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類別 » 服裝發明有哪些
擴展閱讀
如何畫服裝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學生毛呢大衣怎麼搭配 2023-08-31 21:54:11

服裝發明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7-15 13:49:39

❶ 服裝的起源是什麼

服裝的起源:相信在坐的同學們一定看過服裝秀,那麼我想請問同學們,在一場服裝秀裡面你最關注的是什麼呢?請這位同學回答,嗯,不錯,還有不同看法的同學嗎。嗯,同學們都回答的很好,但作為我們專業的眼光來看的話,一場服裝秀最值得看的就是服裝啦。衣食住行衣為首,衣服對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們很少考慮它的起源,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服裝的起源,關於服裝的起源,實際上就是探索人類從何時開始穿衣和為什麼要穿衣的問題。我們先來學習服裝的涵義,狹義的服裝是指覆蓋人體軀乾和四肢的衣服,用織物柔軟性材料製成穿戴於身的生活用品,而廣義的服裝概念則是任何一種物質形態存在的只要和人體聯系起來。像我們平時穿戴的一些服裝配件,例如項鏈、皮帶、圍巾也可以歸納在廣義的服裝概念裡面。在西方通常以《聖經》中亞當和夏娃的神話故事來解釋服裝的起源,

《聖經》講述: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原來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了伊甸園的禁果後,感覺到了羞恥,就拿無花果的樹葉遮擋身體,因此便產生了服裝。服裝的起源,其根本就是出於實用。由於各地氣候、自然地理條件、環境的不同,在寒冷的冬天,會為了禦寒、保護身體,很早就披上了獸皮和樹葉。在熱天,會在身上塗上油脂、披上樹葉來預防蚊蟲叮咬。人們也會為了獲取食物,會打扮成獵物的形象,像戴獸角、穿動物的皮毛,來接近狩獵目標。這些都與服裝的發明有著密切的關系。

❷ 現在有哪些新型發明出來的服裝材料 ,要最新的。

英國最近研究 茶葉服裝材料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日前,英國科學家和時尚設計師最新研製一種茶葉織物材料,新型「茶葉襯衫」或將成為未來時尚服裝的新風標。 由茶葉製成的革質材料非常輕,可用於製作襯衫、夾克、服裝,甚至鞋子。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藝術設計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研製設計了這種茶葉服裝材料,當前伴隨著棉花、羊毛和皮革等傳統服裝材料需求日益增多,這種創新型茶葉服裝織物是一種不破壞生態環境、可持續性材料,對於服裝行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些茶葉服裝材料存在於摻入糖和其它營養物質的綠茶溶液中,大約幾天之後該材料便能生長增多。在綠茶溶液中增加一些細菌可生成較長的纖維絲,這些纖維絲結合在一起形成較薄的織物墊漂浮在混合溶液的表面。 當這種綠茶溶液乾燥之後就會變成類似紙莎草紙的結構,然而該材料經過再次處理,染色和模製,可形成不同的質感和效果。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家保羅-弗里蒙特(Paul Freemont)教授說:「這些細菌可自然形成纖維絲,纖維絲聚集在一起可漂浮在綠茶溶液表面。然而,這種材料非常不平坦,且隨意排列性很強,我們需要相應的製作工藝使其有序排列。一旦它們乾燥,感覺起來非常像皮革,並且很硬。人們不易將其撕碎。」 一種醋菌屬細菌(Acetobacter)可促使這種綠茶溶液形成纖維絲,經過兩至三個星期,這些纖維絲聚合在一起形成纖薄、濕潤的纖維絲片,當乾燥後就變得十分堅硬。基於這項研究,倫敦藝術設計學院資深設計師蘇珊妮-李(Suzanne Lee)已使用該材料製作服裝。 蘇珊妮稱,這一設計理念來源於多年前與一位生物學家談話萌發的靈感。她說:「這位生物學家解釋稱微生物可用於旋轉纖維絲,並使它形成一種類似織物的材料。」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材料專家亞歷山大-俾斯麥(Alexander Bismarck)教授和保羅-弗里蒙特(Paul Freemont)教授通過引入產生纖維絲的細菌基因,使用人造生物技術製造更多的細菌。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增大纖維絲的生產效率,並形成該材料新的性能。 弗里蒙特稱,目前該服裝材料真正投入市場還需要克服一些挑戰。他強調稱,由於該材料是由綠茶溶液中的細菌形成的,它的氣味不會太好聞,這一點是需要解決的

❸ 中國古代服裝起源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服裝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

拓展資料: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最著名的為《尚書·益稷》所載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十二章紋遂成為歷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遜位、袁世凱復辟稱帝。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

隋唐服飾(581~907)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蟹)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❹ 服裝有什麼樣的演變歷史

遠古時期,人類過著十分原始的生活,經常穴居深山密林,以樹葉草葛遮身,從而起到了防寒的作用。後來,由於石器及火的發現,人類自然懂得了用獸皮護身禦寒,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山西朔縣峙峪人及河北陽原虎頭梁人的遺穴中發現的用獸骨製成的骨針可以看出,簡單的用獸皮縫制的原始服裝已經出現,從而揭開了服裝史的序幕。養蠶和紡織絲綢是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技術,殷商時期,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這一技術,織出了許多精美的絲綢,為製作服裝打下了基礎。從出土文物看,中國冠服制度在夏商時期已見端倪,到了周代才已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帝王、百姓的服飾有了一定的區別。根據《周禮》記載,凡有祭祀之禮,帝王百官皆穿禮服。禮服由冕冠、玄衣及纁裳等組成。冕冠是帝王祭祀時戴的最貴重的禮冠。

❺ 服裝發明專利現在都有那些發明專利

你好,服裝類的專利有好多種。
1、服裝用紡織新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
2、制備服裝的新方法或者工藝(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
3、具體服裝的外觀設計專利;
4、具體服裝的結構類專利,如扣子的排布結構,這裡面也有不少實用新型專利或者發明專利。
如果你想申請(可編造)一批服裝類發明專利,可以聯系我。

❻ 衣服誰發明的

我說兩句: 1854年在瑞士湖底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前的亞麻殘片,這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亞麻織物,在南土耳其發現了距今8千年前的毛織物殘片,其經緯密度與今天的粗紡毛織物相同,說明了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相當發達。我國也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與服飾相關的紡輪、骨針、骨笄,紡墜等實物,還有不少紡織物殘留痕跡。這些充分說明了人類在進入舊石器時代的農耕生活後,人類就開始穿用毛皮等製成的衣物,可以說,從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衣服就誕生了,從此開始了服裝史的譜寫。 答案是: 最早10000年前的瑞士人。我國是最早是舊石器時代的 人類

❼ 衣服歷史發明人

1、衣服褲子發明過程
太冷——批個樹葉——披著獸皮——發明布——裁剪成衣服褲子——各種各樣的衣服。
傳說衣服的發明:
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有一天黃帝看到一位少女穿著金色綵衣,地上還有一堆蠶繭。黃帝心想人們一年四季都是衣不蔽體,夏披樹葉,冬穿獸皮,所以感覺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並與這位少女結為夫妻,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的嫘祖。後來她向百官、百姓傳授這種技術,讓人們穿衣禦寒。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史載,元代黃道婆發明了彈花、紡棉、織布的機具及其技術。黃道婆是元代棉紡織革新家。又稱黃婆。生卒年不詳。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人。元貞年間,她將在崖州(今海南島)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
總結,衣服就是這樣的發明的。如果說是誰發明的,可以算到嫘祖頭上。
2、鞋子發明過程
岩石割腳——拿個東西遮蔽——隨便用草包裹——容易壞——更細致的編制——草鞋——獸皮——抓捕到野獸——皮鞋——抓捕到野獸——布的發明——布鞋——皮鞋——各種各樣的鞋子。
之前聽說一個外國的童話故事。說一個國王非常不喜歡下雨,只要他去哪兒就要讓當地鋪上牛皮,如果達不到要求就要屠戮那一族人。然後他的大臣告訴他,只要在你的腳上包裹上牛皮就好了,根本不需要用牛皮鋪地的。這就是皮鞋最初的由來。
至於高跟鞋的發明,有人說是路易十四。
另一說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特製了高跟鞋,以抬高王者的高度。按時下的說法,他身材矮小,屬於「三等殘疾」。
(關於高跟鞋是路易十四發明的傳說,應該是不靠譜的,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而在凡·代克1635年完成的布上油畫《查理一世行獵圖》中,查理一世的腳上已經穿著高跟鞋了。)這就說明高跟鞋是路易十四發明的根本站不住腳。
綜上鞋子算是找不到誰發明的啦。
不過世界上一起使用倒不是偶然,畢竟石頭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都會扎腳的。無論是中國的冬天還是外國的冬天很多都是寒冷的。
至於很多熱的地方,他們在進入現代化之後還屬於半裸性質的生活著。這也說明了氣候對人們的塑造作用。

❽ 衣服是誰發明的呢

在古羅馬,最初的紐扣是用來做裝飾品的,而系衣服用的是飾針。13世紀,紐扣的作用才與今天相同。那時,人們已懂得在衣服上開扣眼,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紐扣的實用價值。16世紀,紐扣得到了普及。 紐扣是誰發明的? 紐扣是人類常相伴守的生活服裝用品。對它的使用,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四千年前,伊朗的 祖先波斯人,就已經用石塊做成紐扣使用。我國周代已開始採用上衣下裳制。不論男女都穿著上衣下裳的兩截衣服。朝內有專管製作禮服的官員,文武百官做大典時,必須穿著禮服。當時對服裝的使用比較規范,服裝制度也相當完備。周朝反映周王朝禮儀的《周禮》、《禮記》等書中出現了「紐」字,「紐」是相互交結的紐結,也就是扣結。根據現在我收藏的西周銅制陰文紐扣及我國考古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紐扣的使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戰國文物中,就已用蘭、蘋果綠、淺灰色的綠松石做成的圓、橢圓、動物頭狀和不規范形狀的紐扣。每顆都有一、二個小孔。有的鐫刻花紋,造型別致,艷麗多彩,具有妙美的蠟光光澤。現在收藏的紐扣藏品中,仍然有用小石塊、貝片、動物角和核桃、椰殼製作的簡單紐扣。這說明我們華夏民族在周朝、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人使用紐扣。日本出土的古墳時代中期,以人體形象做成的埴輪上所展現的圖樣顯示,男服裝是衣和裙子組成,衣為窄袖上衣,前胸的對襟由紐扣連接。可見,日本人在古墳時期前就已經使用了紐扣。 十六世紀,中國人把紐扣傳到了歐洲,當時只有男人使用,女性使用者較少,多數人只是用做服飾。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貴的金銀、珍珠、寶石、鑽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貴重的材料,精做成紐扣使用。法國有國王路易十四,用1.3萬枚珍貴紐扣鑲做一件王袍的記載。我現在的藏品中,就有用珍貴的牛角、羚羊角、象牙、金銀貴重材料製作的珍貴紐扣。 拉鏈的兩個雛形分別來自美國人Elias Howe(Elias Howe,1851年美國專利)和Whitcomb Judson(Whitcomb Judson,1891年和1893年專利),稱為「自鎖扣」。兩種都採用鉤環來絞合;前者未被商業製造,後者被用來系鞋和靴子。 現代的拉鏈是1914年由出生於瑞典的加拿大人Gideon Sundback(Gideon Sundback)發明的,他是Judson所開公司的一個雇員。他用凸凹絞合代替了鉤環結構,於1917年申請了獨立專利,稱為「可分式扣」(Separable Fastener)。拉鏈於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在兒童和男性服裝上流行。這時候拉練的兩條在下端還是固定在一起的,以後才分開以便用在外套上。 安全別針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元前十四世紀的麥錫尼文化(麥錫尼第三時代晚期)。那時被稱為「Fibulae」(復數形式,單數為fibula),其用法和今日的安全別針相同且外觀也相似。但之後安全別針就失傳了。 一直到1849年時,近代的安全別針才由瓦特·杭特(Walter Hunt)重新再發明,當時它的專利權售價是四百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