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人冬天蓋什麼被子保暖
被子是古人重要的「家當」,也是財富象徵之一。據《梁書·裴之橫傳》,裴之橫少年時不學好,其兄裴之高為了激勵他,有意做了一床窄小的被子給他蓋,且只給他吃蔬食。裴之橫發誓:「大丈夫富貴,必作百幅被!」後來,裴之橫果然發達了,真的做了一床百幅寬的被子。這床大被可謂「古代第一被」,放在今天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紀錄了,只是不知道這么大的被子怎麼蓋。
古人結婚用被也講究被幅,但更看重用料。有條件人家的被子用綾羅綢緞來做,所謂「錦被」、「綺被」、「羅被」都屬於這類高檔被子。據《太平御覽·服用部九》引《東宮舊事》,晉太子便有「七彩文綺被,又有絳文羅被」。太子結婚時還要給妃子准備:「彩柸文綺被一、絳具文羅一幅被一、絳羅文綉四五幅被一。」
結婚用被也叫「雙人被」、 「鴛衾」,俗稱「鴛鴦被」。東漢《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客從遠方來》的詩將其稱為「合歡被」:「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趙飛燕在當上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後時,她的妹妹趙合德送來了一批高檔用品,其中就有「鴛鴦被」、「鴛鴦褥」。
古代最著名的一床鴛鴦被是後蜀主孟昶的。據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鴛衾,孟蜀主一錦被,其闊猶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織成。」陶宗儀之所以記下孟昶這床鴛鴦被,是因為這床雙人被的形制很特別,古今僅見:「被頭作二穴,若雲版樣,蓋以叩於項下。如盤領狀,兩側余錦則擁覆於肩。」把被頭挖成衣領樣,蓋在身上剛好露出兩個腦袋。
Ⅱ 古代人冬天怎麼保暖啊!
Ⅲ 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棉花,棉布流行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冬天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躺在溫暖的棉被裡,舒舒服服地睡一個好覺,但是要想在古代擁有一床棉被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盡管棉花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是作為觀賞植物,並沒有當作經濟作物,一直到唐宋時期,中原逐漸種植棉花,但是這個時候的棉花也是上層社會的人才能穿得起的;元朝時期棉花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真正使得棉花成為老百姓能夠用得起的物資,則是在明朝大力推廣棉花種植後。
那麼,問題來了,在棉花沒有成為人們主要禦寒衣物之前,古人是穿什麼過冬的呢?
還有一種足爐,是用來暖腳的,它是用錫或者銅製作的一種瓶子,裡面可以注入熱水,也是很方便隨身攜帶的,還可以在晚上帶上床,放在被子里,這個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用的熱水袋了。
除了在穿著方面禦寒,還可以在飲食方面取暖。首先可以用熱酒來取暖,人們經常說的是先喝一杯熱酒暖暖胃,其次可以吃牛肉或者羊肉之類熱量比較高的肉類,在寒冷的冬天吃著熱乎乎的肉然後溫一壺酒,這樣的禦寒效果也是極佳的。
總之對於富貴人家來說,冬天抵禦寒冷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
Ⅳ 古代人冬季有那些衣服可供保暖
有錢人可供選擇的多一點,窮人可就沒那福氣了,像動物的皮毛,做起來的衣服叫做「裘」這也是古代冬天最常見的皮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外套,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後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像這些都是古代的「名牌」啊,就相當於現在的庫奇啊、LV啊什麼的,一般都是些達官貴人才穿得起。像我們現代進入小康社會的人,如果換到了古代,估計能有這種實力的可能就少了,像鹿裘、羊裘這些一般的皮衣,就很普遍的流行,因為比較容易得到,但是窮人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他們頂多就是穿麻衣啊,像一些簡單的棉衣就很不錯了。
Ⅳ 古代沒有棉花,那麼古人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
夏、商、周三代以來,約四千年中,中國古人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是以絲、麻為主,之後的一千年,逐漸轉變為以棉花為主。
古代說的布衣,指的就是麻布做的衣服,古代因為寒冷死去的人很多的。
而一些能打獵的,則將打獵來的動物皮鞣製成獸皮衣服。
而比較高級的如皇帝,就穿據說能冬暖夏涼的天蠶絲做的衣服,或者如狐裘之類的高級動物皮毛做的衣服。
Ⅵ 古代沒有棉被,古人睡覺用什麼保暖呢
說來很奇怪中國古代竟然沒有棉花的種子,更別說棉花了。在寒冷的冬天裡棉花是我們生活的必備用品,我們蓋的被子,穿的棉衣都是有棉花製作的當然也有鴨絨的。可是在中國古代沒有棉花,其實古代人最不喜歡的就是冬天因為冬天非常的高冷而且最關鍵是他們沒有保暖的衣物。古代人都是無敵聰明的他們才不會因為沒有棉花而讓自己凍著,他們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能保暖的東西。
還有一些地方會利用當地的資源來做被子保暖。比如說在南方,南方是絲綢的發源地在南方那個地方他們的被料都是絲綢做的,這個被子不僅很暖而且還很輕,相比較前兩種被子來說這種被子蓋著更暖和。
然而在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中他們擅長打獵,所以就用有更多的動物皮毛,因此他們最常用的被子就是動物的皮毛,而絲綢對他們來說是很珍貴,他們很糙絲綢相對來說他們不適合,最適合他們的就是皮毛被子。
Ⅶ 古代冬天怎麼保暖
一、用火取暖
其實,遠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學家曾經發現,北京人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這一時期的居住遺址內,還發現過用火的燒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人們主要是通過燒火取暖。
二、器具取暖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手爐、足爐、熏爐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里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手爐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三、紙衣取暖
紙,發明於漢代,到東晉時取代了簡帛,成為書畫的載體。到南北朝開始制紙衣,唐宋時期,制紙衣、穿紙衣更為流行。由於戰亂,加之官府橫行暴斂,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紙為衣,漸漸的,貧民用紙衣蔽體,僧隱用紙衣修身,士兵有衣紙套穿甲胄的,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紙衣的。唐代用麻紙,纖維強度高,抗老化,防蛀蟲。宋代用樹皮紙,拉力強,耐折磨,所以麻紙衣、皮紙衣耐穿。
四、用炭取暖
唐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鼎盛階段,經濟和科技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因此在取暖設備上也有了較大改進。那時連皇宮中的炭都很傲嬌。唐代時,人們還發明了手爐,橢圓形的銅質爐內放火或者尚有餘溫的灶灰,爐子外加罩。
五、花椒取暖
古代花椒已被視為一種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綉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里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這種奢華的保暖建築方法,也被後人效仿。據《世說新語》載,西晉全國首富石崇便「以椒為泥塗室」。
Ⅷ 冬天古人是怎樣過冬的,他們會穿啥衣服過冬呢
早在古代,人們就有了四季的概念,春、夏、秋、冬的命名也是來源於氣候變化而人為界定的規則,勤勞朴實的勞動人民也依據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創造了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前進的動力。那麼,每到冬天,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都離不開厚厚的羽絨服和房間里的暖氣,而作為古代人,他們是怎麼過冬的呢?最令人詫異的是,還有用紙來當作填充物的,紙的造價十分便宜,又可以抵禦一定的風寒,因此也是被運用到其中。說起禦寒保暖,富人們的保暖方式可謂是奢靡又瀟灑,看古裝劇也是經常看到皇宮中妃子們都手捧著暖爐,睡覺前還有人專門暖床,相比較之下,平常百姓的冬天卻沒有那麼好過了。
Ⅸ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時,古人晚上睡覺到底靠蓋什麼保暖的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時,古人晚上睡覺其實還是靠皮草和鴨絨取暖。但是這要分情況來看,因為窮人家也是用不起皮草的,所以窮人只能選擇鴨絨這樣的材質來保暖,現在我們依然會有鴨絨被這樣的物品,因此只能說古人確實非常聰明。
窮人既然得不到珍貴的獵物的皮毛,但是一些家禽的皮毛還是可以利用的。那個時候家裡基本上都會有雞鴨鵝這樣的家畜,於是窮人家就會把雞毛、鴨毛以及鵝毛都利用起來,把這些毛縫到被子裡面,蓋在身上的話,不僅非常的輕薄而且非常保暖,於是窮人家就都會利用這個。
如果窮人家連家畜都沒有的話,那麼就只能利用蘆花了,這是一種植物,它跟柳絮非常的相似,把它打開就會產生非常多的絮狀物,而且非常的蓬鬆。把蘆花撞到被子裡面然後縫起來,雖然沒有鴨絨那麼暖和,但是也可以讓古代的人晚上不會那麼冷了,所以窮人家的被子肯定是比不上有錢人家的。
Ⅹ 古代時期古人們過冬天有哪些保暖的手段
古代的人們也會像我們現在一樣,運用各種取暖設備,穿各種保暖的衣服。窮人們穿棉衣棉褲,富人們則是各種皮毛大氅了,和現在有錢人穿貂皮是一樣的道理。各種火爐在考古中也是有所發現,這些都不足為奇。但是,現在流行的取暖神器,特別是女生常用的暖手寶,在古代也是有使用的。清代的時候,就有文人雅士使用「手爐」這一神器了,手爐內部用木炭生火,但使用了內外雙層設計,和現在我們的雙層杯差不多,內層生火,外層暖而不燙,設計十分巧妙。
古代的冬天也是很冷的,但是,我們祖先的智慧是無窮的,現在我們還使用的很多設施甚至傳承自上古以來的發現,這就是——火炕。
冬季已經到來了,而伴隨冬季的就是我們一年的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幾千年來我們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冬季的生活習慣,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現在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年年歲歲的時光流轉,我們雖然很多人都住在城市裡,不再像古人那樣取暖了,但這些古代留下的生活方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一直影響著現在,不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