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類別 » 什麼的漢族服裝
擴展閱讀
如何畫服裝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學生毛呢大衣怎麼搭配 2023-08-31 21:54:11

什麼的漢族服裝

發布時間: 2023-08-12 08:07:02

1.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那麼漢族的服裝是什麼

漢族的民族服裝就是漢服,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實物定型於周代,直到明朝滅亡。

漢族的民族服裝與滿族——清代服裝有顯著差異。可以說從夏商周到明朝,漢服的基本形態變化不大。只要不是清朝時期,漢族人穿的衣服絕大部分是漢服(參考《神話》《三國》《水滸傳》《武林外傳》)。

清朝初年,攝政王多爾袞以「君王為父,庶民為子,父子當為一體」為借口命令全國漢族人民改穿滿式服裝,改留滿式發型,史稱「剃發易服」。此令一處,舉國嘩然,原本歸順的地區再起禍亂,尚未降服的地區更是加劇抵抗。遍及各地的反抗最終由於沒有統一指揮調度而被各個擊破,戰爭的意外延長,造制了更多的戰爭災難。為緩和矛盾,新的法令做出了讓步:女人,兒童可以不易服;僧侶,道士,神鬼形像,戲曲形象不易服;殯葬儀式仍以漢服規格進行,死人可以將辮子解散;正月不剃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開始發揮重要作用,種種漢服的保留成了純粹的傳統,人們再也記不起其中的原由。像貴族看齊的風氣也將漢族女人身上的明式襦襖改為「廠」領加盤扣的樣式(可稱之「漢化旗裝」),北京居民再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朝鮮,琉球等地的使臣隊伍穿得像戲子、道士一樣。「正月不剃頭,(因為)思舊」變成了「正月不剃頭,(怕)死舅」,很多無知殯葬店也開始亂做脫離了漢服樣式的殯葬服裝,甚至和尚、道士也換了不倫不類的外用盤口服裝。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也受到一些影響,保留了y領或反y領的各民族支系只佔本民族很少一部分。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的最重要任務之一,人民疲倦,物質文明匱乏的社會沒有能力回應寥寥幾聲漢服復興的提議。

隨著西風東進,婦女解放思潮傳入中國。脫下上襖下裙的漢式旗裝,穿上男人們的長袍馬褂,成了一時間流行的風氣,以示男女平等的決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長袍逐漸改用立體裁剪,並不再套穿馬褂,滿式長袍終於演變為「旗袍」,成為中國女性的代表性服飾。

隨著中國國力的飛速發展,以及對西方認識逐步深入化,細節化,以及大量國際矛盾的揭開,以及國人行為素質的切實提高,西方人並不比我們強的意識重新在中國人群中萌生。科技落後不代表世俗文化的全面落後,客觀公正地描述東西方文明成為新一代青年的一大思想任務。

與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國學復興不同的是,漢服復興並非是由官方開始推動的。沒有人可以確知,誰是第一個以復興漢服的名義而把漢服穿在身上的人,大致可以確定網路上漢服復興的聲音集中出現在了2000年以後,以挖掘美為直接目標的青年學生是漢服復興隊伍的主力軍。

所謂漢服復興並非要求人人穿漢服,時時穿漢服,這顯然也是不符合現實的。我們的當前目標是,人人知道漢服,穿不穿,什麼時候穿則由大眾自願選擇。

當代年輕人認為,從客觀上講:旗袍,馬褂,漢化旗裝等滿元素服裝可以算作漢族人的民族服裝;但是由於它們與漢服沒有平穩,正常的銜接過程,所以不應列入漢服隊伍。

2. 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

中山裝算是中國特色的服裝,不算漢族的民族服裝。而且國外廣泛存在類似中山裝的服裝,中山裝不是中國起源的。

漢族現階段的民族服裝是馬褂和旗袍。馬褂就是馬褂,說成唐裝表明中國語文與人文教育十分缺失。海外華人聚居地直譯為中國城,音譯為 chaina taoen ,19世紀外國人普遍不知道唐朝時什麼東西,不會用「唐」來稱呼華人。所謂唐人街是個半音譯的爛詞,唐裝一詞不能算狗尾續貂,而是鼠尾續狗。

唐裝和旗袍都是清代服裝的延續,屬滿族特色服裝。清代漢族人穿滿族服裝不是因為滿族文化發達,而是被迫。滿清曾對漢人下發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殘酷命令,強迫全國漢族剃發垂辮,改穿滿族服裝,由此引發的大屠殺遍及全國各地。

而在此之前,漢族穿的服裝叫做漢服。「漢服」一詞在《二十四史》中多次出現,不是一個現代新造的詞。

漢服的外觀與滿族--清代服裝顯著不同,看上去像和服,實際上和服是參照漢服製作的。現在日本人還經常稱和服為「吳服」,意為來自中國東部的服裝。

所為漢族服裝不方便的說法完全是無知與偏見,漢族農民,獵人,漁民,軍人所穿的服裝也是漢服,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同時少數民族貴族也穿本民族寬大服裝。所謂「胡服騎射」也是一個與考古相沖突而且漏洞百出的傳說而已。在「胡服騎射」的時代之前,漢族已經生存了很長時間,漢族的勞動者和軍人是不可能穿寬大服裝的。

幾年前河北漢族的一次選美中使用了漢服,這一點很不簡單。雖然漢服是全國漢族的民族服裝,但是敢於公開支持的地方政府只有幾個省份,包括湖北,廣東。

關於漢服詳細資料可以去網路漢服吧了解

3. 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什麼

漢族的民族服飾是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

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服飾文化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4. 漢族的傳統服飾是什麼

漢族的傳統服飾簡稱漢服。

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自古至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主要有裙服、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裝大變,特別是辛亥革命後,作為封建的等級禮服和繁瑣的裝飾等完全被淘汰。城鎮男子一般是內著短衣長褲,外穿長袍、長衫,或在長袍外加馬褂、短背心。也有穿西裝的。婦女服飾一般是上衣衫下裙褲。

漢服的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5. 漢族的傳統服飾

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等。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製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古代染織,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世界上獨有的。古代的染色技術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艷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秘的「中國術」。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綉、書花四大類。

服飾文化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