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麗江白族服裝怎樣 白族有哪些特殊禮儀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在主要分布區,他們的服飾款式基本構件一致,稍微有些差異。麗江白族服裝怎樣?
服裝
男痕跡由對襟白襯衫、黑領褂、大筒褲、剪口布鞋等件組成。女裝由藍、白、雅布(淡藍)等色布製成的右衽大襟襯衫、領褂、圍腰(圍裙)、飄帶、寬筒褲、花頭巾、白纓穗等件組成。
男女服都特別強調開朗、明快、跳躍、對比。常以白色為基調,反襯以黑、藍等深沉色塊。
青年女裝還用漂白、雅布、鴨蛋綠等淺色緊袖上衣,配以大紅、紫紅、粉紅、深綠、深藍等色圓領褂。袖口、圍腰、飄帶、領褂大襟邊、頭巾等細部則以精美的刺綉、挑花、鑲滾、扎染等工藝裝飾。
童帽
流行於雲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區。是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綉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端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製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裝彈簧綉球,在帽尾綴銀鈴。
頭飾
男子頭飾簡單,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都用藍、黑色頭,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復雜,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發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為飾,少女以花頭巾、白纓穗、獨辮發纏繞為飾,少婦以藍布挑花頭巾為飾,老年婦女則以黑布頭巾為飾。
頭巾
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綵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綉頭巾。流行於洱源西山、喬後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綵線挑花,中間綉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扎染頭巾。主要流行於大理周城地區。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
多層頭巾。流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周,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1 2 3 下一頁
Ⅱ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白族的穿戴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小孩服飾中的帽子,有綉花的獅子帽、虎頭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雞冠帽、魚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釘上銀飾物。一頂帽子往往要幾十個工才做成。衣褲有僧衣,綉花口水兜,綉花撐腰,綉花圍腰,綉花被風,連襪褲,綉花裹背。鞋子有綉花獅子頭鞋、虎頭鞋、貓頭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頭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過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飄帶麥桿草帽以及白色包頭、黑包頭等。包頭兩邊綉花,吊有玻璃圓珠纓穗。衣飾有「三滴水」、「五滴水」、對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鈕普通衣。鈕子多為銀或,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系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婦女服飾中少女頭飾極為講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歡梳獨辮,用一塊挑花頭巾,把它疊成長條形加在上面。再用紅頭繩繞著長長的獨發辮,把辮子挽上,發辮成龍,擠在中間,上成龍馬角,下成龍鳳尾。頭巾上的纓穗繫到左耳下,風吹飄搖,銀珠閃閃發光。額上纓花發壘成串,既顯示了少女長發美,又突出了發辮下色彩鮮艷的頭巾,非常滿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發型和頭飾所特有的風韻。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
——————————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
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景頗族有「景頗」、「載瓦」、「浪峨」、「臘期」、「布拉」等五種自稱。服裝的顏色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調,黃、綠、藍、棕、紫等顏色作搭配色,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濃重、搭配和諧。傳統上,景頗族的紡織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線,然後再織成布。用樹葉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進行加工製成染料。飾物以銀器為主,其它有藤製和草編的配飾物。
景頗族人平時的裝束很普通,男子與漢族人的穿著沒有什麼區別,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只有部分老年人還穿大襟上衣和寬松肥大的褲子,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
——————————
阿昌族已婚婦女的頭飾獨具一格。高包頭是梁河地區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發髻的頭上,造型高昂雄偉,足有半米多高,將其展開,長達5至6米。據調查,它在我國具有包(戴)頭飾習俗的眾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婦女頭飾的高度名列首位。關於它的禁忌甚多,包戴儀式神聖莊重,第一次包戴必須在婚禮後,由兒女雙全的中年婦女在新房內幫包。平時包取,長輩晚輩互相迴避,外人不可隨意觸及。關於這種頭飾的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遠古時候,沒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織地,共同創造了人類,然而惡魔臘訇造了太陽亂世,遮帕麻幾經「鬥法、斗夢」,終於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陽,世界又重獲新生。據說,阿昌族婦女的高包頭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陽的神箭箭頭的標志。另—種傳說:在遙遠的古代,阿昌族家園備受外敵侵擾。在一次血戰中,男子彈盡糧絕,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婦女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讓前方男子都用布帶包成高包頭,後方婦女便向「高包頭」射箭支援。這樣,男人既從包頭上獲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敵方,敵方也將箭誤射向高包頭。高包頭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衛了阿昌族家園。為了紀念這次戰斗和那位婦人的機智勇敢,阿昌族婦女從此就包起了高包頭。
阿昌族婦女的衣飾古老而獨特。「掛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別具特色的兩種衣飾。「掛膀」一種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綢或黑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三須、灰盒、針筒、小魚、耳勺、叉子、戳頭棍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扣相襯,銀光閃亮,其布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征將士的戰袍。
早期阿昌族婦女在婚禮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時,有一特定風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頭偕老,生死不離,後者被認為到陰間可以和親人相會。這種衣服的特點是,深色毛質地,長袖無領對襟,釘圓銅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種顏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鑲縫成幾何形圖案,中間還夾雜著刺綉花紋圖案。這種衣服古樸厚實,做工繁瑣,常常是幾人合作完成。關於它民間有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阿昌族,他們辛勤勞作,日子和美。父母養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臘乖,在眾兄弟姐妹中聰明出眾。後來,父死母病,臘乖為安慰母親,讓母親永遠有花相伴,便費盡心思從山裡尋覓紅、黃、綠、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種顏色交相錯雜拼縫成衣,酷似一隻色彩斑斕的彩蝶,臘乖叫它「剪花衣」,母親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臘乖思母成疾,夢中走到陰間去看母親,陰間守門的老者說,這里鬼魂千千萬,但凡人俗眼看不見。臘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個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親。臘乖病癒後,便告訴姐妹人死後,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陰間也能相認。於是姐妹相爭出嫁前都縫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後穿用。
梁河地區阿昌族新婚婦女要系條花帶子,阿昌語稱為「獨其薩萊」,手工摳織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谷穗、蚯蚓、雞爪等多種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動植物花紋案。每個圖案都有一定的含義,如狗牙能消災避邪,是狗圖騰崇拜的反映,長刀象徵開辟新生活,瓜籽象徵子孫興旺;谷穗表示五穀豐登。花帶子做工精細,艷麗奪目,是新婚婦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為新娘的特殊標志系於腰間,婚禮後,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後,作為「靈帶」(靈魂象徵物),接回娘家,祭滿七日人再歸還,由後代妥善保存。
——————————
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各地的服飾也有著差異: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綉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納西族女子服飾有兩種類型。第一種在麗江一帶,穿的人數較多,分布較廣。麗江納西族女子留發編辮,頂頭帕或戴帽子。一般內穿立領右衽上衣。衣為布紐扣、長袖、寬腰,前幅短,後幅長,用藍色、白色等布料製作。外罩一件用淺湖藍色、藍色、紫紅色、大紅色、黑色等顏色的棉布或毛質布料、燈心絨縫製成的有衽圓領的坎肩,系圍腰或搭裙。下著黑色或藍色、灰色長褲,腳穿綉花鞋、布鞋或膠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飾。這種羊皮背飾是納西族女子服飾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別致。其 上七個日月星辰圖案,用綵線綉制,呈兩排綴飾在羊皮背飾的表面。第二種見於中甸白地。那裡的納西族婦女留長發,束於腦後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身穿開長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並加彩綉,腰系黑底 起彩色線格花並垂毛線須穗的腰帶。下穿長褲的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穿氈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飾色調素雅,古樸大方。各地納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環、戒指和手鐲,有些胸前掛銀須穗。
納西族男子的傳統穿戴也大致分兩種:一種見於麗江一帶,一種見於中甸三壩一帶。麗江納西族男子蓄短發,戴氈帽或纏包頭。氈帽中有一種一半卷邊、名為喜鵲窩帽的,十分瀟灑和別具一格。上身內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氈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腰束帶,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褲,衣為右衽或對襟、長袖外套,衣長到腹部,纏紅布包頭。各地的納西族男子服飾都比較簡潔,色調明快,顯得純朴自然。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女多戴胸罩),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Ⅲ 白族的服飾特點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
(3)白族服裝怎麼化妝擴展閱讀:
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
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
Ⅳ 混血兒吉娜穿過的白族風,我用3件單品就搞定,精緻又高級
不知道大家對郎朗的妻子——吉娜·艾麗絲·雷德林格(以下簡稱為吉娜)的印象如何?
本大小姐初次知道她,是在一檔名為《幸福三重奏》的真人秀節目里,由於郎朗和吉娜太接地氣,時不時一句"東北話"讓人啼笑皆非。
還有以鋼琴技藝聞名世界的郎朗,搭配上一個混血美女,完全就是自帶熱搜的搭配。
有人說,吉娜因為是混血兒,所以五官立體,再加上曼妙身材,尤其是在穿搭上讓人眼前一亮。而有的人也說混血兒的吉娜,在以往有關中國元素的穿搭,更讓人覺得驚艷,有滿滿的東方韻味。
那本大小姐自然也去細細扒了一下,發現郎朗攜吉娜參加第二季真人秀節目的時候,曾穿過白族特色服飾,確實是太美了。
其實白族服飾的色彩,相對其他濃厚色調的民族服飾更為特別,因為除了潔凈的白色特點,白族服飾在審美觀念上不刻意追求服飾的絢麗多彩,而是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腰帶、包頭巾、鞋等飾物上。
從吉娜穿的白族服裝,我們也可以看出,素凈色調讓她顯得更加優雅,一抹亮眼的紅色襯得肌膚更加白皙,確實有東方人的韻味。
那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有關白族的更多細節呢?
本大小姐今日就來答疑解惑了,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再給你們普及一點小知識,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漢語意為"白人",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
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這也是為什麼大理有"風花雪月"的定位。
來自於官方的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穂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聽起來是不是很詩情畫意呢?
好了,廢話不多說,繼上期挑戰彝族服飾+日常單品後,今日本大小姐又要挑戰一下白族服飾了。
時尚 界有關白族元素的服飾確實有,但大多要麼停留於高端場合,要麼就是不適合普通人,基於推動民族服裝服飾對接 時尚 潮流,讓民族服飾也能穿上街,本大小姐進行了一次全新的 探索 。
白族服飾特有的馬甲已有精緻的刺綉,中國風的盤扣,所以可以內搭一件薄款襯衫,看起來清爽不失英氣,最主要的是白族服飾的艷麗色調並不會顯得突兀,與襯衫的融合可以說是天衣無縫。
這時,如果你再搭配上一條黑色長褲,與上衣的搭配就容易讓人眼前一亮,相比白族服裝全白的色調設計,本小姐將黑白色調實施了疊搭,這套適合年輕一點的女孩子,活潑中帶點酷。
這套同樣是黑白配的設計,畢竟是萬能搭,但和普通黑白搭配不同,這套上衣是我們日常經常能見到的法式方領,有泡泡袖的設計,顯身材就不用說了。
這次搭配的長褲選用了白族服飾,褲腳民族風十足,相比市面上盛行的牛仔褲,這種白色的民族長褲既不會覺得俗氣,又很潮。這套就更適合成熟一點的女孩子,有點颯!
同樣是白族服飾的長褲,插一句,這條長褲可以說很百搭,前提是你得搭對了!
這套主要定調為簡單和夏天,雖然已經是冬天了,碼起來夏天穿出去就是最靚的仔,上衣是一件墨綠色的吊帶,小心機之處體現在高腰,秀身材必備,但有肉肉的女孩子還是選擇上一套比較好,這一套就更適合身材纖瘦的女孩子,性感大方。
以上就是本大小姐為各位精心准備的民族服裝搭配創意秀,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如何呢?
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更多民族服穿搭,等你來解鎖!
下一期,你們希望我侃侃哪個少數民族呢?
關注【大小姐的民族風】,帶你把民族服穿出街!
Ⅳ 白族有什麼特點說出服裝、建築、行為等
白族火把節
在雲南,許多民族都過火把節,而各自過法不同。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語稱為「夫汪舞」,意為「六月狂歡」。無論城市鄉村、山區壩區皆普天同慶。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隆重的節日。除了村寨豎大火把的集體活動,家家戶戶都要准備佳餚美食、各種節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團聚。節前,遍街賣的是火把節的標志物——用竹篾彩紙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紙火香袋以及專供婦女用來染紅指甲的鳳仙花根等等,節日氣氛非常濃郁。
節日當天,人們停止一切生產勞作,男女老少都著節日盛裝,紛紛匯集到豎大火把的地點,或村中廣場,或本主廟、古戲台前,大青樹下,在熱鬧的嗩吶鼓樂聲中,人們忙著扎制大火把,老爺爺們演奏洞經古樂,老奶奶們齊聲念誦經文。當家婦女便要帶著孩子備上鹽、米、酒、茶到田間焚香祝禱,祝願五穀豐登。
Ⅵ 白族的風俗習慣
一、服飾
白族服飾清爽大方。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婦女服飾各有千秋,從服飾可看出年齡大小、成婚與否以及地區差異。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
二、飲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麥作主食,山區則以玉米、蕎子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鯉魚、弓魚、鯽魚是人們喜食的菜餚,「砂鍋魚」是大理著名佳餚。善於腌制火腿、臘肉、香腸、油雞、螺螄醬等。
三、建築
白族的建築藝術獨具一格。高寒山區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則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位於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莊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
(6)白族服裝怎麼化妝擴展閱讀
白族的節日:
1、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它的起源與觀音伏羅剎的傳說有密切聯系,所以又叫觀音市。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會期七至十天。
節日期間,舉辦傳統的賽馬、賽龍舟、射弩、打鞦韆等民間體育比賽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經古樂、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熱鬧非凡。
2、火把節是白族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古稱「星回節」,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節日期間最為壯觀的是每個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場地上豎起一柱或數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樹桿作心,外面捆紮竹片、樹枝和松明,用綵線繫上火把梨、乳扇、鞭炮,插上書有「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的「升斗」,當夜幕降臨,大小火把齊明,紅光滿天,響聲震耳。
Ⅶ 介紹白族的服飾 文化 建築 飲食 節日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製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綉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系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綉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綉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系有黑藍布系腰或綉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綉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柳葉耳環。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後發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發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後,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和做客,才戴耳環手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後,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後,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後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後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後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周歲,要到本主廟祭祠。並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樑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日活動
1、春節: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後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
7、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安財門」後一周內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發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出棺送葬:出殯時,街坊鄰友自帶抬具幫助抬棺。為死者念經引路,孝男拄拐哭喪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後。棺材抬至繞棺處,擺在高凳上,由念經先生舉行繞棺儀式。念完《繞棺經》,稱為「搭橋過路」,遇到過橋時,孝男跪在橋上,棺從身上抬過,稱為「背棺」。
平壩地區的白族人民,主食多為稻米、小麥;山區則以玉米、蕎子為主。副食品有各類菜蔬、野菜和多種山川特產。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並善於腌制火腿、弓魚、螺絲醬、油雞樅、豬肝酢等各種味美可口的菜餚。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時,用一陶制小茶罐將茶葉烤黃,沖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有客來家,必燒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淺淺半杯,飲後口角留香,熱渴頓解。大理等中心地區的白族人民,還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稱「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姜、蔥、醋、辣椒,以宴請客人。此外,還有用糯米釀制的白酒,用蒼山雪燉梅和糖製成的「雪梅」,鄧川特製「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