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類別 » 中國服裝又叫什麼
擴展閱讀
如何畫服裝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學生毛呢大衣怎麼搭配 2023-08-31 21:54:11

中國服裝又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25 08:08:59

A. 中國十大服裝品牌是什麼

【勁霸】
簡介:勁霸男裝專注於中國夾克及配套服飾市場超過30年,連續10年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先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等多項殊榮。

設計風格:品牌注重多樣款式以及豐富的版型。品牌以30歲至40歲男士為主要消費群體。

【七匹狼】
簡介:七匹狼男裝創立於1990年,並連續13年在中國休閑男裝夾克市場或佔有率第一。

設計風格:設計風格除了傳統經典男裝款型以外,也加入更多時尚及年輕化元素。

【利郎】
簡介:利郎集團創始於1987年,品牌曾代表中國男裝登上米蘭時裝周及東京時裝周等。

設計風格:主打「商務休閑」男裝。

【雅戈爾】
簡介:雅戈爾集團以品牌服裝、地產開發、股權投資產業為三大支柱。曾連續三年上榜《福布斯慈善榜》和《胡潤企業社會責任50強》

設計風格:擁有襯衫、西服、西褲、夾克、領帶和T恤六個中國名牌產品,設計簡潔大氣,善於運用西方古典元素,以深色調為主。

【九牧王】
簡介:九牧王男裝創建於1989年,入選「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

設計風格:產品尤以款式大方優雅、做工精細而為消費者所知。旨在打造優雅紳士及復古主義精英風格。

【海瀾之家】
簡介:海瀾之家創始於2002年,以「男人的衣櫃」而被消費者所熟知。

設計風格:品牌主打平價優質產品,定位為快速消費品以及生活必需品。設計風格以大眾化款式為主,呈現多元化。

【卡賓】
簡介:卡賓是集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香港企業。

設計風格:其設計風格以舒適和原創為基本原則,呈現感性、前衛、自由的設計理念。

B. 請問中國古代的服裝比較常見的有那些,分別叫什麼

你說的唐裝是指那種馬褂嗎?那隻是清裝,是清朝滿族人的服飾,並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國代
中國古代比較常見的是漢服,因為大部分都是漢王朝,除了清朝是滿王朝
漢服比較常見的是戰國或更早時期的齊腰儒群。漢朝時期比較流行的曲裾,直裾。唐宋時期比較流行的齊胸儒群,圓領(圓領和儒群才是真正的唐朝裝扮)。明朝時期比較流行的褙子。
縱覽中國歷史,大部分都是漢王朝,在這些王朝里人們都是穿漢族的本民族服裝漢服的(少數民族也穿自己的服飾)。馬褂,也就是偽唐裝只是清朝時期的裝扮,而且馬褂和旗袍是滿族人的民族服裝

C. 衣服還有什麼樣的叫法

衣服還可以叫做衣裳,服飾。

衣服主要分3大種:上衣、褲子,長袍。

上衣包括:毛衣、襯衣、半袖、外套、羽絨服、西服、胸罩、裘皮、馬甲、T恤、背心等。

褲子包括:短褲、褲衩、內褲、長褲、西褲、背帶褲、牛仔褲、闊腿褲等。

長袍包括:短裙,長裙,連身裝,母子裝,袍子等。

(3)中國服裝又叫什麼擴展閱讀:

衣服的起源:

在遠古蒙昧時代,中國先民們群居野處,茹毛飲血,食草木之食,飲自然之水,赤身裸體,無所謂衣服。人類早期經過了漫長的裸態階段,到了舊石器晚期,已會學會使用磨製的骨針、鑽孔的骨角縫制獸皮、樹皮、樹葉等早期的服裝雛形,開始用這些獸皮等物來遮掩身體。

再後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到了新石器階段的母系社會,人類出現了最原始的紡織工藝,有了麻類、葛類的簡單紡織服裝。

D. 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服裝時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E.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名稱

古代中國一向素享「衣冠王國」的美譽,服飾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嬗替的標志之一。

古人雲「衣食住行」,衣為先。在中國人眼中,穿衣是一件大事,穿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中國傳統上,服裝還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下面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幾個朝代所代表的是什麼樣的衣裝服飾吧~

春秋戰國時期·深衣袍服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當時深衣的主要款式。

曲裾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級的喜愛。

其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漢代 ·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異常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唐代·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朝女服較之其他朝代,具有強烈的自信心與流行意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是唐代女子的傳統裝束。

這種唐女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

從中國服裝史上看,唐代服飾是最華麗、最絢麗多姿的,從審美的角度看,唐朝服飾又是最大氣,雍容華貴的,這一點從當時人們崇尚牡丹花就能體現出來。

小貼士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這種服飾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

清代 · 旗裝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旗裝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

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罩穿在氅衣、襯

F. 我們中國人現在穿的服裝叫什麼名字

還是叫粗布短衣,雖然是化工產品

G. 中國古代服飾的名稱有哪些

漢服、唐裝等。
中國古代服裝(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變化。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的風貌。在鑒定有關文物時,服裝也是斷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裝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據實物外,古代雕塑、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H. 古代穿的衣服叫什麼

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稱呼。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



如今流行的古代服裝有「漢服」、「唐裝」、旗袍等。

(8)中國服裝又叫什麼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I. 中國現代的國服裝是什麼

男:
中山裝

孫中山,不僅是一位推翻封建帝制、創立民主共和的革命先驅,也是一位倡新風、除陋習,移風易俗的朱行者,一度舉國崇尚的中山裝,就是他親自設計、倡導的。這在中國的服裝史上是一大創舉,也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服飾重大改革。

我國古代漢族,男子束發於頂,身著寬袖袍服。清兵入關,強令男子剃發蓄辮,統一著長袍、馬褂,特別是辮子成了民族壓迫的標志,被外人貽笑為「豚尾」、「半邊和尚」。成為外國人侮辱中國人的口頭語。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大批反清崇洋的知識分子,留學日本、歐美回國,開始剪掉辮子,脫下長袍馬褂,而蓄起西發,穿起西裝。

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後,頒布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的法令、政策。「剪辮,、「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孫中山下令曉示人民一律剪辮的命令中,號召人民「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規定令到之日起,限二十天一律剪除凈盡。

剪瓣以後接著是如何「易服」?孫中山認為革命黨人穿什麼服裝式樣是一個大問題,並就此廣泛徵求意見與展開討論。爭論中有的主張仍穿長袍馬褂,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因為,革命既已成功,在服飾上如仍沿襲清政府統治時期流行的瓜皮帽、長袍馬褂是不合時代潮流的。孫中山認為長袍馬褂既不方便生活,又因剪裁費料而很不經濟,也不贊成穿這種服裝。於是留洋的革命黨人中有人提出乾脆穿西服,脅中山聽後哈哈大笑說:「這么一來,那就無異是抵制國貨了!·

最後,孫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禮服在所必更,常賜聽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種「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服裝式樣。於是,孫中山決心自己設制服裝。他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並徵求意見,終於創制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簡便服裝。

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裝之所長。它是以廣東便服為基樣,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如同將西裝內襯衣的硬領「移植」過來。這樣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裝上衣、襯農和硬領的功用,穿起來顯得很硬挺。同時,又將便服或一般西裝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如此「雙雙」、「對對」,頗具均衡對稱之感,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又在上下左右四個衣袋上加上軟蓋,並各訂扭扣一枚,既美觀又安全,可防袋內物品遺失。下面的兩個明袋採用能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旨在便於放置書本、筆記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證明一代偉人好學心切,隨時不忘讀書的美德。孫中山開始設計上衣的鈕扣有七個扣子,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成了五個。這就是小翻領、四袋、五扣的中山裝上衣。

孫中山還參照西裝褲的式樣親自設計了中山裝褲子: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設一小暗袋,俗稱表袋,也可藏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方便,褲袋也可放置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此外,褲袋的腰部打褶,褲管翻腳也有異於其他服裝,成為中山裝的特色之一。

孫中山親自設制了新服裝,又親自帶頭在各種場合穿著。因為,這種服裝優點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觀大方。可以使用高級衣料製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製作。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眾的歡迎,將它稱為「中山裝」。後來,經孫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廣,一時穿「中山裝」,舉國崇尚,蔚為鳳尚。

解放後,隨著我國紡織和服裝工業的發展,穿中山裝更為風行。一九八四年元旦開始換裝的「中國八三式警服」,主要構恩就是取材於這種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山裝。
女: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

「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