戰,但對於電子系統而言,再大的數據處理量也不會造成流水的擁堵,因此,應用信息技術後,對於定製模式而言,不但不會增加崗位,能夠防止數據處理工作造成的流水擁堵,而且還能在規模批量生產的數據處理基礎上提高效率。
數據傳遞速度快,順應了定製營銷對各環節反應快的要求。定製營銷模式與傳統成衣營銷相比,數據大量增加,而且對於數據傳遞的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應用網路技術,就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而且能夠大幅度降低人工處理的錯誤和成本。
數據存儲方便,在數據查詢和數據分析方面保證了定製營銷模式對細節數據的要求。定製營銷模式與成衣營銷模式比起來對細節數據的要求高。而信息技術在數據存儲、查詢和分析方面的優勢能夠滿足定製營銷提出的這種挑戰。
另外,應用信息技術還可以減少製造過程中控制的成本。
2、 製造流程重構
製造流程重構的目標是提高產品製造速度和質量,同時准確和快速處理由於定製而帶來的大量生產信息,降低由此而提高的生產成本。製造流程的重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改造供應鏈。定製營銷模式對原有的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挑戰,材料單品進貨量減少,供應速度要求加快,材料品種大量增加,這時的工廠不應該只是增加供應力量,而應該使用軟體建立供應管理系統,與供應商的庫房資料庫實行聯網或者能做到互動,從而可以做到供應計劃准確快速。與此同時,如果能夠更好地利用第三方物流,或者改善自己的物流體系,與原有的手工供應管理比起來基本上能夠克服定製營銷帶來的挑戰。
改造計劃調度系統。在現有的大部分成衣企業中,生產計劃調度仍然是手工模式,這種手工式的計劃調度系統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出錯機會高,共享性很差,查詢檢索很困難,不要說適應定製營銷,就是對於成衣營銷也存在很大的缺點。因此,急需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改造過後,基本達到智能自動調度,信息製造全程共享,從而大大提高生產調度的能力。
調整產前准備流程。不同的營銷模式,不同的企業產前准備流程不一樣,但是這些產前准備流程完全可以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提高產前准備的效率和准確率。
實時質量控制。對於定製營銷而言,各種不同的產品標准,規格和技術數據等技術性文件比成衣營銷變化快,製造工人和品控人員再也無法象成衣生產一樣,可以憑腦子或幾張紙就能實施生產,採用信息技術快速編制和傳遞生產技術文件,對產品進行實時質量控制。
改善技術支持系統。採用信息技術,建立技術資料庫,實施技術數據管理和分析,改善技術支持和提高研發水平。
實現自動配套和個性化包裝。對每一件產品制定一個產品ID(產品「身份證號」),使用資料庫的形式,將與產品相關的信息與產品ID聯系起來,完成產品的自動配套和個性化包裝。
3、 服務流程重構
服務流程重構的目標是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和提高實施服務的速度。豐富服務種類。成衣營銷基本上不提供服務,即便偶爾提供一些服務,這些服務也是零散的。定製營銷則大大提高了對服務的依賴,這些服務貫穿在售前,售中和售後整個過程。定購前需要為顧客提供咨詢服務和幫助決策的服務,定購過程中需要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持,產品生產過程中需要與顧客時刻保持聯系,隨時接受顧客的需求信息,變更某種定貨信息或其他要求,發貨時需要為顧客提供某種特殊的服務,顧客收到產品後要為顧客提供一整套的售後服務。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各樣的必需的服務,為了獲得競爭優勢,還可能要提供顧客某些增值服務。總之,對於定製營銷而言,服務已經不再像對成衣營銷一樣不重要,它已經變成產品的一部分,必須大量豐富服務的種類。
建立服務平台。為了快速和大量響應顧客的服務請求,企業必須建立一個自己的服務平台,這個平台是基於電子網路和人力網路的一個體系。這個平台要保證能夠實時為顧客提供服務,對於實在無法實現實時服務的,也要實施交貨點服務。
實施交貨點製造。交貨點製造有利於快速提供產品,如果能夠與服務結合起來還有利於降低綜合成本。
4、 營銷系統重構
營銷系統重構的目標是將關注點由產品轉向顧客。顧客信息管理。成衣營銷是不需要關注具體某個顧客的信息的,而定製營銷中顧客個人資料、產品製造信息和服務需求信息已經構成一個整體,基於定單成功的需要,也必須對這些信息進行管理。不僅如此,為了預測顧客需求和銷售促進,必須對顧客進行分析,顧客的這些資料是所有營銷工作的基礎。建立顧客資料庫,並保證能夠從這個資料庫中快速、有效地提取營銷信息,進行需求分析,促進客戶關系,確保定製營銷獲得成功。
營銷通道。可以採用互聯網站、電話呼叫系統、企業內部電子網路加專賣店等形式,構建企業的營銷通道。互聯網站上可以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詳細的說明與介紹,可以使用電子定單完成電子交易;電話呼叫系統配合產品與服務目錄可以進行定貨,交互性更強,而且能夠處理顧客提出的超出企業預定的產品與服務種類;企業內部電子網路加專賣店的形式可以同時提供多種服務,可以面對面地進行定貨,而且能夠挖掘顧客的潛在需求。
營銷組織結構轉型。定製的營銷組織結構應該以加強客戶關系和提高顧客獲得的價值為出發點,將營銷定位到每一位顧客。
5、 成本控制體系重構
成本控制體系重構的目標是降低和有效控製成本。可以使用作業成本法,加強對每一個定單的成本實時核算,進而對每一個定單的成本進行控制。可以對定單運行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成本分配,也可以對成本進行預先估計,這種估計的准確性要比成衣營銷來得快。採用電子技術,在重要的成本點設置信息採集,很容易建立成本控制體系。
6、 重構策略
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傳統製造業而言已經是一個革命性的沖擊,也是信息技術發展在應用領域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誰能率先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製造業,誰就能贏得先發的競爭優勢。
但是,在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時,至少必須堅持如下幾個策略。
系統改造。在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時,由於領導人對信息技術能夠為企業干什麼的了解不是很全面,很容易造成從單一方面出發考慮問題,研發或購買了某些軟體,商用軟體的一個共同特徵是缺乏開放性,當需要啟動另一個方面的信息化時,你會發現原來的投入只能放棄,這樣就會造成企業改造成本的增加,而且會打擊企業員工應用信息技術的信心。
所以,在應用信息技術時,不要操之過急,應該根據自己的業務流程,進行系統化的策劃,同時一般應該研究自己的業務模式,對業務模式藉此機會進行一次重組,形成一個系統性的應用方案,才著手開展工作。
循序漸進。當我們有了一個系統性的方案之後,不要希望能夠一次全面解決問題,任何的策劃都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予以修正,同時,如果全面鋪開這種流程重組式的工作,會改變我們原有的很多工作習慣,一方面會帶來很大的推廣阻力,另一方面也會給企業的正常工作帶來很多麻煩,使企業的運行陷入混亂的困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去改造。
以企業為主。有些企業領導由於各種原因會把信息技術的應用完全信任地交給IT供應商來做,我的經驗和聽到的故事證明這樣安排是很危險的,這是因為IT公司無論進行多麼詳盡的需求分析,他也不比企業最高領導者或授權領導者更了解這家公司,這是他們不能獲得完全信任的理由一;另外,即便這些IT供應商能夠做得極為詳盡的需求分析,但他們還是根本無法開展你的業務流程重組工作,這一個應用成果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取得,因為每一企業的管理思想和流程設計只能由自己來做;IT供應商還有一個愛犯的毛病,那就是會提供一些你根本不需要的功能,這一成本沒有必要支付。所以,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應該採取以企業為主的策略。
一把手策略。推行一項新事物,尤其是全面改造企業的業務流程,思維模式,所有有管理經驗的人都知道,這種變革會帶來很大的阻力,無論你事先策劃得多麼好,實施得多麼順利。這種阻力沒有很大的行政權力去貫徹執行,幾乎是難於成功的,要想推行成功,就需要一把手身體力行。
(四) 在什麼級別和規模上提供定製
③ 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面臨的主要障礙及對等分析
當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2.1貿易摩擦、貿易壁壘不斷
我國加入WTO以後,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全球紡織業原有市場和利益格局,因此對於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謂「擠佔了他人的市場份額」的大量反傾銷等各種障礙。法國紡織工業聯盟主席呂西安德沃日曾表示,應延長對中國紡織品進口配額限制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間簽署的此類協議看齊」。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達國家至今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甚至干預中國的金融政策。從紡織層面上來說,他們這樣認為是由於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且在進口國零售市場上的份額增長較快,已對進口國的製造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甚至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下降,我國紡織業將成為全球貿易摩擦的焦點。
繼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之後,以SA8000社會責任認證為代表的「勞動壁壘」,正成為中國出口紡織品的又一大障礙,因為雖然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在價格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我國的勞動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會保障的情況下工作的。面對進口國實行越來越嚴格的「勞動壁壘」措施,紡織行業雖然也開始積極推行企業社會責任體系,也按照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國際公約開始實施了符合國際慣例以及我國國情的行業自律性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但在推行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初期,肯定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撓。
2.2紡織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紡織企業自主生產性不強。我國的紡織行業生產以大量的加工為主,缺乏自主創新。由於我國紡織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規模只在中低檔產品市場有優勢,所以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利潤率比較低,賺取的只是製造加工環節微薄的利潤,出口多以定牌、貼牌為主,50%以上的服裝出口是來料加工,30%以上是進口國提供商標、款式、紙樣稿來進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裝僅佔10%左右,而且設計開發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設計、生產適合銷路的產品。
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競爭力不強。人民幣匯率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成了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的最大利空因素,一般一票出口訂單的周期是三個月,而人民幣匯率又不趨於穩定,幾乎一個月內就會有較大的變化。由於紡織品附加值較低,人民幣升值使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減了企業的出口利潤。上海著名經濟學家石士均教授在寧波舉行的2007年出口形勢報告會上指出從去年中期開始,人民幣就不斷向上攀升,到現在累計升值近3%,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紡織品退稅率下調2百分點。這大大加劇了紡織企業的困難。
當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中的行業協會及企業應對措施
3.1紡織行業協會殛商會的應對之策
紡織商業行會協會應該努力營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根據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要求,開展積極有效的信息服務,制定行業標准加強行業自律性,引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快速穩定發展。
(1)深入開展國際紡織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務。由於生產企業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較狹窄。所以紡織商會要幫助他們拓展信息槊道,挖掘信息資源,保證紡織企業及時了解紡織動態,針對國際市場業務的要求,建立定向的信息採集,為紡織服裝行業提供更加豐富的原料、產品、技術裝備、價格等行情信息。
(2)制定行業標准。加強行業自律。行業協會及商會應該充分發揮協調小組及企業專家隊伍的作用,對於一些不正當的競爭行為,應該採取價格協調和增強行業自律性等措施,監督進出口企業的守法經營情況,以保證紡織品進出口企業內的公平有序競爭;同時,建立並推廣《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建設及管理、服務標准》,提高專業市場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行業自律機制。要求企業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並進行相關指導,提高企業對社會責任體系的認識,提高行業整體素質,維護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利益和形象。
(3)推進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與國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國的紡織企業與發達國家比較在技術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多開展紡織企業特別是進出口紡織企業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活動,擴大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交易渠道,提高國際競爭意識。
(4)開展行業培訓、品牌推廣等服務工作。開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管理業務培訓、行業知識培訓、從業人員素質培訓,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建設規劃、經營管理、改造升級提供咨詢服務,為提高專業市場的企業品牌形象開展相關服務。
(5)建立紡織業檢測機制。針對國外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我國紡織商會及行業協會應積極採取措施,面對歐、美、日等主要貿易夥伴的產業政策、反傾銷政策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帶來的種種不利,逐步建立起紡織服裝的監測系統,對一些重點產品的出口數置、出口價格、出口國別和地區及時發布,幫助我國紡織企業正確認識市場前景,確定發展方向。
3.2紡織企業自身的應對之策
(1)走創新之路。企業的發展強大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必須大力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當前國際經濟正處在產業結構的調整時期,朝著技術、知識、服務密集方向新的發展,面對國際經濟新形勢,我國紡織業如何從「模仿」到「創新」,對於長期以來給外國跨國公司打工的我國紡織服裝業來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任何企業若沒有創新是很難持續發展的,僅靠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是不能佔領國際市場的。
(2)推行「品牌戰略」。中國紡織業就必然長期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狀態,加強品牌建設是中國紡織服裝業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為打破「有規模、缺品牌」的困局,許多企業開始嘗試以自主品牌出口。
(3)推進產品的多元化,提升產品檔次和推進產業升級,完善產業體系。目前,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技術含量低,貿易依然局限於低附加值的中低檔產品。對此,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既要積極學習、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更要加強自主研發力度。採取新技術新工藝,推動紡織業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發展,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爭取向中高端產品市場進軍。
④ 針對我國紡織服裝業未來的發展,產業層面應該怎樣做
你好,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先說說我們都知道目前的現狀吧
業內人士分析說,中國紡織業的問題首先是研發投入少,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據2004年工業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投入比例僅為銷售收入的0.25%。其次,中國紡織業利用高新技術及生物資源開發研製的化纖品種和規模也很少,而且產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中國紡織業在全球產業鏈中還處在加工製造階段,增長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出口整體水平較低。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5%,出口多以定牌、貼牌為主,自有品牌只佔10%左右。第三,關鍵技術裝備相對落後。2004年底,棉紡織機中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僅佔25%和21%,而發達國家都在90%左右。
國內的車用紡織品卻存在更多的盲目性開發。伏廣偉和陳南梁都認為,這也是很多行業存在的問題:過度開發和市場需求相矛盾。
1.建立開發機制
2.建立產業鏈協作機制
3.企業制度改革,緊緊抓住市場,做好市場分析。
我可以想到的就這么多,你有什麼可以補充下。
⑤ 請問現在服裝業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是什麼,越詳細越好,謝謝😜
服裝行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重要地位,近幾年,我國的紡織服裝業有著較大的發展,也在較大程度上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不過,近年來,服裝消費已經從單一的遮體避寒的溫飽型消費需求轉向時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費潮流,行業面臨轉型壓力。
當前行業處於復甦初步確立,未來仍將繼續處於復甦周期,行業整體銷售端表現、經營質量呈現穩步向好的趨勢,後期個體公司之間會出現差異,且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趨勢中,行業競爭格局將逐步清晰,集聚效應初顯,優質龍頭公司有望在此輪良性增長周期中走出,逐步確立核心競爭力。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服裝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服裝行業未來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國內服裝行業相比於發達國家尚不成熟,且我國服飾人均消費金額和行業集中度低於國外,存在行業總體蛋糕做大和集中度提升的空間。數據顯示,我國人均總服裝消費分別為美國的1/4.3、日本的1/2.5;各品類人均服裝消費金額亦低於發達國家。
第二,服裝電子商務整體規模將穩步擴大,占據中國網購市場的絕對份額,服裝流動電子商務將迅猛發展。2018年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穿類商品同比增長24.1%,高於整個服裝行業同期的增幅。
第三,女裝、男裝、童裝童鞋、高檔休閑等細分領域崛起。2017年,中國女裝市場規模為9232億元,年增長5.7%;男裝消費市場正處於一個成長期,2017年中國男裝市場規模為5346億元,年增長4.4%;2017年中國童裝市場規模為1796億元,年增長14.3%。這些細分領域增長率均高於行業整體,未來有望得以延續。
第四,在生產上,未來服裝生產將走向數字化時代,智能化軟體、自動化機械服裝設備、新型技術、新奇材料應用,諸如3D技術、機器人作業、自動化技術應用這樣的新工藝以及整套流水化、現代化、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數字時代生產模式將顛覆傳統促進服裝行業大發展。
⑥ 用微笑曲線分析我國紡織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存在的問題,應該做怎樣的調整
微笑曲線理論的形成,源於國際分工模式由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轉變[1] ,也就是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國企業,由生產最終產品轉變為依據各自的要素稟賦,只完成最終產品形成過程中某個環節的工作。最終產品的生產,經過市場調研、創意形成、技術研發、模塊製造與組裝加工、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鏈條。這就是全球產業鏈,它一般由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主導。以製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全球產業鏈可以分為產品研發、製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 從過程產品到最終產品再到最終產品銷售,產業鏈上各環節創造的價值隨各種要素密集度的變化而變化。
發展中國家的
企業由於缺少核心技術,主要從事製造加工環節的生產。然而,無論加工貿易還是貼牌生產,製造加工環節付出的只是土地、廠房、設備、水、電等物化要素成本和
簡單活勞動成本,雖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國家間具有可替代性,企業為爭取訂單,常常被壓低價格。而跨國公司掌握的研發環節和流通環節,其所投入的信息、
技術、品牌、管理、人才等屬知識密集要素,比製造加工環節更復雜,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研發和流通環節要承擔更大的市場風險,
按照合同完成訂單生產即可分享利潤的製造加工環節並不負責產品銷售,市場風險極低。按照成本與收益、風險與收益正比匹配原則,跨國公司作為生產過程的最大
投資者和最終產品銷售的風險承擔者,自然成為最大的收益者。
(一)我國紡織服裝業存在的問題
比較優勢降低,產品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市場呈現一定程度的供求結構性矛盾,產業結構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表
現在以下3個方面。
其
一,初加工產品增長過快。從紡織產業細分行業結構看,首先表現為紡織、化纖等產業中初加工能力相對過度增長導致產業過度競爭的風險。2000年到2006
年,我國紡織工業投資總額超過5000億元,年均增速高達50%左右。部分地區和企業片面追求規模、產值的高增長,盲目鋪攤子,「同構性」發展。從投資結
構看,紡織產業鏈中的棉紡、化纖等上游初加工產業投資占投資總量的75%以上,使同期棉紡、化纖產能迅速擴張,到2006年底,棉
紡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還多,聚酯、化纖產能增長3倍左右。
其二,染整行業水平不高影響高檔面料供
應。雖然我國紡織品服裝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紡織品深加工的很多關鍵領域仍然處於劣勢,部分高檔產品仍需進口,如高檔面料、高檔地毯和無紡布等紡織製成
品。目前我國出口的中高檔服裝中60%
的面料依賴進口,2006年進口面料金額達89.5億美元,同時進口面料的平均單價總體上高於出口面料,如2006年我國棉布、化纖、毛織物面料的進口平
均單價分別比出口平均單價高0.34、0.38和2.17美元/米。面料的外觀主要取決於染整環節,而染整環節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瓶頸,存在著設備陳
舊、工藝落後、後整理水平低等問題,致使面料外觀缺乏特色,檔次低,功能差。目前我國印染行業中,僅有少數企業在色差3-4級以上的產品合格率能達到
80%,大多數企業只有
50%左右,而國外先進水平已經達到90%。
橫向產業結構不
合理的第三方面是,三大類最終紡織品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紡織品從用途角度可分為衣著用、產業用和家用。從長期看,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我國對產
業用和裝飾用紡織品的需求增長也日益加快,而我國當前的產品供應結構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大約3/4的產品是用於衣著生產的,只有不到1/4是後兩
種用途,裝飾類、產業用紡織類產品供應相對不足。從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進出口類別可以看出上述結構狀況。200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中服裝出口佔64.47%,產業用紡織品佔22.91%,而同期的進口
則呈相反趨勢,在進口中產業用紡織品的比重則達到了84.26%。
2、技術落後,人才匱乏,經營管理水平低。
現
代服裝業的競爭已成為全球范圍內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的綜合科技、經濟實力的較量,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據統計,國際大型工業企業研發費用一般占銷售收入的
3%~5%,世界500強達5%~10%,而我國服裝業這一比例還不到0.12%。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與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是服裝業高技術的
發展方向,發達國家服裝企業的應用普及率已達
80%以上。
設計師是服裝的靈魂,可我國至今沒有一位世界名師,與巨大的服裝生
產和消費能力極不相稱。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營銷人才也嚴重匱乏,業內有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只佔1%,是全國技術素質最低的行業。民營服裝企業家族式、家
長制的管理模式十分常見,缺乏戰略思維,短期行為普遍;而國營、集體企業又存在產權不明晰、機制不靈活等體制問題,管理難以真正到位。經營管理水平的低下
直接影響我國服裝業的效益。以總資產貢獻率來衡量,1998
年我國工業平均水平為7.12%,而服裝業還不到4.33%。
3、品牌競爭力差,產業鏈
整合度低。品牌競爭越來越成為現代服裝業競爭的關鍵手段,而我國服裝業羸弱的品牌競爭力與龐大的生產加工能力卻極不適應。雖然PIERRE
CARDIN(皮爾·卡丹)、CROCDILE(鱷魚)、GOLDEN
LION(金利來)等世界名牌都是由中國本土企業加工製作的,中國品牌也逾萬種,卻沒有一個世界名牌。服裝業產業依存度極高,但我國服裝相關產業卻發展滯
後,難以適應作為龍頭的服裝業發展。紡織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使我國高檔面料自
給率不及50%;服裝設備製造業除普通平縫機外,高檔特種縫紉機及粘合、裁剪和整燙設備全部依賴進口;高檔服裝輔料也基本依賴進口。另外,現代服裝業發展
越來越需要相關服務業的同步發展,如流行預測、品牌代理、展覽公司、模特公司等,而我國服裝服務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服裝業的需要。相關產業發展滯後使
服裝產業鏈整合度不
高,由此成為我國服裝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4、標准體系不健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意
識、手段滯後。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70多億美元的出口紡織品、服裝受到近年來國際貿易中日益增長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占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
10%以上,而我國服裝企業從認識到行動都相對滯後。以國際紡織品生態研究和檢驗協會推出的OKO-Tex St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標准100)生態標簽為例,截止2000年5月,在頒發給亞洲地區紡織、服裝企業的1125張證書中,只有95張給了中
國企業。
我國對服裝的毒理檢測和環境污染保護檢測鑒定也起步晚、技術落後,對產品環境標志認證重視不夠。目前國內除了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有一個對照歐盟標准制定的生態紡織品標准外,還沒有強制性的國家標准。雖然國家正在推行產品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雙綠色認證,對獲證企業給予出口免檢待遇,但在國內4.7萬家服裝企業中,只有18家企業獲此認證。近年來,發達國家的質量標准也越來越高,我國標准還難以與國際標准接軌,這對「入世」
後服裝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參與國際競爭極其不利。
3、縱向產業鏈結構不利於產業效益提高
從
縱向產業鏈條來看,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的各部分發展不平衡,整體架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即在中間的生產加工環節優勢較為明顯,而在兩端的
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能力相對薄弱。在現階段國際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日益專注於紡織產業鏈的兩端,即前端的原材料生產和產品研發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
場渠道。而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利潤附加值、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中部,受到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目前我國紡織服裝業更多的是用OEM生產方式,
生產商在全球紡織品價值鏈中僅佔到10%的利潤,90%的利潤都屬於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等各個環節,而這些環節大多被進
口國壟斷,都落入位於產業鏈兩端的發達國家手中。
此種產業優勢結構的可替代程度很高, 市場競爭激烈,很容易為其他國家取代, 引起「微笑曲線」的下移,也就是利潤率呈現下降。從世界名牌的發展軌跡來看,要實現產業升級應
該採用原創設計生產(ODM) 和自有品牌生產(OBM) 方式。
4、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進入關鍵時期
根據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下世界紡織工業發展的總趨勢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已經進入了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關鍵時期。原因如下:
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在國際市場上,全球紡織品市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跨國產業鏈中製造國低端地位的競爭更加激烈,在產業價值鏈內,「微笑曲線」不斷下移,也就是利潤從產品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品牌銷售環節等上、下游環節的轉移將會繼續。與此同時,一些
新興發展中國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擠占我國紡織品的海外市場。 中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憑借著更廉價勞動力和貼近主要消費市場的地緣優勢,已經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構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我國紡織品原先以勞動力和土地等作為國際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在國內市場,紡織服裝業也面臨考驗。低端產品供給相對過剩的矛盾始終存在,另一方面,出口壓力的增大將迫使企業轉向內銷,從而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
的競爭。
來自資源環境和要素的約束。首先是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增強。在國際上,環保、綠色、循環經濟現在領先的發達國家都已經起步。在國內,我國紡織服裝產
業結構與資源、能源、環境的矛盾日漸突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紡織服裝產業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的要求日益提高,對粗放型發展有更大約束。其次是
原料及要素成本上升的趨勢難以逆轉。棉花、化纖原料缺口不斷加大,近年來,勞動力供給相對不足,工資成本上升壓力很大,給勞動密集型特徵明顯的紡織服裝產
業帶來極大的成本壓力。我國紡織服裝業在OEM 階段,國外貿易商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的同時,給我國帶來了能耗、污染等大量的負「外部
性」,而國外公司卻未能承擔這些成本。
(二)我國服裝業的結構調整
面對以上問題,政府和行業協會必須對服裝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行業指導,幫助中國服裝業大力加強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使配置於服裝業的資源產生更大的效
率和效益,更好地應對WTO的挑戰。
1、加強所有制結構調整,讓國企退出服裝業。
我
們從2000年服裝業有關指標的對比分析中看出,國企佔全國服裝企業數量的9%,佔用了行業41.1%的資產,而利潤總額卻僅占行業的2.6%。從
2000年服裝業全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與三資自己最擅長的事,再通過多種模式實現聯合。如由核心企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的對比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國有企業
各項指標均與三資企業有很大差距,總資產貢獻率僅為
4.10%,而三資企業卻高達9.63%。因此,服裝業資
產配置於國有企業效率不高,應當調整。
全國近年來服裝業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截至1999年底,行業內國企數量比1995年減少了50%,民營企業已成為行業的主體。實踐證明,對服裝業來
說,民營企業有較強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因此,國家應鼓勵民營企業大舉進入服裝業,以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改革,對技
術落後、效益低下的國企,應盡快以各種形式退出市場,盤活存量資產。
2、優化企業結構,形成多種企業模式。
許多行業在結構調整中常常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或實行多元化戰略,這對服裝業來說卻未必有效,服裝產品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服裝企業結構的多樣性,我國服裝企業應把結構
優化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益和競爭力上而不宜簡單擴大規模。
大型企業可以按照產業鏈,組建縱向或橫向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如從紡織原料、服裝面料到服裝設計、生產為一體的企業集團可以發揮服裝業的龍頭作用和產業鏈整合的優勢;服裝商業企業與生產企業為一體的企業集團能夠加強銷售與生產環節的聯系。中小企業應當強化專業分工,集中精力做好掌握品牌、營銷,與加工企業進行專業分工,在企業與服裝設計機構、面料供應商中開展項目股份制合作等。小企業可以實行「錯位競爭」,佔領大中企業無利又無力可圖的市場空白,實現自身的發展。只要准確把握市場需求同時又形成針對這種需求的適度規模,小企業就可以「小而精」,「小而強」。另外,企業還可以對原有的生產經營系統進行
徹底的轉制,形成各種新型業態。
3、加快區域結構調整,構建「大陸、港、台服裝業經濟區」。
近年來,在國內外低成本競爭及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下,發達地區的加工型服裝企業越來越難以生存,應及時將生產能力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形成東西部不同重點的產業集聚。東部重點發展高附加值、品牌產品出口,加快產業升級並逐漸成為研發設計中心和市場信息中心,帶動中西部發展;中西部則大力發展加工業,成為我國服裝業加工基地,
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1999年我國內地、港、台服裝出口量合計佔世界服裝出口額的29.7%。內地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較完整的服裝生產、研發和人才培養體系;香港有豐富的服裝經營和接單經驗,快捷的通訊網路和高效的進出口系統;台灣有高品質的服裝面料。兩岸三地的紡織服裝業互補性很強,如果緊密協作、優勢互補,足以成為世界最大和最有競爭力的服裝生產、設計、銷售中心。因此,國家應構建「大陸、港、台服裝業經濟區」,推動兩岸三地在更深層次、更
高水平的合作,實現我國服裝業的持續發展。
4、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加快高新技術普及、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
為
促進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把依賴低附加值產品競爭帶動的數量型增長方式轉變為主要以品牌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帶動的質量型增長方式上來,國家應對品牌出
口、高附加值出口及環保產品出口的企業給予更多的優惠;在出口信貸、出口退稅、保險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推動企業國際化經營,實施名牌戰略;支持高技術、
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加強對服裝業高、新、特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對服裝產業鏈相關產業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為服裝業服務。行業協會也要幫助企業加快高新技術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加快服裝業標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與企業、學校共同努力,
加快培養以設計師為代表的人才隊伍,提高行業素質。
(三)結語
當前我國服裝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問題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解決的問題,服裝企業、各相關中介組織和政府等主體需要共同努力,從不同的側面不斷探索結構調整與升級的 我國服裝業經過多年發展也已具備了相當實力,加入WTO又將獲得許多機遇。因此,我們雖不可盲目樂觀,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大力加強結構調整,揚長避短,把握機遇,我國服裝業就完全能夠以「入世」為契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