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古代布料那麼珍貴,古人的衣服還做的這么寬大呢
古代布料珍貴, 古人為什麼不省點布料?那麼寬大的衣服,一改二都不是問題啊 。
古代衣服並非都寬大,寬大衣服也分類。不是什麼人都穿的起,更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穿。
長短顯身份,質地明貴賤,服色分地位,紋飾別等級 。左將軍都不想和中郎將穿一樣,人家貴族稀罕和咱們平民穿一樣?
舊禮制下,身份地位等級森嚴,首先體現在形象上。周朝《 儀禮 》記載了貴族祭禮、朝拜、宴會、婚喪、交際等各種禮儀服飾。
長袍代表身份 。文學影視上也能反應出,大凡古代王公貴族和大臣,官袍都比普通官員更為復雜和華貴,關鍵是更寬大,拖的更長。
當然, 沒有什麼人敢比君王的袍子長 。否則就是蔑視王威,腦袋就要換地方了。
公主長袍華美、高貴,身後能拖二里地。 丫鬟和僕人必須走在公主側後方,而不是跟在身後。踩到公主花裙裙,比踩雷還嚴重 !公主一句"我阿瑪都沒踩過我裙子。"你完了!
古代只有皇宮中女子才有資格穿長袍 。民間不可以,不是你長的美就可以穿長袍。
不管怎樣, 官貴滑灶家的小姐姐衣物設計更復雜和華美,自然用料更多 。長裙才顯氣場嘛。民間女子就簡單樸素多了。一樣的是,胳膊、腿、腰等等都給它遮好嘍。
大戶人家 屬家富人不貴之列,比如商賈、財主等。 衣著自然講究品質和檔次,衣服寬大、富相、大方,這些都彰顯身份和家境 。
這些人可以訂制布料,質地講究,花色豐富。他們衣物是普通人用不起的。
書生 其實古代讀書人家庭不會太差,真正窮人是讀不起書的。學而優則仕,這才是他們目標,平時不會干什麼活兒。
書生穿長衫 ,多簡單樸素。古時說" 書生白袍 ",意思是尚未取得功名。我們概念里的 "窮書生",自然穿麻葛布衣 。
無論大財主、地主、富商或書生,寬松歸寬松,但衣袖都不敢像長袍那樣又長又寬。
普通百姓日常勞動,穿寬大衣服跟大傻似的,怎麼下地幹活?那就穿短些的服裝,袖口同樣相應變窄些。不然哪來的" 捉襟見肘 "?
在上層 社會 流行寬袍時,自然形成寬大為體面的文化 。老百姓也要面子的,所謂" 衣不遮體 "是很沒形象的,盡量稍大。
所以即便古時短裝,在今天看來也略大些。古時衣服禦寒差,冬天肯定得多穿幾件,小了怎麼套裝?衣服寬敞夏天也涼快點。平時擦汗,抹鼻涕都方便些。
古人長袍可不像今天的風衣,秋衣秋褲,風衣一套,方便、拉風。 古人寬袍里三層外三層,非常厚重,確實費料 。老百姓也穿不起。
即便如此, 相比我們現在服裝,古代百姓衣服還是比較寬鬆些 。
①跟設計有關 。今天上衣是前面對扣或拉鏈。過去上衣常有" 大襟"設計 ,繞到腋窩下面,不光費料,緊了就把自己纏成木乃伊了。
②過去人們保守 。胳膊腿、腰部、腳部,都不能隨便露,褲子都是到腳脖。你那七分褲和露臍裝,趕緊拉到吧!
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本質是體現貴族階級的優越性,最具代表性的信脊扮就是 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的 。
①官貴和大戶穿綾羅綢緞和絲綿織物
絲織品總稱為"帛",細分如綾、羅、綢、緞、錦、綺、紈、綃、絹、縞、素…… 這些布料不是普通人穿的,下人只負責洗。
②平民百姓穿麻葛織品
"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我在古代估計也只能和蠶婦一起養蠶了。
所以,一般老百姓只能身著麻葛布衣。"布衣"一詞就是這么來的,借代手法。
③麻和葛只是統稱,分別包含多種植物
麻主要在平原地帶,葛在山地較多。春秋戰國時期,麻葛織品已經非常發達,葛布相對較粗些,不好細加工,麻分布范圍更廣 。
另外, 棉布晚了2000多年都不止,明朝才開始出現。所以古時窮人衣物多野拍是麻葛布類 。
再說下,舊時平民衣物少,一件可以穿好多年,即便費點料子,也不是大問題。
古代衣服長短、質地等都彰顯不同等級 。 衣服長短區別身份 ,並非都是又長又大。
寬大長袍只屬於官貴階級 ,面料越好、圖飾越美、袍子越長,主人地位越高。在早期,絲綢面料只能由貴族使用。
古代普通富人階層,服裝多寬大,料子也好,但都在封建禮制規定內。
舊時平民就談不上什麼寬大衣服了 。天天地里摸爬滾打,穿不了也穿不起。至於窮點書生,多著麻葛長衫,簡單樸素。
古代女性,電視上那些古代美女,穿著能拉過河的長裙,都是忽悠人的。 除了皇室貴族女子,民間女子不準穿長袍裙 。
布料是不是珍貴,那是另一個問題。衣服寬大,這並不是同一個問題。
現在的衣料不是那麼珍貴稀少了吧?女明星走紅毯的時候,又露肩又露背,難道是捨不得花錢?
古人並不是所有人,都穿寬大的衣服的。
一般平民,窮人,是「青衣小帽」,「短衣窄袖」。甚至連富家女子,家常衣著,也不是總穿著曳地長裙的。
巴金《家》里有一個情節,梅表姐和母親到親戚家避難,匆忙之間,「都沒有系裙」,只穿著長褲。既然是匆忙避難,當然不是故意打扮,那麼長褲、不系外裙的打扮,不是為了時髦洋氣,只能是家常便裝。
寬大的衣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裝飾,只有禮儀場合,以及富貴人家,才能寬衣大袖長袍拖地。
例外的是東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時人服食「五服散」成癖,誘發了嚴重的皮膚病,即使是柔軟的衣料摩擦皮膚,也會受傷流血。所以當時人喜歡穿寬大的衣服,還不經常更換。
於是愛長虱子。連「捫虱而談」也成為趣事雅聞。
你認為的所謂寬大,那是電視劇里放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所穿的衣服,有錢就無所謂了!老百姓不會穿這種衣服的!
因為古代人有錢,人們都穿著華麗的禮服過日子。男人們都峨冠博帶的去犁田、插秧,下地幹活;女人們都滿頭珠翠、塗脂抹粉、錦衣綉帶的燒鍋做飯洗衣服撿大糞的。
因為他們都知道也許上千年或者百年之後的人只喜歡有錢的人、穿的好的人,特別是貴族、皇族以及他們的生活,為了讓後人記住他們甚至為了自己的後代不覺得他們丟臉,他們只好拼了,不吃飯不消費只為了穿好衣服只為博取千年後那 歷史 的一瞬間。
更因為他們有先見之明,在他們的那個時代有貴族有皇帝會問「何不食肉糜」,那到很多很多年後的人們問「何不享受生活,為什麼披麻穿草鞋」也就不奇怪了。有人高呼「 歷史 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在 歷史 的長河裡也就留下了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類的稱呼,且用這個稱呼的何止千千萬萬。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死了既沒有青銅馬車,又沒有神鳥陪葬,更沒有精美壁畫可以再現生活。有的只是也許大概可能某個倒霉的考古學家,在偶然的機會里發現了一層層相互迭代的土層里雜七雜八的骨頭,也只能一無所獲的走了。所以不管是影視圈還是 娛樂 文藝圈關於古代還有芸芸眾生是缺乏證據的,貿然復原多不嚴謹。畢竟就連現代 社會 窮在鬧市無人問啊,何況古人乎!
所以,別因為古人布料那麼貴,衣服還那麼寬大而嫌棄他們,畢竟據說幾萬年了人類的生物性是沒有變化的,也許他們只是僅僅洞察了愚蠢是一直會伴隨著很多人。
越是貴族越寬大,說明尊貴
2. 中世紀歐洲人穿的衣服都是什麼樣的
在歐洲中世紀,服裝代表著身份。所以我們必須把不同階級的人分開討論,才能顯得更有條理一些。當然,貴族們的服裝不僅奢華而且數量多,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況,這里就不再單獨討論了。
在1447年的斯特羅齊,一位富有的人給女兒做了一套結婚禮服,其中戴在頭上的「花環」就很奢侈:200根孔雀尾部羽毛製成,中間點綴了很多金子和珍珠,還有大量的鮮花和鍍金的花瓣……城市中的富人,往往穿著珍貴毛皮製成的衣服,裁剪樣式復雜,非常精緻。
3. 中世紀歐洲人穿的衣服都是什麼樣的
在歐洲中世紀,服裝代表著身份。所以我們必須把不同階級的人分開討論,才能顯得更有條理一些。當然,貴族們的服裝不僅奢華而且數量多,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況,這里就不再單獨討論了。
在1447年的斯特羅齊,一位富有的人給女兒做了一套結婚禮服,其中戴在頭上的「花環」就很奢侈:200根孔雀尾部羽毛製成,中間點綴了很多金子和珍珠,還有大量的鮮花和鍍金的花瓣……城市中的富人,往往穿著珍貴毛皮製成的衣服,裁剪樣式復雜,非常精緻。
4.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麼樣子(只許介紹衣服的樣子,不許介紹古埃及歷史)
古王朝時期,
婦女-努格白:較緊身,樣式簡單.從胸下一直穿到腳跟,胸下用一根布帶子扎住.上端一般有一根或兩根用扣子固定的吊帶.只有過於窄小而緊綳在身上的努格白,才不用吊帶.穿上後,雙肩,雙臂和胸部都裸露在外,如果吊帶很寬,可能把胸部遮住.
注:努格白是古埃及各階層婦女通用服飾,通常用透氣性較好的亞麻布製成.一些晚會上,努格白上還會有一些裝飾.穿著的時候,從腳下往身上套,再用色彩相配的吊帶固定.
男子:起先是遮羞,在腰上系一根用植物做的帶子,帶子兩端垂在前面即可.後逐漸有了和努格白相似的衣服.用腰帶固定.男子服飾因地位等級而異.
注:當時服飾與建築物形狀有密切關系.第五王朝服裝大多為錐形.與金字塔形狀相似.後來王室服飾才逐漸變長變寬.
中王國時期
婦女-努格白:衣料樣式有變,分無袖有袖兩種.長度依舊,胸下系一根腰帶.有的不系.此外,披肩開始流行.這種披肩能遮住胸部.
男子-努格白;出現長袍,一般到腳跟.
新王國時期
婦女-服飾出現變化.從第十九王朝女王納菲爾蒂蒂的陵墓中彩畫上,女王穿的是由薄薄的白色細亞麻製成的努格白.她胸下系一根綵帶,綵帶從前面饒到背後再饒回前面打結.結的兩端一直垂到膝下.披肩為蝙蝠型,用金線織成,上飾有美麗珠寶.女王身邊健康與生命女神伊西斯也穿努格白,使用兩根吊帶,頸上戴有項圈.
注:新王國時期最有特點的是紗麗.可能從印度或伊拉克以東地區傳來的.與古、中王國時期服裝完全不同.長布條製成,長約5米,寬約半米.穿著方式隨意.新王國時期婦女比較喜歡這種服飾.因為它不但穿脫方便,還象徵文明與進步.新王國時期女裝另一特點:在衣服上打襇開叉.這樣能使婦女更加迷人漂亮.
男子-努格白.襯衣和長袍已較常見.這種襯衣和長袍大小不一,有襇,能把上身全遮,使胸部不再敞露.衣著數量也有變.男人常穿兩件努格白,裡面些,外面長而薄些.
到十八王朝末期,男子的這種著裝發生逆變,里長外短.這種衣著可從國王阿蒙霍泰普一世的像上得到佐證.他穿了兩件努格白,一件從肩一直到腳,另一件從胸部直到小腿中部,他還披了一塊披肩.
新王國的法老們在慶典活動中常穿有襇努格白.這種服飾除了在腰帶上使用了金扣外,其他部位一般不用金飾.
注:古埃及人注視衣服裝飾主要在圖坦卡蒙時期,當時最流行在衣服上次刺綉或佩帶各種貴重飾物 飾品
1. 假發:埃及人不分男女都將頭發剪至最短的長度再戴上假發。而假發的長短與形狀是用以區分階級的。
2. 頭巾:自第四王朝後、那美斯式(Names)頭巾成為法老王的重要裝飾物。女性不戴頭巾、但自新王國之後,貴族婦女採用發飾
3. 冠飾: 冠帽亦是古埃及社會階級區隔之象徵、一般埃及人是不能帶冠帽的。法老王與神祉帶著不同的冠帽、也象徵著不同的意義
4. 項鍊: 是古埃及人普遍採用的裝飾品。
5. 假須: 埃及人不留胡須的但對胡須有一份崇敬,因此於正式場所須帶胡須。一般人的胡須較短、只有兩吋;發老王的胡須則很長、底部是方形的;神的假鬍子則在尾部翹起。
6. 化妝: 眼影是埃及人臉上最明顯的裝飾。不論男女皆以礦物粉末畫出制式的大眼睛、據說以墨畫眼能有減少陽光的照射,因而具有保護作用。
自埃及史前時代有衣物出現以來,婦女就在紡織技術和成衣縫制上佔有優勢。做衣服是一件日常家務,不過也有婦女在紡織場為貴族們縫制衣物。從王後的禮服,法老的精製短褶裙到普通人家穿的簡單褶裙和圍裙,每一件衣服都是由婦女手工縫制的。就算是最最簡單的衣服,其縫制步驟也是驚人的煩瑣。聽來滑稽的是,織布作為男人職業曾讓希羅多德驚訝,曾經一度卻是古埃及婦女獨統的領域。織布是僅次於耕作的重要工作,因為埃及人需要大量的布匹做衣服或裹屍布——一個木乃伊就需要400碼布。直到新王國時期,大多都是婦女在織布,監察其他紡織工,並且送貨兌錢。
絕大多數埃及人穿的衣服是用亞麻布縫製成的。此種織物輕盈,透氣,穿在身上也能行動自如,這在炎熱(部分地區還相當潮濕)的埃及是極其重要的一點。其他被選來做織物的材料還有羊毛和棉花。羊毛可以保暖,美中不足的是它的表面有一層防潮的天然油脂,因此古埃及人也曾認為羊毛是不潔凈的。棉花透氣,卻不如亞麻輕盈。
亞麻布是植物纖維織物,來源於尼羅河沿岸生長的植物——亞麻。亞麻經曬干,梳理,浸泡,錘薄,使表面光潔的處理之後,就適合於紡成線了,再以線織成亞麻布,裁剪縫製成衣物。
制衣工具包括刀(或剪刀)和針,這兩樣工具都需要經過成形,打磨或雕刻。在前王朝時期,用的是石刀與骨針,但在舊王國時期時,就都換成紅銅的了。接著到了中王國時期,青銅又取代了紅銅。刀與針已固定成形。令人意外的是,當時的針沒有針眼。刀和針是用「堅硬帶有尖頭的工具,可能是石頭」刮磨出來的。古埃及人運用這些工具和亞麻布,製作出適合於氣候條件,且能符合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需求的服裝。
織染
織染工藝的緣起已遺失在了古代。但被保存在許多博物館中的,各種層次級別尺寸的木乃伊裹屍布仍能證明古埃及織染技術水平。王室用紫色可能出現於公元前1600年。墓室壁畫,神廟和別的曝露於天氣變化中卻得以倖存的建築,以及表面裝飾過的陶器,應用於如上目的的色彩原料,經由化學分析,經常能告訴我們不少知識。
於是在1913年,紐約Metropolitan博物館捐出了自Perneb之墓(修建於公元前2650年)出土的顏料。交由Maximilian Toch研究。他發現,紅色顏料是氧化鐵,赤鐵礦,黃顏色則是含有鐵或黃赭色的陶土,藍色是細微粉狀的玻璃,淡藍色是碳酸銅,可能是石青(藍銅礦),綠色是孔雀石,黑色是木炭或骨碳,灰色,是混合了木炭的石灰石。遺存於一隻彩繪壺上用以裝飾的一些顏色,則是含有石灰石與陶土的赤鐵礦混合物。
成衣
埃及夏季的炎熱與冬天的溫和,使得埃及人更喜歡以植物纖維製成的輕薄布料,主要是亞麻布,在羅馬時代偶爾會用從印度進口的棉布。也有羊毛,但就埃及人本身而言,是極少用它的。
可能埃及人會從地中海東岸地區買回少量的絲,大約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下半葉。在埃及人的墳墓中已經發現了絲的痕跡。
獸皮,幾乎都是豹皮,祭司們有時會穿它,當法老作為神之第一侍者時,也會穿獸皮。在圖坦卡蒙n的墓室中就曾發現過這樣一套衣服,在墓室的牆壁上也常常描繪有獸皮衣服。一些國王和王後還會穿飾有羽毛和圓形小亮片的禮服。
織布是婦女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家進行,不過也有貴族或有錢人開辦的工坊。經過捶打與梳理的亞麻轉成纖維,就可以用來紡線了。
一開始採用平面織機來紡織,織機用釘子固定在地上,工人蹲著工作,之後到新王國時期,就改用立式織機了。
裙裳
古埃及人穿的亞麻短袍,鑲有飾邊,垂至腿部,被稱為「calasiris」,袍子外還會罩一層寬松的白色羊毛斗篷。
衣裳通常以亞麻布製成,式樣簡潔:一條短纏腰布,很像是男人穿的褶裙,女子則穿有肩帶的裙子。這種基本款式依地位高低錢財多寡而會有些小小的變動,但在整個埃及歷史中,卻不曾有根本上的改變。褶裙的長度分好幾種,在舊王國時期較短,中王國時長及小腿,經常與無袖襯衫或長袍搭配著穿。穿的時候將它纏繞在腰際,有時會打上褶,或者以腰帶固定住。
圖坦卡蒙的墓室里出土了許多式樣的衣物:短袍,襯衫,褶裙,腰帶,短襪,頭飾,帽子,方巾,防護手套和手套。其中一些手套鑲著精美的亞麻內襯,其他的手套在式樣上,分出食指,中指,並留有一開口,以便大拇指能伸出來。內衣是三角樣式的纏腰布。
埃及男女穿的長袍被Herodotus稱為」kalasiris,用料與剪裁在數個世紀中有極大的差異。
Kalasiris的款式有單肩或雙肩,或配以肩帶穿著。可以是任何長度,從脖子至胸這一塊開始,通常觸及腳踝,袍邊鑲有飾物。一些人穿短袖的,也有人穿無袖的。尺寸有非常緊身,或者稍微寬松一點的。他們還經常戴條腰帶,使衣服出現褶紋。
縫制這樣的長袍需要一幅長方形的布,長度是想要袍長的兩倍。在布的中心裁一個開口,這樣可以從頭上套進去,然後將布折起一半,將兩側縫起來,不過要為手臂留下一定的開口。
婦女的裙子會以珠子裝飾,所用布料有時是打過褶子的。大多數情況下,裙子的式樣都是將胸部覆蓋的,但也有例外,曾有幾個時期流行將胸部裸露在外。
環領斗篷最遠可追溯至舊王國時期,一般都用亞麻布製作,也是在中心開口,以便套在脖子上。斗篷經常是染過顏色的,也會繪上圖案,或作其他裝飾,這樣的斗篷長度很少會超過肩膀。在新王國時期,人們有時也會佩戴披肩。
僕人或女奴大部分時候只穿不足以遮體的緊身短襯褲,但多數職業婦女穿短款的kalasiris。干體力活的男人們會戴條纏腰布(如上圖),或穿類似Galabiyeh(中東地區的一種衣袍)的寬松長袍,要是他們在水裡幹活,那就什麼都不穿。
孩子們在夏季時總是赤裸著身體,到冬天會穿罩衣和斗篷。
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埃及人不會戴任何頭飾,條件好一些的人戴假發——可能僅在特殊場合戴。新王國時期的假發發展出了獨特的式樣。
無論是雕像,繪畫,浮雕,還是別的什麼表現,法老總是被刻畫成戴著王冠的形象,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法老是真在每天的生活中戴王冠,還是藝術表現上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
洗衣
洗衣服是件繁重的工作。洗滌用的鹼液是用蓖麻油和硝石製成的。洗衣是由兩個工人完成的,程序包括捶打,沖洗和擰絞。到公元前1200年,洗衣房裡有了防火的大金屬桶(煮衣服用的),它能夠減輕洗衣工的工作量。
鞋
地中海沿岸居民幾乎不需要穿精製的鞋,唯一例外的是生活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Anatolian highlands)的赫梯人(Hittites),他們穿有系帶的鞋子。(盡管在埃及的浮雕中,赫梯人被描繪成赤腳一族)。
古埃及人一般都赤腳,但在一些特殊場合,或者光著雙腳有可能受傷時(比如捕鳥時,要防止捕鳥網上的木茬刺穿腳心),他們會穿涼鞋。涼鞋配有兩條窄長的皮帶,以皮革或燈心草製成,通常都有皮製的鞋底和鞋帶。
國王有時會穿非常精美的涼鞋,就像他們有時會戴裝飾用的手套一樣,不過通常來說,他們都被描繪成光著雙腳,像神一樣。金質的涼鞋已有出土,其實穿起來並不舒服。在圖坦卡蒙(Tutankhamen)的墓葬中,有93雙鞋。其中有木製的涼鞋,鞋面上描繪著國王俘虜敵人的情景:國王每走一步,都將一名敵人踩於腳下。
中王國早期的鞋子差不多隻有這種款式的涼鞋——皮帶夾趾,在後跟連接,鞋面並非用以把腳固定在鞋裡,而僅僅是為了覆在腳上。新王國時期,一些埃及人會偶合穿上真正的鞋(而非涼鞋),卡納克神廟中的Nutmose王後肖像就表現了這一點。這可能緣於赫梯人的影響,埃及人正是在那一時期開始與赫梯人有所接觸。
以燈心草編成的涼鞋相當結實漂亮,常會用皮革做鞋底。時下不受重視的涼鞋在古埃及卻有可能象徵著某人的財富與地位。
十六,服裝
對古埃及人而言,傳統就是一切——生活和宗教似乎停滯不變,這一點在當時的服飾上體現得非常明確。直到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2年控制了埃及之後,埃及人的日常服飾才開始慢慢地發生了變化。但是,在慶典場合和宗教儀式上,他們仍然保留了古代的服飾風格。
幾個世紀以來,埃及文化一直是後來其他民族在藝術和建築上的靈感源泉,但它在服裝上的創造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忘卻了。這可能是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影響所致。在以埃及為題材的好萊塢巨片里,埃及服裝給人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矯揉造作的印象。許多人一想到古埃及服裝,腦海里馬上浮現出巨片里那些眩目、精雕細琢的服裝。
事實上,古埃及服裝朴實無華,但史詩般的電影巨作里那些奢華的場面所出現的紛繁多樣的服裝,掩蓋了這個事實。古埃及服裝的款式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女性服裝的特徵是高高的腰線,而男性服裝則強調臀部,即使是引進了新服裝和新款式,人們也是新舊一道穿。
最初,大多數服裝樣式都很簡單,大致呈三角形。由於氣候極其炎熱,這兒的服裝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寬敞、輕盈而省布。全裸是被禁止的。除了兒童、奴隸和平民,任何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裸體,都會被認為低賤、不道德。
男子和女子都可以讓上身赤裸,盡管女子身體的遮蓋面要比男子多得多。二者服裝上的線條比例也相似,但側重點稍微不一樣。女性服裝對人的束縛比男性服裝多得多。女子穿的袈縲絲麗服是束身裝,男子穿的褶裙就使得穿著者可以更自由地活動,這大概表明男性有更機動的生活方式。
衣服體現出古埃及社會嚴格奉行等級制的本質,它突出了不同的社會等級。但是,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不是服裝的款式,而是衣服的布料。所以,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身上衣服的布料就越好:法老的衣服常常用細軟的亞麻布來做,可能還用金絲來裝飾。在這個等級體系的另一端,平民所穿的標准腰布則用植物纖維或皮革來做。布料的編織根據社會等級的變化而變化。
女性服裝
直到十八王朝中期,普通女性還穿著袈縲絲麗服。這種緊身女裝形狀簡單,從乳房下一直垂到腳踝之上,並又兩根肩帶把它往上提。考古學家發現的那些袈縲絲麗服呈筒狀,並在衣服的一側將其縫合。這類服裝可能不像繪畫和塑像表現出來的那麼合身,而且在形狀上肯定彼此有些不一樣。據壁畫所繪,這類衣服也有些會往上延伸,蓋過胸部,甚至到脖子那兒。倖存下來的一些衣服是由衣袖往上提,而不是吊帶。女人常常在袈縲絲麗服上披一條輕巧的圍巾,白天用來擋太陽,晚上用來禦寒。
另一種套裝由兩部分組成。上身穿緊身短胸衣,胸衣在前在後都可以脫下。衣袖窄小,用細繩連到身體上。胸衣配著寬大的裙子,裙褶呈水平狀。
法老和貴族的妻子穿著用漂白的亞麻布做成的褶衣,衣褶以手工折成,然後漿硬。保養這些衣服得特別仔細謹慎,僕人們得花上幾個小時來把它們漿硬。
在第十八王朝時,新的服裝流行起來,大概與這一時期宗教信仰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有所關聯。從埃赫那吞的妻子納菲兒提提和她的6個女兒的畫像上,可以看到她們穿的亞麻布褶衣修長而飄逸,帶褶的長袍袖子寬大,一直垂到肘部,裡面則穿著長長的緊身服。乳房下系著一條帶子,領口則垂著飾有珠寶的項飾。
男性服裝
傳統的男性服裝是衫緹。這是一種簡單的褶裙,人們把它纏在腰部,末端相互折疊著垂在身體前部。最初的衫緹是用皮革或牛皮做的,後來就用一種很輕的布,通常是亞麻布。在法老所穿的褶裙後有時會垂下一條獅尾,而士兵則穿著帶條紋的或用彩色布料做的褶裙。
隨著時間的推移,褶裙裁剪得越來越稜角分明,而且還經過了漿洗,這樣褶裙就硬得可以往外挺,並在身體前部形成一個三角形。對於男性而言,其服裝大部分是強調身體前部,側重點在於陰部,因為它在生育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將之奉為聖物,常常把陰部上的布料弄成衣褶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男子服裝在慢慢地變化,衫緹之後的創新之一就是腰裙。在納米爾出土的著名的「調色板」上,美尼斯王就穿了一條這樣的裙子。裙子上端往上延伸,直到跨過左肩。這幅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
在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640),男子在褶裙之上再穿著長裙。長裙用一塊方形的亞麻布做成,長短不一,有到大腿中部的,也有到小腿的。它們有時用一條裝飾性腰帶來固定。
埃及在公元前15世紀征服敘利亞之後,引進了兩種服裝——短外袍和長袍。那時,大量外國織工來到埃及定居,當時這種移民人數甚多,以至於「敘利亞人」這種稱謂成了織工的同義詞。其結果是先進的紡織技術隨之進入埃及,使得生產質地更好的紡織品成為可能。短外袍和短袖夜服(類似睡衣?)相似,它可以穿在衫緹外面。長袍結構復雜,用一塊布做成,布匹的長度必須為穿著者身高的兩倍。因為它很寬,袖子肥大,而裙子又束在腰部,因而領口寬大。長袍是埃及人所穿的最為異乎尋常的服裝款式。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服裝。這種服裝用一塊布料做成,肩膀處有衣褶,並用翡布拉(一種像胸針一樣的別針)固定住。
布料和顏色
在古埃及,亞麻布是用來做衣服的最常見的布料。與其他材料相比,它有幾大優勢:它的纖維可以織成精細輕巧的布料,既不熟,也不重,而且可以簡單地在身體上形成褶皺。它洗起來也很容易。最初,這類布料是用各種植物纖維織成的——這一技術是埃及人發明的,但隨著全國的灌溉技術得到普遍提高,亞麻成了最常見的原材料。敘利亞織工來到埃及之後,他們精巧的紡織技術使得布料生產更容易,質地更優良。家庭用品,如籃子和篩子,也用植物纖維編成。
盡管亞麻布是最常見的布料,但並非唯一:人們把蘆葦編織好,做成奴隸穿的衣服;紙草類植物被做成諸如圍裙一樣的短小緊身的服裝。除了亞麻布之外,棉花也被做成各種各樣的衣服,例如短外袍和長袍,衣服上還可以綉上金線。羊毛用來做圍巾和外套。皮革用來做戎裝,如士兵的鎧甲。希臘人和羅馬人大約在公元前323年引進絲綢,這時埃及人才開始知道它。在廟宇里不能穿用羊毛和皮革做成的服裝,因為埃及人認為,穿著用動物皮毛做的衣服來拜神是瀆神的行為。
顏色具有象徵意義。綠色象徵青春和生命,而黃色代表黃金,是永恆之神的肌膚。黑色很少出現在埃及人的服裝上——這是假發的專用色。白色象徵著幸福,在埃及人的衣櫃里白色衣服很常見。當然,其中也有現實原因,即以當時的技術來看,要想給亞麻布著色還比較困難,所以衣服通常用天然、經過漂白的亞麻布製成。隨後,天然的本地配料在埃及逐漸得到發展。盡管這種技術很難掌握,埃及人還是開始嘗試給布料染色,比如奴隸就常穿著藍色的衣服。紅色染料從番紅類植物中提取;絲線被染成金色,然後用來編織御用短外袍和手套;皮革也被染成紅色、黃色和綠色。
珠寶與飾物
埃及人的遠征,帶回了大量貢品和財寶。盡管如此,埃及的服裝本身仍舊幾乎沒什麼裝飾,有時幾乎到了寒傖的程度。
不過,那時的雕塑和壁畫表明,當時的男人女人都穿戴著珠寶。珠寶和飾物應該被視為服裝的一部分。埃及人用珠寶來體現財富的多寡,並且用它來為衣櫃增色。
項鏈之類的物品自前王朝時代起已經為人所穿戴。項鏈、臂環、手鐲和腳鐲用金子、珊瑚、珍珠、瑪瑙、玉髓等製成。當時的珠寶很少用銀,銀被稱為「白色金屬」,古埃及人認為,神的骨頭就是由銀構成的。銀通常用於裝飾和點綴,埃及人將它打製成薄片,用來做塑像、傢具和一些小玩意的鑲飾。
項飾是把貝殼、珠子、花朵和寶石鑲入黃金而做成的。它既可以當作項鏈來戴,也可以連到用皮革或布做成的項圈上(這種風格起源於古朝時期)。第十八王朝時期,引進了一種新設計,以2~4排金屬片組成一條項鏈,這似乎從側面證明了,當時可以獲取的金屬數量更多了。在那一時期的壁畫上所見到的飾珠手鐲起源於——或創意來自近東地區的樣板。墜飾和耳環通常都很大,戴起來肯定非常沉重。
皇室成員對金子類珠寶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來,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寶吸引了盜墓者,因此要完好無損地挖掘到這些珠寶是很罕見的。但在1834年,一個名叫裘塞珀.費里尼的義大利探險家就發現了一整套珠寶。他在蘇丹境內一處名叫米洛衣的地方發現了屬於阿瑪尼莎赫圖王後的一個金字塔。對這些物品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揭示出它們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們的。比如說,阿瑪尼莎赫圖王後把由10個組成的一套手鐲平均疊加在兩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還有9個盾形戒指。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們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們連到頭發上,讓它們從額頭上垂下來。
其他裝飾物被賦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義。法老的飾物深具象徵意義,他們所持的彎拐和連枷代表著他們對領土、牧人及農夫的權力。「伊西斯聖結」是生命的神聖象徵,通常只有國王、王後和眾神才有權擁有。它的起源不確定,但是據說它象徵著便鞋上的鞋帶。眼鏡蛇是埃及君主們專有的象徵,它被裝飾在王冠和鷹狀頭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種很常見的幸運符。
花也是常用的飾品。人們把鮮花剪裁成項飾,在葬禮或節日的宗教儀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歡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美麗,還因為它們蘊涵著各種象徵意義。蓮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徵。傳說一朵大蓮花從遠古的水域生長出來,在開天闢地後的第一個清晨里,這朵蓮花是太陽的搖籃。
鞋子
涼鞋是已知的最古老的鞋子,人們認為它是使雙腳不被沙漠里的熱沙燙著、同時又能讓腳保持通風和涼快的最理想辦法。埃及涼鞋最基本的形狀很像皮帶,由兩根吊帶和一面鞋幫組成。一根吊帶穿過大腳趾和第二根腳趾之間,然後與另一根越過腳弓的吊帶相接。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穿著木頭、紙草、山羊皮和棕櫚纖維做成的涼鞋。鞋子在埃及人的衣櫃里被認為是最值錢的東西,它是在室內穿的。旅行時,人們提著鞋,只有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穿上它?
參考來自某全英文翻譯的中文網站。
5. 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廣西少數民族的服飾風格
壯族服飾:在壯族聚居的農村,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壯族山區,服飾仍保存本民族的特色。男子多穿青布對襟上衣,有的還以布帕纏頭。女子服飾則別具一格,因地區不同而式樣各異。壯族婦女多穿無領斜襟綉花滾邊的上衣,下身穿綉花滾邊寬腳的褲子或青蠟染的褶裙,腰束綉花圍腰,腳穿綉花鞋,有的頭上還纏著各式方巾,喜歡戴銀首飾。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喜穿無領斜襟的黑色上衣和黑色寬腳的褲子,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壯族婦女擅長織布和刺綉,所織壯布和壯錦,花樣新穎,服飾增添不少色彩。
瑤族服飾:瑤族服飾式樣豐富多采。在不同自稱的各部分瑤族之間,服飾又各有差異。他們大都穿黑色或深藍色衣服,衣料多為自織白布,用藍靛浸染。男子上衣有對襟及斜襟兩種,一般均束腰帶,褲子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腳面,有的短至膝蓋,大都用深色而較長的包頭布包頭。南丹縣大瑤寨男子穿長至膝蓋的白色燈籠褲,下纏腳腿布,人們稱之為「白褲瑤」。瑤族婦女擅長刺綉,衣服多綉滿各色,鮮艷奪目。婦女服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上穿過胯的長衫,無領對襟,在襟邊袖口旁均有綉花及挑花,腰系五彩絲綉滿帶,胸前懸掛長方形布一幅,上面綉滿花紋,褲的長短不一,褲邊也刺有花紋,兩鬢發較長,以青布纏頭,外束白線編成的扁帶,還喜歡以成串的彩色料珠、銀或銀鏈掛在鬢邊或腰帶上;另一種是上穿無領無袖短衣,兩襟綉花,腰系帶,下著青色碎花白邊的百褶裙,用布條裹腿。瑤族婦女都盤發髻,發式各式各樣,如有的「盤瑤」婦女只留頭頂上部頭發,而將周圍的頭發剃去,把辮子留在頭頂,用長的黑布包上,形似草帽; 喜戴各種銀飾,裝飾品有項圈、手環、耳環、銀牌、銀包、戒指等;頭飾花樣繁多,如「平板瑤」頭頂六寸長、三寸寬的一塊木板,中扎紅繩,上蓋花帕,前後垂細珠;「 藍靛瑤」發結細辮,盤於頭頂,串集竹片為圓板綴以五色細珠,蓋在頭上,再復花帕;金綉大瑤山的茶山瑤婦女頭上戴有三條(每條約一斤重)弧形大銀釵。
銀飾與中國民族服飾特點
中國許多民族都有佩帶銀飾的習俗,北方民族與南方民族,由於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不同,顯示出迥然不同的裝飾風格,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間,銀飾也有很大差別,這些差異極大的豐富了銀飾的種類。銀飾可分為頭飾、耳飾、項飾、胸飾、鐲、戒以及裝飾衣物的銀片、銀花等等。銀飾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有鑲嵌、鏨花、鏤空、花絲、鍛造、點珠等金工技法,嫻熟的技藝從另一方面成就了豐富多彩的銀飾。
若論飾銀之風盛行,以苗族為最甚。在清水江、都柳江、潕陽河流域,那裡的苗族是一個被熠熠銀光包裹著的民族。清水江畔的蘆笙場上,苗族少女們佩戴的銀飾重逾十公斤。貴州並非白銀產地,地處偏僻、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苗族將銀飾作為本民族的群體選擇,無疑是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這種現象涉及到圖騰信仰、歷史遷涉、民俗生活等苗族文化的本質。苗族崇巫,由「萬物有靈觀」產生的崇拜行為以及「生成維護」的避邪巫術,共同構築起苗族社會的宗教氛圍。崇拜與巫術,兩者在苗族銀飾上的反映都很充分,特別是後者,它所造成的特殊的審美意識直接影響到苗族銀飾的造型,於是有了鼓釘銀額帶、鼓釘銀鐲、鼓釘銀梳這類銀飾。苗族相信一切銳利之物都可以避邪,銳角鼓釘象徵的是閃電和光明。又如銀角頭飾,牛角形,但卻是龍角。龍在苗族民俗中主要是以保護神的身份出現,幾乎每個人都相信有一條龍在庇護著自己的村寨。銀角是苗族服飾中的又一奇觀。雷山大銀角,寬約85厘米,高約80厘米,造型簡朴,最具古風。佩戴時,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色羽毛,伴著姑娘的舞步,羽毛隨風搖曳,使銀角在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飄逸之美。施洞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兩角間設四條銀片形似扇骨而得名。其上飾有「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造型栩栩如生。銀片間立有6隻鳳鳥,展翅欲飛,頂端有蝴蝶、垂穗。施洞銀角是苗族銀角中最為華美之作,此外還有三都式、舟溪式、榕江式、革一式各類銀角。苗族的銀冠、銀角、銀鳳釵、銀花梳、銀項圈、銀鐲、銀耳飾等都是無與倫比的佳作。苗族銀飾種類之豐富、工藝之精湛,堪稱世界一流。
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民族佩戴的銀飾具有華麗之美,其鑲嵌有珊瑚、松石、琥珀、珍珠、翡翠等珠寶,精工製作,崇尚華貴。藏族的金工技藝,隨文成公主入藏時傳入,此後代代相傳,名匠輩出,繼承了唐代金銀采礦、冶煉、製作工藝的卓越成就。至今藏族工匠仍保持著唐代傳統的金工技藝,其銀飾上的花紋,幾乎包括了唐代流行的裝飾花紋的全部。水族銀飾以花絲著稱,其工匠善於花絲點珠,盤龍團鳳,工藝精細至極。水族女子,一身青衣,無綉飾,通身上下以銀飾裝扮,黑白輝映,也能達到至美境界。雲南地區的景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民族以代表星月的銀泡裝飾衣物。在民俗信仰中,星星象徵多子,月亮是主生育的女神,服飾上綴銀泡為飾,便是祈求人丁興旺,世代昌盛。侗族、瑤族、土家族、壯族等民族也是崇尚 銀飾裝扮的民族,其銀飾亦各有特色。
銀飾,一方面顯示富有和美麗,另一方面則具有更深的社會含義:作為民族的標志,它起到維系群體的作用。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們都必須佩帶同樣的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的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民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根植於民族土壤中的文化的復合體。
銀飾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它們在型制,紋樣和工藝技術上顯示出的豐富內容,是其他質量的器物無法比擬的。沒有哪類物品像傳統銀飾那樣造型別致,種類繁多、紋樣豐富、工藝精緻,中國民族在銀飾的製作上傾注的熱情和聰明才智遠遠超過對其他物品的投入。銀的自然魅力和永恆價值使古今中外的人們對其發生興趣。它們一經被認識和利用,便始終與人類社會生活緊密相伴,從未衰落,如同它們自身的價值一樣,是藝術的物質世界中「永恆」的題材。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特點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認真的科學識別,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此外,還有一些尚待進一步進行民族識別的人們共同體。
中華各民族的形成,經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現的「夏」、「戎」、「狄」、「荊蠻」、「夷」、「諸濮」、「百越」等族別名稱來看,我國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秦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使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高度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正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長期發展的歷史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在內。從現實的情況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布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咨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百分之七十的縣,分布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僅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字串4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無論從質料、色彩來看,也無論從式樣、塔配來看;都是十分豐富的。有著25個少數民族的雲南省舉行民族藝術節,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文藝隊伍也就是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服飾表演隊。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的民族服飾抒懷舞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艷、花樣之繁令人驚贊。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表演,令人信服地證明:雲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數民族服飾的海洋。而這,正是多民族中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的自然條件南北迥異;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分點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豬畜牧為生;南方溫熱多雨,山地益嶺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和服飾特點。生活在高原草場並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於牲畜皮毛,用羊皮縫制的衣、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襟、下擺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輕暖。他們服裝的風格是寬袍大袖、厚實莊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宜於植麻種棉;自織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簡陋,但織物精美,花紋奇麗。因天氣濕熱,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輕薄,其風格多生動活潑,式樣繁多,各不雷同。總之,風格的多種多樣,不同的特點十分突出,構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字串9
第三,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差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中國少數民族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卻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現了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在這方面,被民族學者稱為「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的雲南省,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資本主義因素已經相當發展;廣大的壯、哈尼、納西、白、彝等民族都已進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進入了封建領主制;小涼山彝族是比較典型的奴隸制;而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如基諾、布朗、景頗、獨龍、怒、部分僳僳族、佤族等卻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寧納西族(摩梭人)仍保留著母系制殘余。在別的少數民族聚居省區,這種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過不象雲南省這樣完整和典型而已。這樣,少數民族服飾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容也就具有層次性。同時,這一層次性還決定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層次性。有的人有一種誤解,好象凡是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特出之處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明顯地不合乎事實的。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層次性,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分析。
字串8
第四,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面臨著社會全面現代化進程的沖擊和改革的要求,一些傳統服飾已經發生變化。
改革開放給全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給原來封閉落後的少數民族山區注入了活力並傳來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許多現代新潮時裝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由於某些少數民族服裝用料多,裝飾繁瑣,工藝復雜,製作困難,穿著不便,難於洗滌,不少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年人已改穿漢族服裝,個別地區甚至已經見不到民族服裝。針對這一情況,一方面要積極而緊迫地搶救少數民族服飾資源,以免出現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的消失;同時,還要主動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服飾改革,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和服裝設計師在廣泛聽取本民族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民族服裝,在保持基本的民族用飾特點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觀、簡潔、適用,便於生產生活,便於今後組織大規模機器生產,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可以說,這既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個特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