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苗族的服飾是怎麼樣的
苗族的服飾是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艷。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
其他資料
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B. 苗族人民的服裝特點及生活習性有那些
一、苗族的服裝特點
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苗族婦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綉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
二、苗族的生活習性
1、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
2、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
3、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一、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腌菜。
4、苗族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2)貴州青苗尖帽子苗族服裝怎麼穿擴展閱讀
苗族的建築風格:
黔東南居民住木製平房和樓房。樓房一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即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湘西和貴州松桃等地,採用木質結構、雙斜面瓦頂或草頂平房,每幢3-5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過去,地主或富裕人家還築有庭院,並砌高牆或石碉圍護。
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麵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裝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干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
C. 苗族的服裝和生活習慣是什麼
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是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
苗族長期分散居住,歷史上從服裝色調上把苗族分為黑苗、白苗、紅苗、花苗、青苗等。黔西南、滇東北的苗家男子穿戴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家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布長巾,冬天腿上多纏綁腿。
各地女子服飾差異顯著,不僅省與省、縣與縣之間差別很大,就連寨與寨之間也有不同的特點。基本款式為上穿大襟或對襟衣,下著長短不一的百褶裙或長褲。
1、湘西、黔東北多穿圓領大襟右衽寬袖衣,下著寬腳褲,系綉花圍裙,包頭帕;衣襟、肩部、袖口、褲腳鑲花邊,花紋多為折枝花鳥圖案;節日喜戴銀飾。
2、黔東多穿大領右衽半體衣或大領對襟無扣衣,下著百褶裙,系圍腰,裹綁腿;裙長短不一,長裙及踝,短裙不過膝,有的在裙外罩裙片。節日盛裝花飾滿身,花飾以變形動植物和合體圖案最具特色。
3、婦女盛裝時佩戴多種銀飾,如銀手釧、銀項圈等,有空心、實心、刨花的和六方形、圓柱形的等等。空心手釧和項圈非常精緻,往往以釧身製作空心龍身,鏤成「二龍搶寶」的姿勢,玲瓏剔透。至於黔東南的銀衣、銀冠,松桃的銀披肩,浮雕龍鳳,閃閃發光,豐富多彩。
4、黔東南女裝款式多樣,以著交領對襟衣,中長百褶裙較為普遍,上衣多附有披帶、背牌、多層衣腳等配件。服飾工藝以挑花為主,間用蠟染、鎖絲、色布鑲補等技法,銀飾較黔東地區少。
5、黔西、川南、滇東南及滇東北、桂北等地多穿大襟和對襟短衣,有些附有後披領;下著中長裙,系圍腰,後垂多聯飄帶。
有的地區盛裝時在衣外罩一件綴有花披肩的長胴衣。衣料以自織白麻布為主,色調較淺。服飾工藝以挑花、蠟染為主,圖案多為幾何紋。婦女盤髻纏帕或插木梳,銀飾較少。
6、海南苗族婦女穿藏藍色無領右偏襟及膝衣,僅項下有一紐扣,右小襟較左襟約短15厘米,腰圍蠟染裙,長與衣齊,僅在右襟下部顯露少許蠟染花紋,天冷時裹綁腿,束發,頭包挑花帕,或戴飾有花邊的尖角帽和覆蓋頂部留有圓孔的巾帽;戴耳環、手鐲。
苗族的生活習慣有:
吃:
1、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後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鰍(晰蜴,統稱四腳蛇)。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壇子內,用來招待貴客。
3、吃青菜。農歷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住:
1、吊腳樓,吊腳一般2-3屋,飛檐翹角,並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桿,欄桿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
2、火爐,形狀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圍用木板蓋好,四周用磚、石砌好,中間圍成正方形火塘,用來燒火做飯,周圍下層為空間,用以關雞、鴨。天冷時,主、客人都坐在火爐上,說笑、談論家事和休息。火爐上吊有一個不同形狀的木架,將種子、茶葉簍、草鞋等掛在上面。
(3)貴州青苗尖帽子苗族服裝怎麼穿擴展閱讀:
此外,苗族的禁忌有:
1、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2、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3、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D. 苗族的服裝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E. 苗族穿什麼衣服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
(5)貴州青苗尖帽子苗族服裝怎麼穿擴展閱讀:
中國的分布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佔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佔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佔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
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宗教和文化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統極為復雜,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歷法、咒語、草葯。
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里基本佔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苗族風俗不僅繁復,並且可以在艱難生存條件下自成體系,維護族內生活秩序的習慣法非常完備,各種生活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苗族習慣法里找到。
並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口舌相傳,長期維持一個小規模族群的穩定,這也是他們長期隱居山林而能保持風俗的原因。
同時為了維護這些風俗並做到世代傳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飾費用就相當昂貴,更不用說那些耗費的宗教儀式了,它們對苗族這樣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幫助並不多。
這些特點,也使得苗族至今成為最貧窮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來而不解體,且人口數量還是不少,類似的瑤族和畲族的情況就遠不如苗族。
如果不是得到持續的外部經濟支持,那苗族的風俗系統則是非常完美的,這也很難解釋它們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紀無數歐洲人進入苗疆,對苗族的風俗發生了極大興趣,進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惡靈的存在,很多傳說中都包括世仇與委屈的情節,將恐懼與仇恨的力量潛在地埋在心底。
盡管是以美好的傳說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觸發點就會起作用。同時,苗族宗教密儀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包括大量草葯學。
所以保護苗族的傳統風俗的意義非常之大,對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個博物館。
F. 很多人都說苗族的衣服很好看,苗族的服飾到底長什麼樣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6)貴州青苗尖帽子苗族服裝怎麼穿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