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向炳偉的江湖傳奇:從陝西漢中走出的泥瓦匠,到創辦偉志集團
1956年正月的一天夜晚,在陝西漢中南郊一個簡陋的小屋裡傳來了一陣嬰兒的哭啼聲,一個小生命就這樣誕生了,他就是向炳偉。
向炳偉何許人也?
向炳偉1956年出生於陝西漢中,1987年靠貸款5000元創辦漢中偉志西服廠,92年創建偉志服裝有限公司,1998年改製成為陝西偉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集團實現生產、銷售雙過650萬套, 銷售收入 3.2億,成為西北、西南地區最大的服裝生產企業。
在那個年代創業的人也許多有不易,但是向炳偉這個從陝南窮山溝走出的一位民營企業家,他的早年卻是個泥瓦工,很多人想都想不到。他是很多漢中本地老一輩都知道的能人,他的人生經歷了太多的傳奇。
筆者此文的目的就是要講講這位大家都快要遺忘的,曾經在漢中乃至陝西叱吒風雲的鄉土企業家。
向炳偉出生時家境異常貧窮,母親常年卧病在床,為了生存,他從小就要學著撿糞,喂豬,種地,那個年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為了給他的母親治病,需要到城裡收泔水換取僅僅的五厘錢。
他跟大多數小孩一樣也渴望讀書,天資聰穎的他從小就喜歡思考,勤奮好學,然而1968年,才上到小學四年級時,因為一場災難,他永遠地離開了校園。那個年代是個瘋狂的年代,到處的武鬥讓他們根本上不了學。
這都不算最無奈的,最無奈的是他的父親。不知什麼原因,他的父親天生跟他不合,從小就看不上他,經常一言不合就是棍棒相加,他的父親覺得他是個怪人。 好在聰明的向炳偉從來就覺得自己就是個能夠干成大事業的人。
他在1972年終於跟自己的父親鬧掰了,他決定離開家庭到城裡的建築工程隊做小工。什麼是小工?其實就是幹些和灰,搬磚的活,放在今天就是個搬磚的。
然而生性倔強的他肯定不甘心只做一名小工。他從小善良敦厚,性格較為內斂,幹活還算賣力,漸漸地得到了眾師傅的認可,但是在剛開始的三年裡他也只是幹些體力活,有空了學學別人怎麼砌磚抹灰,順便攢點生活費。
直到1975年他決心要好好系統地學習泥瓦技術,他覺得給家庭廚房砌土灶有前途。於是他苦心鑽研土灶的結構工藝,自己一個人在家用泥巴學著砌,砌好了拆,拆了又重新砌,終於他憑借著靠自己個人研究出一套自己的土灶樣式— 馬蹄回風灶 。其實他的這個「發明」,原理也很簡單,只不過他敢於嘗試。他設計的這種灶據說不用拉風箱,火勁還大。很快,他有了名氣,周邊的人都跑來找他砌灶,他也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可是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他在隨後的幾年裡為了掙錢,他到處攬活,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錢是掙了點,但是由於長期的彎腰工作,他的腰開始經常地劇烈疼痛,後來到漢中的醫院診斷為腰肌勞損,醫生囑咐他不能再干那個活了,否則將會終生癱瘓。那年是1980年。
這個消息真的是個晴天霹靂。這意味著自己必須永遠地放棄自己苦心鑽研五年的泥瓦技術了,他好不容易搞得「發明」也就此荒廢,內心是非常的不甘心,可是沒辦法,為了活命,他最終還是放棄了。
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所謂「謀事在人,富貴在天」。 在他24歲剛剛找到自己的人生的方向時,卻由於命運又不得不放棄,一切推倒重來,那個年代真的很艱難。
那段時間他想了很多,既然不能站立幹活了,就找個坐著幹活的差事。
於是他想到了裁縫這個行業,經過自己的綜合考慮,加之改革開放後人們都有做漂亮衣服的需求,他斷定製衣行業大有可為,想好了就立馬去做。
他把自己值錢的東西賣掉,加之幾年泥瓦工作攢下的錢,他去買了台縫紉機,並通過打聽漢中湘水鎮有個師傅手藝很好,他就去拜師學藝。湘水鎮位於漢中南鄭縣,離家有幾十公里,山大溝深,他帶著不多的盤纏千里迢迢地來到這里,說盡了好話,希望師傅能收留他學點縫紉技術,師傅最終收了錢,答應了他的請求。
他就在師傅的家裡每天練習針線活,學習如何操作縫紉機。師傅剛開始只教他縫褲包,只給他演示了一次,從此再也不管他了,他就照著師傅所教潛心練習。可是所謂「 隔行如隔山 」,縫紉技術哪有他想像的那麼容易,那是個需要細心和耐心的活,一般只適合女的。習慣了拿瓦刀的他剛開始顯得非常不適應,師傅也覺得他很笨。他每天都練習縫同樣的褲包,可是始終縫得不好,一段時間他一個人跑到後山在那裡發呆,他懷疑自己不是干裁縫的料。他幾次面對著大山自言自語地說道:「難道老天真的要絕人之路,我該怎麼辦?」
好不容易湊夠自己的所有家當來學習縫紉技術,現在再放棄,他內心非常不甘心,況且自己腰有問題,泥瓦工也幹不了了,不能回去了,他還能幹啥呢?他對自己說,就這一條路了,不會也得會。
他後來依然每天就練習縫褲包,每一針每一線都反復地練習,他把師傅縫好的褲包拿來仔細研究。白天他幹活,晚上他做夢都在想著怎麼縫針。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縫的褲包越來越好,縫紉機也被他操作得極度熟練了。師傅也慢慢認可了他,逐漸教他了些更復雜的工藝。
通過自己近五年的潛心學習,他逐漸掌握了褲子,上衣,襯衣以至西服和中山裝的製作工藝。要知道他也只是個普通人,這些技術他用了好幾年並且幾倍於常人的勤奮才有了今天,這些是多麼的不容易。後來他成功後每次想起都忍不住流淚,他說他要感謝師傅收留了他,那段艱苦的歲月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財富。
最難能可貴的是,向炳偉這個人始終學東西愛鑽研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他後來總結了套針對於做西褲的「向氏裁剪公式」,使用這套公式,可以從裁剪到最後成型加工任何款式的西褲,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現在想來,只有小學文化的他能研究出一套下料公式,可見他的腦子還是很夠用的。
學成縫紉技術後,他向師傅做了深情地拜別就決定出師了。
他又選擇回到了漢中城裡,他找了個簡單的門面房,開始了自己的開店生涯,並且帶了幾個徒弟。由於他做的西服質量不錯,價錢也合適,他逐漸打開了名氣,越來越多的人來找他做衣服,幾乎每天都是人們排著長隊等候他縫制衣服。當然在這開始的幾年裡,他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春風,鈔票也大把大把地掙進了口袋。
掙了錢就要創業。1987年他跟家人和店裡的7個伙計商量後決定從銀行貸款5000元辦一個服裝廠,並且取名—漢中偉志西服廠,廠址選擇在漢中人流量大的城南建國路上。
那個時候正值八十年代末,改革開放於漢中才剛剛起步,漢中幾乎沒有一家私營的服裝廠,甚至整個我國西部地區私營的服裝廠都寥寥無幾,他是在漢中開的第一家私營廠,雖然規模並不大。 這是他人生發跡的關鍵一招 。
在最開始的建廠五年裡,他始終堅持質量和信譽第一,凡是他廠出來的西服必須經過比別的廠更多的檢驗工序,別的紐扣要3到5股線就好了,他要16股線,並且要做25公斤的承重實驗,這么嚴苛的質量要求勢必拉高了他的生產成本。然而向炳偉卻說,我們廠才剛起步,要佔領市場,質量必須要比別的廠更好,成本高那是值得的。他的眼界還是高於常人的,一開始想得最多的是市場而不是利潤。
1992年生意逐漸步入正軌,可是他發現原有的企業經營模式已經不太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了。他堅定地改革,選擇擁抱國內大市場,他把公司進行了改制,成立了漢中偉志服裝有限責任公司。在那一年他還去了當時服裝行業非常發達的香港,對香港知名的服飾公司進行了深入地考察,回公司後他做出了個大膽的舉措— 不滿意便退貨 。
這個舉措放在今天可能也都玩爛了,可是在92年的大陸尤其是西部這樣一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地方,已經是非常的大膽了。當時公司管理層都覺得這樣做會產生惡意退貨的現象,損失會非常大,但是他認為只要服裝質量確實不錯,最終真正惡意退貨的只會是少數,要對消費者的心理有信心。 如果用現在的視角來審視他當年的決策,無疑他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抓住人性是他成功的法寶。
果不其然,在政策剛剛實行的前半年惡意退貨的非常多,因為 這個承諾當時沒有任何概念限定。既包括偉志的系列服裝產品,也包括偉志經銷的商品;包括「虎豹」皮衣,也包括上海皮鞋;既包括因產品質量原因退貨,也包括消費者興趣轉移退貨,而且未規定任何退換時間,有點類似現在 7天無理由退貨 。因此,一些人僅僅為了享受,穿幾個星期退一件,再穿再退,再退再買。還有為驗證承諾和朋友打賭而將穿過五年的西服也拿來退錢的,在這個騷動的秋季,懷有各種心態要求退錢的人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但是,懷有不良心態的大量退貨者也使偉志經歷了一場生死的嚴峻考驗。面對各地反饋的不良信息,望著成捆成堆的退貨,除了向炳偉,所有的人都沉不住氣了,所有的人都為向炳偉捏了把汗。
向炳偉天生就是個倔強的人,他始終堅信大浪淘沙,他想通過這個舉措篩選出真正的信任偉志的客戶,一時的損失只是實驗的成本。他還不斷給公司人做思想工作,要相信正常消費者心理。他還在公司里出台規定,凡是不執行不滿意便退貨政策的就罰款,甚至開除。
終於通過半年的沉澱,那些惡意退貨的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人覺得偉志的東西確實不錯,沒有理由退貨,並且復購率還提升了,在這半年裡利潤損失了30多萬, 但是向炳偉沒有抱怨,覺得遲早會賺回來。
他的這個政策在當時是非常的大膽前衛,導致提振了整個消費市場的信心,偉志的名氣就從這一下打響了,市場上都知道有個叫做偉志的服飾品牌,銷量迅速提升。
偉志也以在全國首家提出「不滿意便退錢」的卓越信譽被當年中國 社會 經濟調研中心評為「全國公眾信譽良好企業」,同時作為全國惟一一家服裝企業被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授予最高獎一一保護消費者杯。
對於這些他並不滿足,他繼續抓服飾質量,並且在1995年又提出—你買衣服,我洗我燙。意思就是 凡新購偉志西服者,均可享受偉志專賣店三次免費洗燙。這些都是他學習了南方的廠子的經驗,沒辦法,當時南方在服飾行業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內陸尤其是陝西還很落後。
向炳偉是個善於創造發明,但是同時又是個善於學習模仿別人好的經驗的智者,這是他能成為一個企業家的重要質素。
由於偉志的服飾質量在90年代確實過硬,使得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私人小企業成為了我國西南和西北兩個市場的明星企業,產品牢牢的站穩了西部地區。
能從陝南漢中這樣一個落後地區走出的縫紉工成長為一個私人企業的老闆,在當時是多麼的不容易,況且他的文化也只有小學水平,放在現在根本不敢相信,這是漢中人的驕傲,陝西的驕傲。
1998年他又將公司改制為陝西偉志服裝股份有限公司,以適應股票市場,並且把公司總部由漢中搬遷到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始了二次創業,他的偉志專賣店一度開到了繁華的西安東大街上。這一次股份制改革,不但夯實了偉志集團未來發展的根基,也頂住了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給服裝業帶來的巨大沖擊,企業一舉在山西、河南等省份擴張了400多家專賣店。這一年他已經42歲了,終於做到了集團公司董事長的他在想,他要追求更多精神境界的東西,包括他沒能讀多少書的遺憾。
他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他特別注重員工的文化素養,他要員工做到「善誠智勤」。他深知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是根本不行的,那麼文化這東西還得靠有文化的人來操作。
所以他在創立偉志集團以來一直特別強調人才的培養,只要能留住人才,尤其是高層次的人才,再高的代價他也願意。在公司不斷壯大的幾年裡他多次以高薪吸引各層次的人才。
1996年元月,新年伊始,他公開在 社會 上發布招聘公告,用10萬元年薪招聘公司副總,5萬元年薪招聘高級管理人員,這在現在雖不是多麼優厚的待遇,但是在那時可是超出同行業的高薪了,一時間成了報紙上的爆炸新聞。招聘公告出來沒多久,碩士,博士,甚至大學教授,國企廠長都爭相打來電話應聘,共計3500多人捲入招賢大軍。
可以說沒有優厚的待遇,怎麼吸引得到各層次的高級人才?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只要確實是人才的,所有待遇都一一兌現。他深知自己的文化程度低,公司要發展光靠他一人是根本不行的,需要大量有志同道合的人跟他並肩作戰,他視人才為他的兄弟。
公司運營的這么多年裡,他給員工的福利從來都是連綿不斷。98年10月 ,在軍樂隊雄壯的軍樂聲中,偉志集團評出的一批「孝子」連同他們孝敬的父母被偉志集團接到西安觀光 旅遊 。 他相繼送走了四批優秀員工赴日本研修留學;它還送走包括一名炊事員在內的十名先進職工飛赴新、馬、泰 旅遊 觀光。
經過近十年的奮斗,2001年他的企業年生產和銷售雙雙突破650萬套,實現年銷售3.2億元,這在20年前陝西的私人企業里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他做到了,一個從陝西漢中窮山溝走出的泥瓦工徹底震驚三秦大地,也引起西部服裝界的輿論嘩然。
一時間整個西部地區服飾界都在疑問,向炳偉到底是誰?他一個窮山溝出來的泥瓦工憑什麼能?
很多同行都很納悶,一個平平無奇的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人是怎麼從一個泥瓦工再到縫紉工,最後竟搖身一變成為了坐擁億萬財富的企業家。
其實他的成功道理很簡單,一個是靠智慧,二個是靠超出常人的勤奮,三個也許是老天給他的機遇。 他對自己的成功曾經總結出了四個字—善,誠,智,勤
所謂善誠智勤,首先最重要的是善,就是不管做任何事,尤其是做企業須態度要端正,對世間要心存善念。其次是誠,做生意最講究誠信,人無信不立,尤其服裝這種老百姓天天要穿在身上的東西,要做工誠實,不敢半點虛假。再者才是智,就是做事要運用智慧,多動腦子,沒有智慧的人是做不好任何事的,最後才是勤,他認為再聰明的人懶惰同樣成不了事,要勤奮,比那些比你強的人更加勤奮。他的這套理論是講究邏輯順序的,環環相扣。
他最引以為傲的是2009年還和日本號稱經營之聖的 稻盛和夫 有過一次神交。
那是2009年的11月1日傍晚時分,在五州皇冠假日賓館,他懷著崇敬的心情准備迎接一位來自日本的客人,為此他還重拾起幾十年前的書法愛好,題寫了 一幅字,上書 '' 修心悟道、覺己覺人、福佑天下; 雖然他的書法不是那種大家風范,但是字里行間的智慧已經躍然紙上了。
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一位創造 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著名企業家。先生對他說: 你先做泥瓦工,後做縫紉工,成就了中國知名的成衣企業,還如此用心感悟佛教,這樣的企業家在中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53歲的向炳偉和77歲的稻盛和夫進行了自然而又深刻的對話,他們在很多問題上產生了共鳴。他們在「如何將佛法思想融入企業的管理哲學之中,從而幫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問題上,形成統一認識。
臨別之際,稻盛和夫先生握著向炳偉的手,真誠地說道:「我們是心靈相通的人,這很難得……我們是靈魂的朋友!」
向炳偉這位從漢中走出的企業家始終沒有忘記生養他的這塊土地。2011年他毅然決定在漢中褒河物流園打造一個智能製造服裝產業園,作為他的漢中分公司,同時解決了漢中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他認為他回漢中太晚了,從96年搬離漢中,時隔15年才重新回饋漢中老鄉,但是他也盡力了。
如今時光到了2021年,向炳偉已經65歲了,他早已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現在的偉志集團已經是個從服飾到房地產開發,物業,酒店管理的大型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在冊企業員工近2000多人。他的個人財富早已數以十億計,並且被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他為漢中370萬父老鄉親掙足了面子。
可是誰想得到,他是從泥瓦工做起,半路轉行做了裁縫,文化水平只有小學程度,也許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傳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