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天低領如果覺得脖子冷怎麼辦
帶絲巾很好啊,不會很囧的。
Ⅱ 在寒冷的天氣想要保暖,要怎麼樣穿衣呢
大寒過後,全面各地的氣溫就開始趨漸的下降。寒冷刺骨的天氣讓人們不由的添衣加褲以求達到保暖和受寒。但人們在添衣保暖的概念上,有些是存在錯誤的,導致越穿就會越冷,那麼在寒冷的天氣想要保暖,要怎麼樣穿衣呢。
一般來講,中層衣服屬於保暖層,不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在材質選擇上要以吸濕性要強的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
在衣服樣式方面,中層衣服要適度地寬松,而且領口、袖口等處最好有收口設計。過緊的衣服不利於保暖,還會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過度寬松肥大的衣服容易出現鑽風現象,冷空氣乘虛而入造成熱量散發,影響保暖。
冬天,建議大家第二層穿上適度寬松的羊毛衫、羊絨衫、棉線針織衫以及毛衣。如果是體質較弱的老年人,還可以再加一件毛背心。
第三層:外套
外衣的保暖效果,主要受面料和填充物的影響。很容易理解——面料的緻密程度影響防風能力;填充物的類別和厚度,影響保溫性能。
這里,我們對常見的羽絨衣、厚棉襖、皮衣、呢大衣之間進行比較。
一般來說,羽絨衣、厚棉襖以及皮衣的面料都比較緻密,因此防風能力都比較強。但皮衣的填充厚度不夠,保溫性能相對較差。
羽絨服和厚棉衣中的羽絨、棉花等填充物比較蓬鬆、更透氣,可以吸收很多空氣形成保護層來存熱,因此保溫性能更好。
呢大衣一般由羊毛等天然纖維以及滌綸、粘膠等合成纖維混合製成,填充厚度較薄,保溫性能相對較差。
所以,在選擇外套時,推薦大家以防風和保暖能力都比較強的羽絨衣和厚棉襖。
以上就是給大家介紹了在寒冷天氣最恰當的穿衣方式和原則。有時候裹得太厚反而不是什麼好事,所以上文的指導之後,希望可以讓大家都知道穿什麼樣的衣服,舒適而不失保暖,這樣你就不會因為怕冷而穿什麼衣物發愁了。
Ⅲ 如何防止脖子冷
凍傷如何防治
凍傷的破壞由兩方面造成,一是體液結冰破壞細胞,二是凍傷的組織阻礙局部血液循環造成血液瘀積,最終導致大范圍組織壞死。
登山或野外活動中的凍傷多是在不注意時發生的。發生凍傷的地方經常由於血管遇冷收縮,血液循環不暢而產生麻木感。有經驗的人會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手指,手腳有麻木感後立刻採取措施讓麻木的肢體暖和過來,在必要時可以把手腳放在自己和同伴的懷里。缺氧會使身體代謝率降低,確水會使血液變稠,這兩個因速都會使凍傷更容易發生。暴露皮膚的凍傷在有風時可以在不到一分鍾內發生,剛凍傷的組織是白色(缺血)或紫紅(瘀血)發硬的。同伴件要經常相互檢查。
嚴重凍傷發生後的處理是(如果沒有再凍傷的可能)用40C到43C的溫熱水浸泡凍傷肢體來解凍。恢復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是救治的第一目標。輕微凍傷可以用把手腳放在溫暖的內衣里來處理。如果開始覺出疼了就是好跡象。注意解凍後的組織很敏感脆弱,解凍後的組織發生再凍傷比剛開始就不解凍造成的傷害還大,所以如果傷員需要用凍傷的腳走下去或凍傷的部位在撤離時可能還會凍上,那就先不要解凍。
服用阿斯匹林可以幫助稀釋血液促進循環。急救完成後在看有經驗的醫生前的問題主要是防止感染。口服抗生素由於血液循環不暢不易到達傷口。不知道陳俊武看的喀什的醫生是不是考慮了這個問題。
嚴重凍傷後的許多組織不會在長回來,在沒有良好供血的情況下組織再生很困難,為防止凍傷部分對機體其他部分的破壞,醫生經常只能推薦切除和截肢。希望陳俊武好運!
在寒冷環境生活的人身體會培養出對寒冷的應激反應,在冷時加大表皮供血,使人對寒冷的抵抗力增加。堅持冬泳或洗冷水澡的人有這種體會。俗話說的春捂秋凍也是的這個道理。另外,從在溫暖環境長大的人經常沒有基本的禦寒習慣和意識。北方人從小就從打雪仗的經歷知道手凍麻是什麼感覺,暖和起來是的針扎感和疼痛感是怎麼樣的,知道冷風凜冽衣服有沒穿夠時有那些臨時對付的辦法。沒有很多寒冷環境經驗的人初到寒冷環境經常不知道很多當地人習慣成自然的做法。我不知陳俊武以前有多少零下氣溫經驗,但我注意到剛從南方溫暖環境來到北方的人在冬天對怎麼有效地穿衣服腦子里沒有概念。
一般說來聯指手套比分指的要暖和的多,我習慣在里邊總戴很薄的丙綸類不吸汗的手套。在短時間需要干手指靈活的活動時很有用。外套手套應用根線連起來掛在脖子上。看著雖然蠢但不象手套被一陣風吹飛那麼蠢!
這從令一方面說明登山和野外活動中循序漸進的重要。許多經驗是要慢慢積累起來的。戴什麼手套和怎麼戴這種小事也會帶來終身殘疾。
美國南極科學考察項目給極點站夏天人員發的標准衣物有近二十公斤。冬季飲膳如何防治凍瘡
立冬至今已有近兩個星期,冬季萬物潛伏閉藏,人們為了避免嚴寒,
保護元陽不受擾動,盡量不要使皮膚開泄出汗,多加衣服防寒保暖,屋中
通上暖氣或火爐取暖,保持室溫不低於16℃(這是北京市的愛民規定。老
年人如在未通暖氣之前,室溫過低不適於行動,可適當採用補助辦法如通
上電熱器,晚間用上電褥子,白天9~10點鍾以後可以在室外曬曬太陽、散
散步,保持體溫正常,如果陰天下雨刮風就不要出來了,以防感冒,重則
凍傷。
為防凍,冬天應常吃狗肉、羊肉、鹿肉、龜肉、麻雀肉、鵪鶉肉、鴿肉
,蝦、蛤蜊、海參等,這些食物均可增加熱量防寒增溫,同時再穿暖一點。
至於湯餚,小的時候就和家裡人一起吃大白菜加些肉、魚、海鮮類制湯菜火
鍋取暖防寒,生活好一點的人家在舊歷九月九日起加菊花鍋就是雜品火鍋,
取暖保溫,如脾胃一暖,四肢受益,再盡量穿暖,自然不會凍傷了。
菊花火鍋是以海米煮湯取味,可加各種凍肉(不限羊肉)就地取材,葷
素雜燴凍豆腐、粉條、肉(素)丸子、燜子(以肉湯澱粉製成的凍膠)海帶、
海藻、海白菜、墨斗魚、海參、大蝦根據情況適當調料,多喝鮮湯就飯,吃
一些餅子、饅頭、花捲。
產婦、體弱、幼兒、老人、病後者可於鍋中加黃芪、當歸,黃芪補氣生
血,當歸補血通達四肢百骸,四肢末端或暴露在外面眼耳鼻口等部位皆可達
到,所以說可以預防凍傷。另外,可食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25克,生薑5克,
羊肉500克,可以炒、燉、湯、火鍋,隨個人喜好而服食。一個說法「芪外參
內草中央」,芪指黃芪,可以做菜吃,補外防寒;參可用指黨參,也可以用種
植的人參,它補內臟;甘草,內蒙、山西、長城內外均可見野生品種,之補中
央,即脾胃。比例可以4∶2∶1。
如果真是手腳凍腫了,可千萬別往火爐旁烤,因為一化一凍就破潰了。我
在家鄉時曾采生甘草用油炸取其油曰「甘草油」塗在凍手凍腳上,不破的可以
消腫,到城市後,很多外科名家也有此辦法,如北京市中醫院用甘草油治燒傷
瘢痕疙瘩,與我們民間土辦法,可謂不謀而合
Ⅳ 在寒冷的冬季,該怎樣對頸椎進行保暖呢
在生活中,如果某個部分沒有人,你就不會忽視它。在上一篇文章中,您分享了如何改善手腳,最好的方法是提高您的身體新陳代謝和微循變。與寒冷相比,剩下的一部分,它不會讓每個人都要注意,也就是說,頸部的背部很冷。
應該注意的是,頸椎病是治癒的,但由於其穩定性需要時間來恢復,因此易於復發。因此,在這段時間內,有必要避免過度的勞動力,突然返回等,這些可能突然引起頸部損傷,頸椎病復發。你可以製作更多的羽毛球,你可以隨時在播放過程中使用頭部,並且動作可以將肩部頸部肌肉鍛煉,最好是頸椎病鍛煉。
Ⅳ 冬天有哪些保護頸部溫暖的辦法
冬季頸部保養技巧一:日霜晚霜不可少
頸部和臉部一樣,由於整天暴露在外,早晚都需要塗抹日霜和晚霜,忽略頸部的話會與臉部形成鮮明的對比哦。
二:使用較平的枕頭
使用較高的枕頭睡覺時會令頸部呈彎曲狀,容易導致皺紋的產生,最好使用較平的枕頭,可以更好呵護脖頸。
三:圍巾要常備
冬季天氣寒冷,出門在外一定要系好圍巾,既能防風,又能保暖,重要的是還能預防皮膚變得乾燥。
四:飲食要清淡
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及新鮮的瓜果食材抗衰用奢悠抗衰精華效果特別好,並及時補充纖維和維生素C,也都可以有效預防皺紋的產生,對淡化皺紋也是很有效果的。
五:雞骨頭煲湯
雞骨頭裡面含有軟骨素,可以提高彈力纖維,所以用雞骨頭煲湯對保養是非常好的,另外,也可以用母豬蹄燉黃豆,因為豬蹄里的膠質很豐富,可以提高肌膚的彈性。
給頸部做面膜
在給臉部做面膜的時候不妨也給頸部來一點吧,建議使用一些膏狀的面膜,均勻塗抹於頸部,15分鍾後清水洗凈即可,這個是見效最快的方法哦。
Ⅵ 春天晝夜溫差大,春捂中需要注意哪些部位的保暖
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不生,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就是早春的時候不要急著脫掉冬裝換春裝,預防倒春寒,那麼有哪些地方要注意保暖保護呢?
脖子、腰腎、腳踝三個部位應做好保暖。這三個部位均處於人體陽氣運輸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較少、血管豐富,是主要的生理支撐點,一旦受寒,便會引起相關部位的疾患。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另外,還可在中脘穴(位於臍上4寸)和胸骨下劍突連線的中點處熱敷或艾灸,有助於胃腸保暖。
因此初春時節,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即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Ⅶ 脖子怕冷怎麼治
問題分析: 1.應該是頸椎病,建議去醫院確診2.注意頸部和頭部保暖3.多活動鍛煉。脖子經不起風吹,怕冷或腳跟痛等均是產後風明顯症狀,你的情況應以補虛為主,中醫講血虛生風,腎虛則腰腳痛,此為虛症;如果是不慎受涼,這時虛中有實,應該在驅寒的同時注意身體情況適當補充氣血,切不可發汗,而應該注意固表,這樣才能標本兼治。
意見建議:注意保暖 用熱水袋(不要太熱)適當敷一下;或者雙手交叉來回摩擦頸部肌肉,力度不要太大;喝一些驅寒的湯
Ⅷ 天氣很冷怎麼防寒保暖
第1招 加強身體保暖
把握著裝的基本原則,即「上裝薄下裝厚」。腰部周圍有許多大血管,如果下半身保溫得好上半身也就不容易感到太冷。
避免穿緊身衣和緊身褲,這樣的衣服會影響臟器和皮膚的血液循環,使身體容易產生發冷的感覺。
內衣一定要貼身,越貼身的內衣越能保暖。可穿柔軟輕薄的短袖羊絨、羊毛混棉的內衣或羊毛內褲,純羊毛的長袖內衣也不可缺少。不過,羊毛內衣常會有輕微的扎刺感,宜在裡面穿上一件棉背心或棉內褲。
睡衣或睡褲以毛衣或毛巾內里為好,外面再套穿一件輕軟的絲棉長外套。夜裡起來如廁,最好准備一件長至腳面的厚棉袍,以防受冷引起植物神經活動失調。
外出禦寒的大衣最好選擇羽絨棉服,它既擋風又保暖,行動也方便。羽絨棉服的內層與外層中間可以吸收很多空氣,不容易使身體熱量散發,但卻能阻擋冷空氣入侵,具有良好的禦寒保暖作用。
一定要注意腳底的保暖,不然會更加重寒冷的感覺。最好穿上具有良好保暖效果的羊毛襪,居家時再穿上一雙棉拖鞋。含有少量萊卡成分的羊毛或羊絨襪,也有暖身效果。
第2招 吃暖身食物
食物也可迅速溫暖身體,特別是熱騰騰的飲料,天冷時及時喝上一些,如熱牛奶、迷迭香茶、肉桂茶等,或吃火鍋。
注意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攝取,進食時間要規律,每餐不要吃得過飽,也不要過多攝取水。平時不吸煙、不飲酒,避免攝入過多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可樂等。
啤酒、冰激凌、生蔬菜和水果吃了之後,會使身體感到更冷,天冷時不要多吃這些食物,並盡量避免晚上食用。
芝麻、花生、核桃中富含維生素E,有助於維生素B的吸收,增強神經抗寒能力,並可擴張血管,改善末梢組織的血液循環。
生薑富含揮發油,服用後可促進血液循環,溫熱身體。因此,畏寒症患者常食生薑可溫中散寒,增強抗寒力。比如,天冷時來一杯紅糖薑茶,能很快使冰冷的四肢變得溫暖起來,但高血壓患者、身體燥熱及皮膚過敏者應盡量少食用。
物美價廉的紅豆具有驅寒補血的功效,熬成紅豆湯或煮成紅豆飯都有不錯的暖身作用。但紅豆湯里最好只加糖,不要加鹽,否則反會影響植物神經的穩定性。高血壓患者也要注意少食用。
多吃一些溫熱食物增強身體禦寒力。可使身體溫暖的食物有很多,如羊肉、牛肉、雞肉、鵪鶉、沙丁魚、鯖魚等。像胡蘿卜、蘑菇、洋蔥、大蒜、南瓜、山葯及栗子、核桃、蘋果、棗、杏脯、桂圓等冬季應季蔬菜和水果,也都是增加身體抗寒的熱性食物。
第3招 多做暖身運動
運動是一種非常好的暖身方法。因此,無論多忙每天都應抽出時間做一些暖身運動,如伸縮手指、手臂繞圈、扭動腳趾及活動腰部等,尤其是從事久坐或久立工作的女性。避免保持長久不動的姿勢,尤其是需要在電腦前坐上數個鍾頭以上時。
冬季的運動最好不要過於劇烈,以運動後身體微微出汗為佳。可居家做瑜伽、打太極拳、柔軟體操等,或做一些深呼吸及家務,它們都是非常有效的暖身運動。
常練甩手功可增加身體末梢組織的血液循環,即兩腿分開並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臂自然垂在身體兩邊;然後,掌心向後並輕松地前後自然地擺動。
第4招 居家做足保健
足部有很多穴位並與全身各個器官相連,經常做足浴及按摩可刺激臟器組織和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環。
做鹽水浴,方法為每天晚上在桶里倒入沒過腳踝38℃-40℃的溫水,再放半杯粗鹽攪拌均勻,5分鍾後加溫水沒過膝下足三里穴,10分鍾後加溫水,把水位提升至膝蓋,最後用溫水將足上殘留的鹽分洗凈,每次10-20分鍾。
做乾洗腳,即每天早、晚盤腿坐在床上,左手捏住左腳趾,用右手掌搓左腳心100-200次,以腳心和手心發紅、發熱為宜,然後換右腳。
做熱水按摩浴,即讓雙腳交替與一盆80℃的熱水接觸,並在腳背上交互搓擦,待水溫降到可將雙腳浸入熱水中時繼續進行搓擦,每次15分鍾。
做足部葯浴,選用生薑、芫荽、辣椒等用水煮,濾渣後把腳放入進行腳浴,有明顯的驅寒效果。
第5招 採取科學生活方式
畏寒症可因心理因素引發或加重,心理壓力大可導致血液循環越來越差,手腳冰冷。因此,有壓力時要及時舒緩,如採取聽聽音樂、與朋友聊天或聚會、進行運動甚至睡眠等,都有助於改善手腳冰冷。
充足的睡眠可以養陽氣,推動五臟六腑保持身體溫暖。因此,天冷時應注意足夠的睡眠,盡量不熬夜。覺得寒冷時可按壓手上虎口中間的合谷穴,也可促進血液循環。
Ⅸ 俗語「春捂秋凍」,初春到底應該怎麼捂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地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那麼,捂多久最好?怎麼捂才能防病?哪個部位最該捂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1 保暖衣裝不可驟減
民間有個養生說法,就是「春捂秋凍」。簡單地說,就是早春的時候不要急著脫掉冬裝換春裝,預防倒春寒。最近寒冷的天氣真讓人感受到了古人的睿智。
專家表示,天氣忽冷忽熱,身體的適應力難以跟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而這幾天溫度下降得厲害,一定不要驟減衣物,在早春可以沿用冬天的保溫方法,穿羽絨服、蓋棉被、烤暖氣等,預防寒邪入侵生病。外出應多著衣,特別要注重頭部和足部的保暖,女性朋友不要為了美麗而過早換上裙裝。氣溫低時,外出最好還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
另外,冬春交替,氣候不穩定,最好每天要注意天氣預報,關注天氣變化,提前知道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天氣情況。尤其是冷空氣來臨時,最好提早做准備,如果出了門才知道變天了,就晚了。還需注意的是,每次天氣變化、冷空氣過後,應再「捂」兩天,讓身體適應一下,不要立刻減衣。
2 天冷應避室外鍛煉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萬物生長,人體也如植物般慢慢「舒展」開來,以適應新的氣候。而一年之計在於春,身體經過了一冬的「藏」,在春季應該逐漸增加活動。春季養陽主要是通過鍛煉加強心肺臟腑的活動能力,但在「倒春寒」的時候,不建議進行積極的鍛煉抑或進行室外的高強度鍛煉,特別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寒冷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表示,人的活動應該順應自然,當天氣變化太大,氣溫過低時,沒必要在低溫中堅持鍛煉以強迫人體去抵抗難以適應的溫度變化,這不但不能強身健體反而容易損傷正氣。此時應該盡量避免到室外活動,可稍微做一些室內運動。等溫度回升,天氣稍好的時候再到室外鍛煉運動。
3 春捂到底「捂」多久
春語秋凍,「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這是因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4 怎樣判斷是否「捂」
「捂」的具體標准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最後還要注意晝夜溫差。這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准之一。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了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
5 「捂」也要因人而異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綜合科劉宗蓮主任提醒讀者,當下季節交替之時,雖然氣溫回升,也應適當多穿衣服預防外感疾病,但春捂秋凍也要因人而異。
所謂「春捂」,是指氣溫剛剛轉暖,卻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大,人們不應過早地脫下棉衣。一旦氣溫下降,身體難以適應,容易患上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和春季傳染病。北方春季多風、多燥,風邪是春季外感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能引發感冒、扁桃體炎、肺炎等疾病。劉宗蓮表示,出門時注意頸部保暖很重要。尤其是女性,出門要護住脖子,咽喉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門戶」,是預防外感疾病、氣管炎、咳嗽要保護的地方。不要過早地穿低領衣服,如果沒有領子可繫上圍巾。
另外,春季風沙大,也是過敏性疾病的多發期。皮炎、蕁麻疹、風疹、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在門診已日漸增多。隨著氣溫轉暖,春暖花開,花粉過敏患者需更加註意。一方面遠離過敏源,盡量不去植物開花傳播花粉的地方遊玩,出門戴上紗巾和口罩。對於部分偏頭痛患者來說,受風之後會加重頭疼,出門也要做好防風工作。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捂」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
6 身體哪些部位最該「捂」
「春捂秋凍」是中醫養生中的重要部分。那麼,春捂最應該「捂」哪些重要部位呢?
手腕: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神門**,而原**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
神門**位置: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
腰眼:人體陽氣的根在腎,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位置:取**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腎俞**位於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肚臍:中醫稱肚臍為神闕**,溫暖這個**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
小腿: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等,中醫認為這種表現屬於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和陽輔**。
足臨泣**位置: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
陽輔**位置: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7 別「捂」過了頭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過了頭,同樣對健康不利。另外,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一般來說,春季可以讓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
8 穿衣需「下厚上薄」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老恆言》也有「春凍未泮,**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春季穿衣首要照顧好「首足」兩頭,以防風寒侵襲,不要過快穿上衣袂飄飄的春裝和單鞋。比如,不少女孩一到春季就開始穿短裙單鞋,這對身體很不好:腳和小腿是人體三陰經和三陽經的總匯,小腿內側為肝、脾、腎三陰經,外側為膽、胃、膀胱三陽經,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縱然偶爾升溫,也應從上身遞減衣物,這樣可避免關節炎、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生。人的陽氣根於腎,春季隨著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而腎居腰府,陽氣從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於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出現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症狀。因此初春時節,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即**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綜合自京華時報、南京日報)
Ⅹ 為什麼總感覺很冷 寒冷天氣的保暖方法
寒冷的天氣會導致室內空氣變得乾燥,這會使人感到更冷。因為乾燥的空氣會使皮膚失去水分,從而降低皮膚的溫度,人體會感到更冷。可以通過加濕器來增加段搜室內空氣的濕度,從而減輕乾燥的問題。
綜上所述,寒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很冷,主要是由於室內空氣乾燥、血液循環不暢、穿衣不當和飲食不當等因素導致的。我們可以通過加濕器、多做運動、正確穿衣和合理飲食等方法來保持身體的溫度,從而減輕寒冷帶來的不適感。
寒冷的天氣會導致血管收縮,從而影響血液循環李哪。當血液循環不暢時,身體的溫度調節功能會受到影響,會使人感到更冷。可以通過多做運動來促進血哪燃碼液循環,從而增加身體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