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線上如何向線下發展
- 設想一下,未來帶寬速度無限快,屏幕的解析度又足夠高,會發生什麼?什麼樣的店鋪會被消滅?顯然賣標准品的首當其沖,而那些提供便利、服務、體驗產品的店鋪則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店面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提供服務,另一個是吸引客流。如果店鋪只是提供服務,那並不一定需要當街,可以開到更高的樓里去,房租也比較低。店鋪之所以要開在當街是為了吸引客流。但有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後,店鋪可以通過美團及其他方式來吸引客流,它只需把服務做好,那就不需要當街。這樣店鋪的成本降下來了,商品售價降低了,就更有競爭力了。當人們是通過手機來比價購物而不是逛街上的店面購物的時候,整個商業地產的價值會受到影響。中小商戶與移動電商:服務類商戶不要抗拒移動互聯網口述/雅酷創始人楊帆相比銷售具體產品,提供服務的商家對移動互聯網的敏感程度更高,更容易與新工具結合。服務類商戶都存在服務半徑。比如一個餐館,其大部分客流來自附近,一頓午飯通常只有幾十元,即使兩公里外還有一家餐館價格更低,你也不會過去,因為旁邊肯定還有其他餐館提供同樣低的折扣。因此,服務類商戶在設計商業模式時就要利用互聯網來為自己服務。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服務,只有深刻理解這點的中小商戶才能在未來生存。然而,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商戶都對新事物有天生的抗拒,即便是很普通的POS機也不願意安裝,因為這會增加它的運營成本。天貓、淘寶等電商的快速膨脹,給中小商戶營銷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一些中小商戶正在從線上遷移到線下。活得很好的淘寶店,為什麼不能開個線下店?我有品牌、有資金,找個代工廠做OEM就可以了。未來店鋪的活法,其實沒有終極答案。工具和模式再先進,也無法替代人的關鍵作用。廠商與店鋪:不僅是廠商的渠道,還是廠商的眼睛口述/上海棋盤投資公司董事長馬宏在過去製造業主導的時代,品牌商通過廣告吸引消費者到來,店鋪扮演著產品展示促銷的角色,是製造業的延伸,這是請消費者注意的時代。現在是請「注意」消費者的時代。店鋪不僅是產品的銷售渠道,還是品牌廠商最主要的數據來源,引導著研發和生產。以相宜本草為例,其起家產品為面膜。相宜本草成立之前,在家樂福等賣場擁有店面,客流量很大。於是創始人琢磨什麼東西最適合賣給這里的人,考慮到上海女人既愛面子又愛實惠的消費心理,產品最終定在家裡使用、植物護膚、性價比好的「面膜」上。相宜本草成長過程中,一直牢牢把控著終端,即便在四線城市的加盟店,加盟商的主要職責僅是提供資金、店面等,銷售人員歸屬於相宜本草。來伊份成立之初,是一家炒貨店。在春節期間,瓜子等炒貨賣得很好,但在夏天瓜子等銷路不好。於是來伊份創始人分析吃瓜子的客戶夏天吃什麼,最後轉而售賣蜜餞等產品。來伊份創始人的主要工作是,到世界各地品嘗小吃,采購小吃,然後由代工廠生產出同樣口味的小吃,發往各門店銷售,對於不受歡迎的產品則快速迭代。街邊小店與大綜合體:街邊小店被幹掉,生活綜合體橫行口述/天圖資本高級合夥人王岑店鋪的發展趨勢應該是生活綜合體——像萬達,吃喝玩樂一條龍。大大小小的生活綜合體會貫穿一到四線城市,未來10年甚至可以到鎮里。這是中國和發達國家要拉近的距離。在發達國家,城鎮區別不大。沃爾瑪、家樂福,紐約有,阿拉斯加某個小鎮也有,大大小小的生活綜合體會貫穿每個城鎮。萬達最近兩年沖得這么猛,是因為它抓住了這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生活綜合體需要大量資金,有規模效應,可以忍受短期虧錢,可以培育商圈。不要說城市白領,一般的農民都有輛小車。他們周末可以拉上一家人,開車進城,可以在當地比較大的生活綜合體里吃、喝、逛、看電影……消磨一天時間。你不能說我開車在這吃飯,再開10公里去別的地方看電影。未來小的街邊店基本會被幹掉,尤其是北方城市,逛街人流大都被生活綜合體虹吸過去。現在不僅商業地產商在做生活綜合體,大的品牌商也在准備自建或聯合興建生活綜合體。生活綜合體的優勢是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劣勢是逼著上游品牌商激烈競爭。生活綜合體總成本較高,店鋪面積如何合理利用,也極大考驗品牌商的功力。短期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O2O)不會對生活綜合體有太大影響。在網上對著電腦下單,和你在陽光下喝咖啡、吃飯、與孩子們一起看場電影,是兩碼事。未來開店一定要跟著生活綜合體走,同時要線上線下結合。淘寶商城也是個大綜合體,什麼都有,未來線上會出現更多的淘寶。淘寶會不會在線下建幾十個大綜合體?這不是不能探討。
2. 服裝行業如何創新發展
人工智慧應用技術推動 服裝零售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服裝零售迎來性變革
先後經歷了電商平台的崛起和移動購物的沖擊,服裝行業的零售再次迎來了新一輪的變革──新零售。新變革催生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市場迅速更迭,服裝品牌商們若不積極應對將意味著淘汰。如何避免陷入「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
學不會-跟不上-動不了」的循環?我們相信,技術將是連接消費者和品牌商的核心之一。品牌商們需要重新建立年輕的視角來審視服裝零售這個行業,積極應用新技術來解決經營中遇到的問題。
中國服裝零售額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服裝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262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60613億元,增長8.1%。在全年社會消費品中,消費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通訊器材、體育娛樂用品及化妝品類商品分別增長11.7%、15.6%和13.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方面,2017年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達14557億元,同比增長7.8%,低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0.2%。從2012-2017年間,我國服裝類零售一直保持平穩增長趨勢,2017年服裝類零售總額達14557億元,相比2012年的9778億元增加了4779億元,預計2018年全國服裝類消費將繼續保持穩中有長趨勢,增速也將保持穩定,預計2018年全國服裝類零售額將達到15231億元。
如何提升客流量是一個長期困擾服裝品牌商們的難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服裝品牌商首先需要了解每天的實際客流量與進店率。這些客流數據可以為門店的入口陳列布置以及店前促銷活動提供決策與評估基礎,幫助提升顧客進店率。服裝快消巨頭優衣庫、h&m都深諳客流數據的分析之道,並充分應用來指導入口陳列。在典型的商場門店,優衣庫總是讓入口盡量地大,完全開放地接納所有顧客光臨,提升進店的概率。h&m櫥窗模特腳下都會將商品價格標注出來,高性價比的價格也能夠吸引過一大部分顧客的眼球,從而產生進店行為。
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服裝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智能試衣鏡、智能導購等產品愈發成熟,幫助門店與消費者產生更豐富和深入的互動,因此被應用於眾多服裝零售品牌的營銷活動中,成為「引流神器」。商務時裝品牌Lily與天貓合作在上海南京西路開了家智慧門店,推出一款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魔鏡」。消費者進店後,對著「魔鏡」照一照,就能從虛擬試衣鏡中得到與真人等比例的效果圖,把心儀的衣服一次試個夠。如果糾結不定,「魔鏡」還會自動幫你推薦搭配,試完直接下單結算。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服裝門店不僅僅是個噱頭,在「魔鏡」的吸引下,Lily智慧門店一上午客流量翻了三倍。
當然,一家經營狀況良好的服裝店,絕不僅是吸引新客流,還需要拉來源源不斷的回頭客。獲取精確的用戶畫像,搞明白「我的顧客都是誰」,這樣才能留住客戶。抓住一個顧客的購物喜好、購物習慣和購物頻率,我們就可以及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抓取一群人的購物喜好、購物習慣,我們在店內陳列、市場營銷、廣告宣傳、促銷活動上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全球服裝零售大鱷綾致時裝應用圖普科技的人臉識別客流統計來分析顧客畫像,積極探索數據化運營。通過人臉識別客流統計功能,門店可以從性別、年齡、表情、新老顧客、滯留時長等維度建立到店客流用戶畫像,為調整運營策略提供數據基礎,幫助門店運營從匹配真實到店客流的角度提升轉換率。
服裝業歷史悠久,卻又是一個富有發展活力和創新精神的行業。在新零售浪潮沖擊下,未來幾年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局面。服裝品牌商們面臨著最大的挑戰,但也面臨著最大的機遇。服裝品牌商們需要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重視新技術的發展運營,從而支撐商業和運營模式的升級。
3. 電商的發展對傳統實體服裝店有哪些影響
說實話,我都好幾年沒有去店鋪買過衣服了,看那些店鋪,今年開了明年關,現在不光是年輕人在網上購物,60後在家人的影響下都是網購一族,所以實體店鋪生意非常冷清,如果是實體+網售還不錯,因為平台也有好多,如果全靠實體確實不掙錢。
4. 電子商務對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影響
一.企業主的意思問題
過一些服裝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電腦,老闆從來沒有上過網,也不會上網,有的企業有幾台電腦也沒有人會用,就是擺擺樣子。和他們談到電子商務的話題,他們就會說不就是在網上賣衣服嗎?網上賣的都是便宜貨,我們的產品不適合,再說我們現在生產的產品都不夠賣,客戶都要等貨哪有那功夫做那個(都是自己騙自己,現在的服裝企業一年有半年的時間沒有生意做,至於對到有了生意又拿不出貨的原因認識不夠,只知道來不及生產)。他們的對電子商務的概念很模糊,就是以為是在淘寶上開個店,或則是在阿里巴巴上發布個信息,這樣就是在做電子商務了(我的一個朋友在阿里巴巴上投了十萬,一年下來一分錢的單也沒有接到,發誓再也不做電子商務了,其實他就根本沒有登陸過阿里巴巴)。還有的企業主以為有了自己企業的網站就是有了電子商務,網站的製作,維護費用一年要幾千塊錢,可是網站沒有給自己的企業帶來效益,這樣他們也會說電子商務做不得。這些就是一些中小企業主對電子商務的意思,這個問題不解決何談電子商務?不懂電子商務怎麼會知道PPG一天銷一萬多件衣服,VANCL半年超過雅戈尓。
二.代理商的問題
服裝企業現有的代理商是企業產品流通的生命線,切斷這條生命線去做電子商務是不現實的,所以企業做電子商務的同時怎麼樣安排代理商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既不傷害代理商的利益,又可以壓縮代理商的運營成本,提高他們的銷售能力是最關鍵的問題。
三.地域的問題
企業現有的代理商是按照地域分配的,如果企業加入到電子商務的行列之中後,打亂了這個地域的分配布局,代理商和代理商之間就會有矛盾,對企業自身也不好。
四.終端銷售的問題
服裝企業做電子商務不是和終端銷售搶飯吃,而是要幫助終端銷售多銷售,這才是硬道理。
五.平台的選擇問題
服裝企業做電子商務的平台很重要,用自己的網站做不可取,企業網站的推廣很費勁。走PPG和VANCL的道路未必走得通,學報喜鳥線下不動線上用BONO的品牌投資8千萬運作電子商務也不現實。現在的平台非常多,各種模式的都有。淘寶提供零售業務,阿里巴巴可以提供外貿業務,但是服裝企業目前需要的不是這些,他們需要的是對於整個線下銷售網路的維護,對產品定位的幫助,整個運營成本的壓縮和開拓網路銷售市場。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投入小、見效快、經濟實用不花俏的非常專業的平台。我經常關注服裝類的網站,名品服飾展購網做得就很好,雖然名氣不大,可是能為服裝企業解決許多實際問題,比如上面談到的一些,還有銷售管理的問題,包括最敏感的新產品保密以及價格等問題。還有一些也不錯,平台很多,選對最重要。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5. 新零售趨勢下服裝行業如何突破
服裝創業者應該逐步建立自己的數據平台,可以是自建的ERP系統、公眾號等等,並且逐步建立起線上平台,解決交易的效率問題。
想像這么一個場景,顧客走進一家服裝店,竟發現是「無人零售」,藉助「虛擬試衣」技術還能快速試穿不同的服裝,最終用智能手機下單付款,提貨走人。
6. 電商沖擊下,傳統實體服裝店該如何運營
開了十多年的服裝店,現在利潤越來越薄,壓力越來越大,只能選擇退出。」做了十多年服裝生意的陳霞在決定轉讓店鋪的那一刻,內心十分不舍。隨著電商沖擊、行業競爭、房租上漲、人工薪資壓力及客流減少等因素,在蘭州,越來越多的實體店或因經營不善,或不看好發展前景,最終選擇了關門或者轉讓。
面對著網路大潮的洶涌來襲,蘭州的線下實體店經營如何?今後該如何發展?蘭州晨報記者近日為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購物渠道拓寬實體店成「擺設」
「現在很多人都在實體店內試好衣服,然後再去網上購買,很多人把實體店當成是試衣間。即使要價再低,顧客也認為網上有更便宜的。」銷售羽絨服的鄭亮說,在電商、微商的沖擊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已經發生改變,在很多人眼裡,網店已取代了實體店成為消費的首選。
「以前我一周要逛一次街,現在一個月也逛不了一次。在網店買東西很方便,選擇餘地大,不合適還可以隨時退換。」市民張萌萌說,她不僅在網上解決了「衣食住行」,就連娛樂活動也是通過網路付賬。如此一來,實體店更加被動。在采訪中,不少實體店主告訴記者,貨賣得不好,商家必然要壓貨;若是壓貨,商家定會周轉不開;缺少流動資金,進貨時就要受到限制;服裝的款式無法與時俱進,更留不住顧客。實體店的經營由此陷入「惡性循環」,或許未來幾年都無法擺脫這樣的困境。
在甘南路經營一家品牌運動店的張成偉告訴記者,8年前剛開始做生意時,因為品牌產品頗受年輕人歡迎,常常是供不應求,但這幾年網購普及了,很多顧客來店裡偷偷記下貨號後上網購買,盡管想盡一切辦法,但是仍然改變不了生意慘淡的命運。
看著周邊不少開起來幾個月就因為無法盈利再次關門的小店,張成偉也感到很無奈,「像我這樣經營了多年,積攢了一些老顧客,還能勉強生存,至於那些新開店的年輕人,時間一長很難維持下去。」
3
批發市場生意不如往年紅火
二十多年來,東部市場都是蘭州乃至甘肅各個市州等零售商批發貨物的聚集地,它以商品價格低廉、經營方式靈活的特點吸引著四方的零售商前來批貨,熱鬧非凡。然而記者近日在東部市場走訪時發現,這里不再像往日那樣繁華,「生意不如往年好做了」是批發商普遍的感受。
魏敏在東部市場經營著一家童裝批發商店,從2005年到現在,她經營這家店已經10年時間了。在魏敏的記憶里,2012年前是店裡生意最紅火的時候,她告訴記者:「那個時候,趕上批發童裝的旺季,每天一大早就有人在門口等著拿貨了,我們一整天忙得都顧不上吃飯。那兩年應該是東部市場的黃金時期吧,這里的經營戶都賺得盆滿缽滿。」
而說到近兩年來的經營狀況,魏敏用「一年不如一年」來形容。她告訴記者:「2011年,我們店的銷售額是200多萬,到了2015年,銷售額只有130多萬,下滑了近三分之一。今年可能情況更糟,已經到了銷售旺季,但來拿貨的客戶沒見增多,而且大家拿貨也不如往年那樣大批量訂購了。」采訪中,魏敏時常流露出對幾年前東部市場熱鬧繁華景象的懷念,「那時市場里人擠人,一整天閑不下來,生意特別紅火,而現在,許多家店到了早上10點鍾還不開門,到了下午市場里幾乎看不見客戶來拿貨,冷冷清清的。」
4
同行競爭激烈成本過高生意難以為繼
如今行走在大街小巷,不難發現「撞臉」的店鋪越來越多。在找一個好工作越來越難的現狀下,創業成了不少人的選擇,起點較低的餐飲、服裝等行業被列入首選,但隨之而來的同行之間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看著滿大街的咖啡廳生意蒸蒸日上,市民王瑋也緊隨其後,但開起來卻一直在虧損,不到一年後就將店鋪轉讓。生意失敗後王瑋不禁感嘆,「現在冒出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一旦一個項目率先火起來了,緊接著滿大街都是效仿者,同類商鋪如雨後春筍,面對這樣的局面,很多人都妄想『有錢大家賺』。滿大街的串串小火鍋、黃燜雞米飯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時,一家趕一家地開起來,現在又接連倒下。」從事餐飲行業的趙玉坤分析,同行競爭激烈,不僅會分流顧客群,還會使顧客失去新鮮感,導致誰也賺不到錢,誰也不會成為贏家。
「開一家實體店成本實在太高,承受不起」,在東部市場外,從事童鞋生意的陳先生站在店內不斷感嘆,他告訴記者,他的店鋪面積不到20個平方米,一年租金就要將近10萬元,水費、電費、稅費、衛生費等各種各樣的費用一年需要一萬多元。店裡有兩個員工,每月工資2500元-3000元,一年下來也要6萬元。這樣算下來,一年的成本就要18萬元,每個月至少掙15000元才能保本。而在蘭州市一些繁華地段的商鋪,一年的房租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經營壓力更大,能盈利的屈指可數。在采訪中,不少商鋪店主也反映,目前蘭州的商鋪轉讓費普遍過高,前一家生意不好,常常不到租期就轉讓,但前期裝修等費用還沒回本,於是就加價轉讓,長此以往,轉讓費用越來越高。
記者以租房的名義撥通了武都路上一家商鋪的轉讓電話,接電話的女士非常熱情,「這間店也是我們租下來的,現在想租出去。」該女士介紹,這間50平方米的商鋪,一年租金加轉讓費是30萬元。她告訴記者,「價格不會再低了。」
7. 服裝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該如何進入
服裝行業的前景是可以的,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當今的年輕人對服飾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促進的服裝行業的蓬勃發展,可以實地去服裝批發市場考察一下。
8. 隨著電商的慢慢崛起,未來實體經濟應該怎麼發展才行
首先糾正一個觀念,電商也是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本身也是實體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的實體經濟,是區別於虛擬經濟,即金融而言的。互聯網和電商經濟都屬於第三產業,服務業,也是實體經濟的一種。跟上時代的潮流趨勢,把電商線上和線下相互結合,線上銷售,線下體驗買賣,保證服務,多做社交化,社交群體之類的宣傳。與時俱進,共同進步,促進電商實體的發展,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
最後,隨著人們消費水平逐漸提高,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創新有產品方面的創新,向越來越人性化方面邁進,最好的是在人們的需求出現之前推出新產品,並嘗試佔領市場;還有營銷形式方面的創新,汲取一些電商的營養,引入團購等模式。相信電商還會不斷的發展,但是實體經濟也會撥開雲霧見彩虹,露出嶄新的面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