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類別 » 壯族的服裝怎麼畫
擴展閱讀
如何畫服裝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學生毛呢大衣怎麼搭配 2023-08-31 21:54:11

壯族的服裝怎麼畫

發布時間: 2022-01-20 03:35:34

Ⅰ 壯族美食和服裝手繪圖手繪圖和

1.廣西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多愛吃魚生。魚生就是生魚片。


2.活血是廣西少數民族最有特色的食物。廣西的山區養有山羊的壯族、瑤族把羊活血當成最好的美食


3.熏肉或稱臘肉是壯瑤等少數民族喜愛的特色食品。


4.過年一定要包粽子,是壯族等民族的習俗。


5.農歷二月二,河池、百色等地的壯族家家戶戶做蕉葉糍,又稱麻葉饃。


6.五色糯米飯是壯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將紅蘭草、黃花、楓葉、紫番藤的根莖或花葉搗蛋爛,取汁分別浸泡糯米,然後蒸熟,成為紅、黃、蘭、紫四色,加上糯米本色,構成五色飯。色彩繽紛,香味襲人。每年農歷三月三、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有做五色飯,用於祭禮和食用,或饋贈親友。
7.武鳴壯族愛吃白切狗肉。
8.豆腐圓和豆腐菜是廣西壯族地區常年食用的菜餚,每到年節常備此菜。

此外還有美味的糍粑

Ⅱ 壯族民族服飾的區別

壯族崇尚黑色,故男女衣著皆以黑色為主。女子戴黑頭巾,穿黑色或青色右衽斜襟上衣,領襟、袖口、衣擺均綉有花邊。下著寬大黑褲,褲腳鑲飾花帶,腰系圍裙,節日時穿綉花鞋,肩背壯錦筒包,喜歡佩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男子穿黑色對襟布扣短衣,或銅扣大襟衣,系腰帶,寬大中式褲長僅及膝下,打綁腿,穿草鞋或剪口布鞋,包黑布頭帽。桂南地區壯族男子穿無領琵琶襟上衣、長褲、雙鉤頭鴨嘴鞋,衣褲皆有邊飾。壯族男子有紋身習俗,壯族女子有染齒習俗。
具有美麗圖案的壯錦很著名,其圖案有自然形和幾何形。自然形圖案有鳥、獸、蟲、魚、龍、鳳、花草或山川等,幾何紋圖案有菱形紋、回紋、萬字紋、水波紋等,形象簡朴而和諧。壯錦一般用於婦女的頭巾、褶裙、圍腰、綉鞋以及被面、包等日用品上。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Ⅲ 少數民族服飾怎麼畫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引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Ⅳ 壯族演出妝面我女兒要參加民族服飾比賽,我們是壯族,穿壯族服裝,比賽時我們該怎麼化妝

既然你自己是壯族的怎麼不知道你們那裡是怎麼化妝的呢?

Ⅳ 壯族服裝起源

回答:壯族服飾中被稱為「鏡面青天衣」的起源

壯族,本是一個民族統一的稱呼。但近年來一些從事民族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又以各地壯族居民的服飾顏色來稱呼,如頻頻出現在報紙、刊物上的廣西那坡縣的黑衣壯、廣西龍州的藍衣壯。若以此來區分,武鳴壯族則應稱為藍衣壯。武鳴藍衣壯的傳統服飾顏色的主要色調是藍色,在染制的過程中,聰明勤勞的壯族婦女,將布料精細加工,達到藍而發亮反光如鏡的程度,縫制好的服裝,壯話稱為「buh ndongq(壯文)」,譯成漢語的意思是「發亮的衣服」。被今廣西研究壯族文學史的專家、學者稱為「清末廣西壯族詩家、文學家」的武鳴鳳林人韋豐華,在他所著的《今是山房吟余瑣記》一書中,將武鳴壯族這一特有的服飾稱為「鏡面青天衣」(古人作詩,青藍同一,實為深藍色)。

「鏡面青天衣」起源於何時,其歷史淵源已無從考證,但其製作的過程、工藝,在民間仍有所流傳。其主要過程是:每年春季,農家用一小塊地種植藍靛,夏末砍收,打碎加水搗成藍靛漿,過濾沉澱成濃濃的藍靛濃漿,留作染料備用。過去,沒有像現在的機器紡織的布料,只有自種棉花,婦女紡紗,用小型木製的簡單機器織出白色的布,俗稱「土布」,布幅寬度一般是1-1.5市尺,最寬為2市尺。秋季,天高氣爽時,則開始染布。將一定量的藍靛濃漿放入大水缸中,用熱水按一定的比例稀釋攪勻,將土布放入染缸中並不斷攪拌,使布著色均勻,然後取出,拿到河、溝水中輕輕搖動漂洗,後在樹蔭下晾乾,絕忌陽光爆曬。如此反復染、晾一二十次以至三十次,土布染上了厚厚的一層藍靛。然後,上山找回一種壯話稱為「漿樹」的樹葉。「漿樹」的中葯名叫青凡來、四眼草,或俗稱「鬼畫符」。「漿樹」葉放入鍋中加水煮沸,經過濾去渣,再加入適量牛膠煮成稍有粘度的稀糊狀樹漿,倒入染缸中,把染好色的布放進缸中,不斷攪動,壯話叫「上漿」,缸中的布著漿均勻後取出,稍晾至半干,再拿到河、溝邊去漂洗,漂洗時只能在水中將布攪動,絕忌搓洗,以洗掉多餘的漿水,使布平滑,最後取回晾乾。這一復雜過程,今廣西壯族文學史學界稱為清末壯族詩人、夏黃人黃彥坊有《嶺山女工詠》詩記曰:「寒閨隱隱一燈紅,十歲嬌娃學女工;玉手纖纖偏耐冷,扯棉聲徹竹籬東。」(原註:扯棉花紡紗);「密縷拖來十丈鮮,深更扎扎未應眠;嬌兒慎莫須啼抱,待制衣服好拜年」(原註:織布);「伊詳江山去娉婷,洗出藍花湛一汀;十五女郎?F染布,斜陽低處斗紅青」(原詩註:染布者,撈出河中洗之,曬干復染後,卻用樹皮紅者濃煎染之,即成深青,揚赤者最貴)。布料上漿晾乾後,拿到村邊備有的平滑石板上,逐段鋪上,村中女伴自然來幫忙,三、四人持木杵,如打鐵狀輪流反復舂打,村頭發出「咚、叮、嗒、當」的響聲,節奏頗為悠揚,逐段將布全條打得平滑、發亮、反光。將舂好的布,量體裁製衣服,黃彥坊詩曰:「嬌兒瑟縮怯風來,啼索新衣向母催;我是女兒無尺寸,度而長短稱身裁。」衣服的式樣,大致是仿唐裝,男上衣前面開衣襟縫上紐扣,女上衣為包胸腹大襟右肩前連腋下縫上紐扣,全部手工針縫,紐扣亦全是布條扭結而成。清朝乾隆六年(公遠1741年)的《武緣縣志》說:「男衣短窄,女衣不掩膝,長裙細褶;褲子全是寬褲頭、寬褲腳。」當然,男裝布料也不一定加工得那麼精細,也只染一二次而已。女裝裁縫好後,嫁衣還要綉花。一般壯家姑娘,年制一兩套,富足之家年制3-5套。節日匯集,尤其在歌圩上,人群中藍光閃亮,陽光反射時,更是一番亮麗。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鏡面青天衣」因穿著密不透風,熱天使人難熬,加上製作費工費時,隨著機織布大量上市,價格適宜,這一傳統服飾逐步消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縣東部羅波、陸斡、兩江、馬頭及西部靈馬尚有部分流行,七十年代全縣基本消失,代之以市場銷售的時裝。今只有縣文物管理所、伊嶺岩風景區管理處收集得數套,用作文物收藏、展出。(慧萍慶勛)

Ⅵ 壯族民族服飾特點(簡潔)

壯族服飾以藍黑為主調。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大部分地區婦女上身為藍黑色偏襟無領衣,下身為藍黑色寬腳褲,僅桂西北保存多彩對襟上衣。這是壯族婦女兩種基本的服飾,但在紋樣及配套顯出各地的特點。

桂西北地區婦女上身穿深藍色或帶花有色短衫,外套白色無領對襟上衣,胸前只有兩排布紐扣,前胸露出帶花內衣,內外互相映襯,淡雅秀麗。青黑色寬腳褲,離褲腳幾寸處鑲有紅藍一寬一窄兩道欄干。頭戴艷麗的印花或提花毛巾。

從頭到腳形成紅白黑或藍白黑三種色彩,對比鮮明。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婦女服裝極有特色。儂支系婦女上身為天藍色或青黑色偏襟鑲邊衣,無領,密紐扣,矮領口及離袖口兩寸處鑲有五道顏色與寬窄均不相同的壯錦鑲邊;下身為與上身有反差的藍色或黑色寬腳褲。

頭纏多道彩色鑲邊的藍黑色頭巾,巾尾略垂於腦後;腰系彩道鑲邊(上沿)的梯形圍裙;胸懸鎖形銀飾,著銀項鏈。

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服飾尚寬松簡潔,適合多雨多水終年勞作的環境。服飾的配套和延伸表現為文身和飾物,以及相適應的發式。文身有鱷紋、虎紋、蛇紋、雲雷紋、蛾蝶、花草、鳥、蜻蜓等。

飾品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鐲、腳環、金釵等。發式曾先後有斷發、披發、椎髻、披衽、長辮。現在壯族地區服飾大部分與漢人相同,文身及銀飾在大部分地區消失,鑿齒民間早演化為鑲金牙,今亦罕見。

(6)壯族的服裝怎麼畫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曖,熱量豐富。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總的來說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來說。

Ⅶ 壯族服裝特點

1、男子一般著黑色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勞動時穿草鞋,節日穿寬口布鞋。

2、女戴黑頭巾,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

(7)壯族的服裝怎麼畫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Ⅷ 壯族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

下穿寬肥黑褲,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

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8)壯族的服裝怎麼畫擴展閱讀:

壯族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

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

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手敬給對方。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

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

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

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

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

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或離婚,或賠償一定的財物。現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Ⅸ 怎樣畫出苗族服裝簡筆畫

1、第一步:先畫出苗族小女孩的兩只大眼睛和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