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古族服飾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即右開斜襟、高領、長袖、肥大、鑲邊,下擺不開叉的長袍。平時多常穿布料衣服,年節或喜慶日,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他們喜歡用對比度強烈的、鮮艷奪目的紅、綠、藍等顏色。
無論男女,均喜歡扎鮮艷的腰帶,也是上身重要的裝飾物。男子通常在腰帶兩邊佩掛蒙古刀,掛火鐮和鼻煙壺搭鏈。不分男女都愛穿高筒皮靴,牧區喜歡穿香牛皮靴和高腰馬靴。農業區平時雖已不穿靴子,但在年節穿靴幫和靴腰上綉有各種花紋圖案的、布面大絨靴的習慣保留下來。
(1)培什麼蒙服裝擴展閱讀:
服飾文化
蒙古袍的穿著是一件正經、嚴肅的事情,整潔端正的穿戴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尊重。穿袍子時,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時候,必須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這樣才顯得整體協調,嚴肅莊重。
在端茶敬酒的時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頸,袍子的下擺不能從鍋碗瓢盆上掃過。收拾存放袍子時,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領子沖西北放置,不能沖門。在縫制袍子時,忌諱留下線頭。
2. 蒙古族服裝特點
蒙古族的傳統服式就是蒙古袍。13世紀蒙古汗國時代,中外旅行家對其式樣和制料均有所記述
《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沿用至今,牧區男女均穿用。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里,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袖長窄,下擺不開叉,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穿此袍騎馬放牧,能護膝防寒,夜宿可當被蓋,瘦長袖筒可防蚊,束上寬大腰帶,還能保持腰肋骨穩定垂直。
長期的南征北戰、游牧遷徙,使得蒙古族很早就與北方各民族以及中原的漢族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加上紡織品的傳入也比較早,因此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袍子,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長袍是把生綿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縫成,日可為衣,夜可當袍。
蒙古袍的特點: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3. 蒙古服飾的特點。
男式長袍一般用深藍色、海藍色或天藍色的衣料製作;女式長袍多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的培茄鍵綢緞自製成。蒙古袍按季節分為單袍、夾袍、棉袍和皮袍。年輕的牧人穿上長袍和馬靴,緊扎腰帶,顯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間系紅或綠綢帶,能襯托出苗條身軀和青春之美。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用。布靴用高級布料或大絨製作,靴頭和靴筒上往往以金絲線綉花。圖案新穎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皮願通常用牛皮製作,分舊式和新式兩種;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適應自然環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蹬;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蒙古禮帽一般用精緻呢料製作,是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帶禮帽,顯得文雅美觀。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是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坎肩始於元代。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後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紐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綉花。蒙古「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語稱孛黑塔,漢文史籍稱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艷麗的首飾。這種高冠,一般採納頌用樺樹皮圍合縫制,成長筒形,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麵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 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進入近代以後,蒙古婦女的頭飾也有所演變和發展。內蒙古東部和西部,甚至各盟、各旗縣的頭飾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蒙古族人配巧平時穿布料衣服,節日或喜慶日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內蒙古、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子蒙古袍一般很肥大,除乘馬放牧中能護膝防寒以外,夜晚還能當被蓋。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袖長而窄,袍身寬大,高領,從右方開襟,左方多不開衩。多數地區下擺不開叉。衣領、衣襟、袖口皆有艷色的鑲邊,邊寬約6—9厘米。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衣扣多用黑絛子綉制,或綴以特製的黃銅扣子。
4. 內蒙古的特色服飾
1.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裝。但其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最早原始的蒙古人服裝,是用植物葉子編排而成,僅是遮體。從事狩獵業以後,以獸皮加工製作衣服。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衣著漸以家畜皮製作,但很簡朴。據《蒙古秘史》記載,羊皮短衣是古代蒙古人主要的服裝。
隨著蒙古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尤其是唐宋以後,大批的布匹、綢緞、天鵝絨織錦進入蒙古族各地。在樣式上,蒙古族吸收了突厥、契丹的圓領長袍,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於牧獵的服裝,並根據自己民族喜好加以改進,這就是蒙古袍。據13世紀蒙古汗國時代有關文獻的記載:其服為右衽(當時的突厥為左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
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沿用至今。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里,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一般用紅、黃、紫、深、藍等色。袖長窄,不擺不開尺,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穿著時稍向上按,以紅、紫等色長約3—4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持腰間。男子習慣腰帶右邊掛蒙古刀,左邊掛煙具、綉花荷色等飾物。
2. 蒙古靴
蒙古族一年四季都穿靴。蒙古靴分尖靴、皂靴、暖靴、皮靴、長統靴等,種類很多,式樣各異。皮靴尖稍上翹,靴底為手納的,靴面用牛皮、馬皮、驢皮,靴內有襯皮或襯氈,靴身寬大,可套棉襪,靴側可藏刀。高筒靴約一尺高,筒口呈馬蹄形。也有低筒靴,穿布靴的也不少。
半農半牧或農區的蒙古人穿的靴有許多變化,東部蒙古穿靰鞡鞋,這種鞋用牛皮、馬皮製作,似船形,內墊靰鞡草,用布包腳穿鞋,在冰天雪地不凍腳。過去牧民自己作鞋,後來製鞋工業逐步發展就很少做鞋,多從市場上購買。
3. 頭飾
蒙古的發式頭飾經歷了一個較大的變化過程。遠古時,蒙古先民男女多拖發。「拖發者,就是馬頭發拖在後邊,於發端總這以結」。7世紀時。男女發式的區別已較明顯,男「皆被發,婦女盤發」。到13世紀,「被發」便很少了。而且人們已注重頭飾。已婚婦女多戴固姑帽。其帽呈長筒形,高約一尺,用樺樹皮成。外面倉著花綢子,綴著各種珠子。
明代,蒙古族新婚婦女披長紅衣,戴固姑帽。同時,也有戴一種帶檐的蒙古帽。據說這種帽最初的設計者為忽必烈皇後察必夫人。
到了清代,由於受滿族影響,男子都把周圍的頭發剃去,只留顱後發編結為辮,垂下腦後。女子,一般都到成年待嫁時,方才蓄發。未婚女子多梳單辮,扎紅辮根。貴州已婚婦女,多仿效滿族婦女的如意頭、一字頭、大拉翅等發型,梳大頭,「梳撐子」。但在民間,在邊遠草原,大多還保持蒙古族傳統發式。已婚婦女梳發髻,滿族在頭頂,蒙古族在腦後。
近、現代,東部區蒙古族婦女的頭飾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所變化。雖不象阿拉善、鄂爾多斯、烏珠穆沁地區婦女戴著上為發套,下有串串珍珠,前有流蘇,後有流穗那種富麗堂皇的頭飾,也比校講究頭飾的美觀。她們常選用珍貴的珊瑚、孔雀、瑪瑙、翡翠做華麗闊綽的裝飾品。在牧區放牧的姑娘們,則系著精選的華美艷麗的頭巾。女性在舊時代,從扎耳朵眼。成年後,普遍戴耳環。老年婦女的耳環多是略小於銅錢的玉石耳環。極少數的男子也有戴耳環的,不過只戴一隻耳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