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裝的做法
唐裝是中國服飾,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
一是指唐代漢服,為古代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三是改良的對襟馬褂,清朝後期漢族人將馬褂裝上立領形成唐裝。
現代唐裝: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滿族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這種「唐裝」不是唐代的服裝,而是改良過的滿族服飾裝而已。滿人的服飾原本是沒有立領的。
新唐裝是指2001年APEC會議20位中外領導人服裝,實則為結合滿族馬褂立領和西式剪裁的一種時裝。此次APEC領導人的服裝款式外型概況表述如下。
外套(男):
立領、對襟,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不收省不打摺、前門襟處釘一排七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外套(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和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一排六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收腰省、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襯衫(男):
立領、對襟;前衣片二片、左胸袋一隻;前門襟處釘九粒蜻 。
蜓紐扣排列成三個「王」字,後衣片一片、肩部二層幅勢,一片袖長袖,寬袖口訂三粒蜻蜓紐扣排列成一個「王」字。
襯衫(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嵌線;前衣片二 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五粒蜻蜓紐扣;後衣片一片收腰省、一片袖短袖。
唐裝盤扣的製作方法:
一、盤扣硬條的製作方法
1、襯線手縫法取
50px寬的斜絲(45度)30至1250px,薄料時應在斜布條中間襯幾根棉紗線,使其堅硬耐用,厚料時可以不用棉紗線襯托。做法是:先用針釘住,然後用右手縫針繳牢。它可用於做直扣、琵琶扣及實芯花扣等。
2、機縫暗線法
為使扣型盤製得無線跡,造型美觀,可將斜布條對折,用縫紉機毛邊車縫一道,然後用長針翻正成扣帶條。它可用於做各種盤扣。
3、機縫明線法
用50px寬的斜布條,將兩邊的毛口向里折成4層,然後用縫紉機邊車縫明線一道。它可用於做各種盤扣。
4、包細銅絲法
先將布料的反面刮上一層薄漿糊晾乾,按50px寬用劃粉畫出並裁出斜布條,將布條兩邊毛口向里折成4層,並用一根銅絲夾在4層中間的連折線裡面,再刮漿粘牢燙干,帶寬不要超過12.5px。它可用於做空芯花和嵌芯花扣。
二、扣坨編結的方法
將已制好的扣梗帶條,按圖5的方法依照先後次序逐步進行編結。編結完後,應均勻拉緊,成為結實堅硬的圓珠狀。
三、直扣盤法
直扣是最普通的盤扣,扣帶與扣坨制好後,應留扣腳長約125px,扣坨與扣袢的腳長一樣。
四、琵琶扣的盤制
因造型如同琵琶而得名。按圖7逐步進行盤制,盤完後應將帶頭隱藏,並用手針在扣的反面縫牢固定。
五、實芯花扣的盤制
根據不同造型,不留空芯,從裡面至外實盤,盤完後將其帶頭隱藏固定。
盤扣的裝訂方法
盤扣做好以後,我們還要把它裝訂在相應的衣服上。您可不要小瞧了,裝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服裝整體的效果。
首先來看直角扣。男士上衣,尤其是唐裝,都是標準的五個扣。首先,我們要把這個直角扣縫在這件唐裝的領口處。在縫之前,要先用畫筆在領口的兩邊分別畫出1寸7的距離,畫的時候一定要緊貼著領子。把盤好的扣坨的尾部卡在畫線的部位,用線縫牢,然後把它折過來,也就是把尾部藏到下面,為了美觀,通常先留出一點邊,這也是關鍵的一步,然後,再順著扣坨的方向一直縫到領口,要求針腳要密,且藏到扣的底下,最後,把線穿到領口的背面,打個結即可。另一半扣袢也同樣如此。這樣,一對直角扣就縫好了。其它幾個扣同樣可以按照同樣的方法縫好。花扣和琵琶扣,裝訂方法以及要求基本相同,就拿蝴蝶扣來說吧,首先把扣坨縫好,使每一個角落都要縫在衣服上,不能翹邊,同時,針腳要密,不能有明顯的痕跡,其次,扣袢要先扣好再縫,這樣不容易走位。最終要求扣坨和扣袢都要露出來,正好卡在領口的中縫。
『貳』 滿族的服飾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簡介
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式。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形式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分類
旗袍
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女式旗鞋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滿族婦女高底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喜穿木製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前平後圓、上細下寬,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名。底高達三四寸,後京師旗婦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緞為質,貧者布為之,皆彩綉花卉圖案,素而無花者,最為禁忌,以其近凶服。貴族婦女常在鞋面上飾以珠寶翠玉,或於鞋頭加綴纓絡。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後,已不多見。
馬褂
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坎肩
坎肩並不是滿族原有的服裝,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來的。坎肩分為對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種。婦女穿的坎肩還要綉花鋃邊。坎肩有棉有夾,或絲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
清代滿族貴族婦女發式。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頂發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製成「不」字形皂板,曰「頭板」,其底部以鐵絲製成扣碗狀,謂之「頭座」,扣於頭頂發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這種「高如牌樓」之固定裝飾,用時套在頭上。通常於頭板正中戴彩色大絹花,稱「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這種發式因頭板如兩翅張開而得名。
靰鞡
多為農村下層滿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種皮革製作的鞋。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跑冰。它是很有特點的滿族服飾之一,一直在東北農村穿用。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色彩與圖案
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袍上鑲白色的花邊。
滿族婦女擅長刺綉,她們在衣襟、鞋面、荷包、枕頭等物品上刺綉花卉、芳草、鶴鹿、龍鳳等吉祥圖案。
滿族入關以後,服飾圖案中也常出現許多漢族的福、壽、萬等字的吉祥符號。雖然滿族的服飾有很強的民族傳統特色,但也隨其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的演變著,特別是滿族入關以後,長期與漢族雜居,在服裝款式上,服飾色彩與服飾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
[編輯本段]精美多姿的滿族服飾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袍。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袍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民國年間,女式旗袍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而女式旗袍不但滿族婦女至今喜愛,而且其他民族婦女也多穿著。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捲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系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窩龍帶也是滿族傳統服飾,亦稱馬甲,實為無袖的馬褂。有領,衣長及腹,多為兩側開衩,在領、襟等邊緣處飾以各色花紋。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夾、紗之分。內蒙古的滿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將衣襟縫成弧形,即襟從領口至右肩處貼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轉至肚臍處,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為上下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為對襟式,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衣緣多鑲以艷麗花邊。清代該服飾窄小,多穿於旗袍內,清末以來尚寬大,多套於旗袍外。因其美觀實用,至今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仍有年長者穿著。
烏拉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文化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努而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袍」。滿族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後,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當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尤其是維持統治者的民族標志的服飾制度,以此作為固國之本。於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並三令五申,不許親王大臣學漢人穿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等。要求在宮廷里的侍女奴僕都著滿族服裝,漢人成年男子衣著發式必須遵從滿族的習慣,只有在死後入斂殯葬時方可用漢人衣冠!!!
『叄』 一男士西裝做出來需要多少道工序呀做起來很麻煩嗎
1. 全部採用純棉面料製作,這是高檔襯衫的基本保證。
2. 至少經由68道工序完成,而普通襯衫則一般不超過50道生產工序,因而我們的襯衫製作時間通常是一件普通襯衫的2倍。
3. 任何一種面料都有自己的紋路。襯衫成品的面料紋路是否對齊,是區分襯衫質量的重要標准。普通襯衫為了節省剪裁的時間及節省面料不會注重面料本身的紋理,而我們的襯衫採用單件剪裁,最大限度的保證每件襯衫的面料紋路對接整齊,但是同時也說明我們製造的時候花費了更多的心血,一件尺寸相同的襯衫耗費了更多的面料。
4. 我們的襯衫針線密度為3公分21針,如果客戶提出要求我們甚至可以達到3公分25針,而普通襯衫多為3公分13針,過細或或過稀疏對襯衫的韌度與耐磨性都有損耗。
5. 正裝襯衫堅挺的領子,完美的領尖是襯衫品質的明確劃分。我們的襯衫選擇最高質量襯布作為衣領的內襯,在167.5oC(+-2.5%)的溫度,2.5KG/cm2的壓力下經過至少20秒的專業設備處理成型。在正確的洗滌方式下,雖經多次洗滌仍然可以保持完美的外觀,而普通襯衫一般選擇普通內襯和無精密加工模式或人工模式手工熨燙,幾次洗滌後就可能產生衣領變形。我們的領尖經定型機專業1秒定型。
6. 能長期保持襯衫堅挺完美的領尖是普通襯衫一直無法做到的事情,因為保證領尖的堅挺還需要額外的輔助配件——領尖撐(也叫領插片)。仔細摸一下普通襯衫的領子,裡面是否有一根長長的而且逐漸變尖的硬片,那就是領尖撐,一般是用塑料片製作的。普通襯衫一般把領尖撐縫在襯衫裡面(有一些乾脆沒有領尖撐),縫進襯衫的領尖撐曾經過長時間的洗滌和熨燙會對襯衫造成不必要的磨損,而且洗滌後領尖撐易變形會直接影響到襯衫領型的美觀。高檔襯衫的領尖撐是可脫卸式的,在洗滌和熨燙的時候可以取出,從而保證領尖撐始終如一的形狀及功用。
7. 我們的襯衫會使用比普通襯衫多一倍的針數來縫制紐扣,縫制方式為X式既牢固耐磨,又能長時間保持精緻美觀。而普通襯衫紐扣的縫制方式為 = 式平行,易開線脫落。
8. 定製襯衫的客人多半會在襯衫上綉上自己名字的首字母縮寫。一般刺綉的部位是襯衫的左袖扣、左上臂及左胸前。與一般襯衫綉字不同,我們堅持在襯衫縫合之前就將綉字做好。這樣可以將因袖子出現的線頭包藏在內襯的裡面,避免因為線頭暴露在外磨損皮膚及線頭開落。因為普通襯衫大多是將襯衫做好之後進行綉字,這種做法通常叫做成衣補綉,這種做法會產生穿著不適,磨損導致所綉字松線開線等問題。
9. 我們的襯衫全部由經驗豐富的技工單件製作而成,非工業化流水線的生產模式,每一件襯衫均通過多人多道的細致檢驗,這樣保證了每一件襯衫的工藝品質。
以上就是一些基本的襯衫工藝了
『肆』 滿族的服裝發展過程
旗袍滿語稱「衣介」,是滿族特有的服裝,旗人服裝的俗稱。滿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樣式特點是: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這種衣服便於坐騎,適應游獵民族的生活習慣。左衽和束腰,不僅保暖,利於馬上活動,而且使人的自然體態得到完美的體現。箭袖,滿語叫「哇哈」,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清時,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將馬蹄袖彈下,兩手伏地叩見,成為一種專門禮節。
旗袍是滿族先民們在長期的山林狩獵生涯中形成的。早在遼金時期,女真人就穿這種類似的袍子。滿族承襲其祖先的傳統,在清初並加以制度化,規定官員入朝時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平時穿的無披肩領袍,謂之便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
旗袍的樣式和裝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滿族進入遼沈地區以後,受漢族的影響,向農耕經濟轉化,窄袖長袍已不適合於田間耕作。於是,箭袖一度變為喇叭袖,後來又由肥變瘦,四開衩變為左右開衩,有的根本不開衩,下擺由寬大變為收斂。但滿族貴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然穿戴箭袖的旗袍,旗人百姓則以箭袖旗袍作為禮服。嘉慶、道光年間,官員只有在入朝時才穿箭袖袍,平時則穿寬襟大袖袍,一般旗人很少穿旗袍。20世紀30年代以來,旗袍逐漸成為漢族的主要服飾。這時,男子的旗袍樣式改為直筒袖長衫。女子的旗袍逐漸演變成各色各樣的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樣式,為漢族婦女所喜愛。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形體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漸漸成了中華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裝。
滿族的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來穿的,它的樣式很像現在人們穿的地襟小棉襖。圓領、對襟,有開楔,有扣絆,身長齊臍,袖長及肘,四面開楔。因為它身、袖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長袍外面,便於騎馬,故名「馬褂」。
馬褂總的可分為短袖和長袖兩類,短袖馬褂有對襟馬褂、琵琶襟馬褂等數種。對襟馬褂在乾隆朝以後美名曰"得勝褂"。相傳,滿族大學士傅恆領兵征金川,得勝回朝,喜歡穿這種馬褂,譽為"得勝褂"。琵琶襟馬褂的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狀,故取此名。長袖馬褂對襟、身長、袖長,俗稱"卧龍裝"。相傳,某國相北征,其母憐其文弱,給他縫制了這種長袖馬褂,他感母恩,經常穿在身上。後被康熙帝發現,為表彰其孝心,賜名"阿娘裝",後誤傳為"卧龍裝"。清朝的皇帝也喜歡穿馬褂,多用明黃色,其身邊的扈從大臣,御前大臣等也可穿馬褂,正黃旗的官兵可穿金黃馬褂。"黃馬褂"還是清帝賜給勛臣的重要賞賜。
滿族的坎肩,據說是入關以後,從漢族那裡學來的,不同的是,滿族的坎肩除了禦寒以外,也為了裝飾和美觀,一般在坎肩上都鑲有花邊,綉有花卉圖案。清朝時,坎肩是滿族比較時髦的服裝,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都要穿坎肩。坎肩的樣式也比較多,有對襟、琵琶襟等。其中有一種為八旗子弟所喜愛的坎肩,就是在一定襟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扣子,套在袍子裡面穿更為方便。如果要脫下來,只要解開前面和旁邊的兩排扣子,不需要脫下袍子,就可以脫下來。八旗子弟一般都喜歡穿在袍子的外面。滿語管這種坎肩叫"巴圖魯"坎肩。"巴圖魯"在滿語里是"勇士"的意思。後來在坎肩的挎籃處,加了兩只袖子,便稱之為鷹膀褂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 襯衣製作工藝流程
襯衣的工藝製作流程是怎樣的,製作襯衣有哪些具體的步驟。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襯衣製作工藝流程,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男襯衫製作工藝
一、成衣工藝基礎
(一)手縫工藝
1.鎖眼
左手拇指、食指將上下層依齊捏住,不使下層疏出,針尖自襯線外0.1cm處戳出,讓鎖線在針上套一圈,將針抽出,以45°方向拉線,用力均勻,針距0.15cm,排列整齊。
2.鎖圓頭
鎖至圓頭部位,針距適當放大,每次戳針與拉線對准圓心(半徑方向),使圓頭鎖線排列均勻、整齊,呈放射形。
3.收尾
右邊最後一針結束後,把針穿過左邊第一針鎖線圈內,在攔襯線外側戳出,尾端封線兩行,並在鈕眼之間穿出,尾封一行,將剛才的兩行封線固定,在衣片反面打結,並將線結拉進夾層。
3.釘紐
紐扣通常有實用扣和裝飾扣兩種。實用扣為了使衣服紐合後平整服帖,釘線要放鬆,以便纏繞紐腳。裝飾扣只要平服的釘上即可。
釘實用扣時,按粉印線頭從衣片正面下去,這樣線結雖留在正面,但釘扣後線結被遮蓋,掛面上反倒光潔、清爽。釘扣通常採用雙線,四孔紐扣可釘成“=”形或“x”形。通常每對孔兩上兩下,然後將紐扣拉離布面0.3cm,自上而下纏繞紐腳數圈直到布面,再將線引到反面打結,並將結頭抽入夾層內。
(二)車縫工藝
1.車縫前的准備
(1)正確安裝機針
車縫前應首先檢查機針有無彎曲,針尖是否起毛或變鈍,如有,則需要更換機針。機針一側扁平,一側有凹槽(即線槽),裝針時應將線槽一側置於自身左手一邊,針桿向上頂足,將針裝直、裝正。
(2)正確安裝梭心、梭殼
將梭心裝到線架上倒線,倒線時應將壓腳抬起,線應倒的均勻、平整,不能歪斜,不能太滿。將梭心裝入梭殼,線從梭殼彈簧皮下拉出時,梭心應順時針方向旋轉,即梭心旋轉方向與梭殼彈簧皮指向相反。
梭殼缺口向上,梭閂對准自身,將梭心、梭殼裝到轉軸上,向內推進直至聽到咔嚓一聲才算裝牢,提起梭殼門閂,即可取出,見圖1-1-2。
(3)確定針號和針距
機針的粗細和針距的大小是根據所縫制面料的厚薄和性能來確定的(見表1-2-1)。一般情況下,縫制粗厚的面料,針要粗些,針距大些;縫制輕薄的面料,針要細些,針距小些。所以,應在正式縫制之前用碎料進行試縫,然後再確定針距和針號。
(4)調節底、面線松緊
車縫的縫跡(線跡)是由面線和底線咬合而成的。如果底面線松緊適宜,則底面線的線結處於兩層面料之間,線跡均勻整齊。如果底面線配合不好,不僅線跡不夠美觀,有時還會出現斷針、跳線跡象。因此,在每次上機扯輯前,應先用碎料試好線跡,滿意後方可車縫。
2.車縫要領和技巧
(1)車縫姿勢
身體中心對准縫紉機機針位置,伸直背肌,端坐在凳子上。
(2)手勢:右手稍稍拉緊下層,對齊上層,左手將兩次呢個一起推送。見圖1-2-4。
(3)腳法:左腳踏地,穩定重心,右腳踏板,抖動控制,經過訓練後,達到要一針就一針的水平。
(4)縫頭:煩呢個頭的寬窄通常以壓腳右側邊沿縫料露出多少來確定,因機針至壓腳右側邊沿距離為0.6cm,若縫料露出壓腳邊沿0.2cm,則縫頭為
3.常見的車縫縫型
(1)平緝縫
將兩層衣片疊合,平緝縫常適用於上衣擺縫、褲子側縫等部位。
(2)搭緝縫
將兩層衣片縫頭相互平疊,中間緝一道
方法 是:先將上下層衣片縫頭偏開,下層縫頭大,上層縫頭小,內縫緝一道後將縫子朝一邊坐倒,駁縫燙直,再在正面壓一道明線。
(4)外包縫
先將衣片反 面相 合,下層縫頭包上層,沿縫頭毛絲邊沿緝一道,然後讓縫頭坐倒,在衣片正面再緝一道,通常將下層縫頭放出0.8cm包轉上層,沿包轉縫頭毛絲緝住,再讓包縫坐倒,在正面緝0.1cm清止口。外包縫常用於茄克衫等。
(5)內包縫
先將衣片正面相合,下層縫頭包上層緝一道,再翻到正面,將包縫坐倒緝一道,見圖通常將下層縫頭放出0.6cm包轉上層,沿包縫縫頭將毛絲緝住,再翻到正面將包縫坐倒,在衣片正面緝壓0.5cm清止口。內包縫常用於平角褲等。
(6)卷邊縫
將一塊衣片沿邊折光,再沿內側折光邊緝一道,通常襯衫折光邊寬1.5cm,折邊內縫寬0.7cm,沿內側折光邊緝0.1cm清止口。卷邊縫常用於襯衫底邊、裙子底邊等。
8.來去縫
先將衣片反面相合,沿邊0.3cm緝一道“來”縫,再將縫頭修齊,讓衣片正面相合,沿邊0.7cm緝一道“去”縫,將“來”縫包住,不露毛絲,來去縫常用於薄型服裝。
(三) 熨燙工藝
1. 熨燙的基本原則
熨燙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纖維在濕熱狀態下能膨脹伸展和冷卻後能保持形狀的物理特性來實現對衣料進行熱定性的。熨燙使衣料平挺的過程可概括為:通過熨斗的熱量將水分迅速轉化為蒸汽,整齊滲透到原料中,使纖維濕潤、伸展、膨脹,在熱量的作用下,不再移動,衣服也就燙成所需的樣子了。顯然,熨燙過程中包含了三個要素:溫度、水分和壓力。
2. 熨燙的基本作用
熨燙工藝是服裝製作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服裝製作的全過程。歸結起來,它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的作用:
(1)原料預縮
在服裝製作以前,通常都要對面、輔料進行預縮處理,如毛料要起水預縮,美麗綢要噴水預縮,羽紗要下水預縮等,都與熨燙有關。
(2)燙粘合襯
粘合襯的使用是服裝製作的一大進步,如何用好、燙好粘合襯,這為熨燙工藝增加了新的內容。溫度、壓力和時間是燙好粘合襯的必要條件。溫度低了粘不牢,溫度高了會滲膠或面料泛黃,一定的壓力有利於面、襯的緊密貼合,熨斗停留適當的時間將有利於膠粒的充分融化和滲透。無紡襯在粘燙時應在粘襯上墊一張薄紙,以免粘襯反面滲膠將熨斗粘住。
(3)扣燙邊角
在服裝製作過程中,縫頭需要分開和坐倒,袋角需要方正或圓順,貼邊需要扣轉和服帖,止口需要變薄和平挺,這些都要藉助於熨燙工藝來我完成。
(4)推、歸、拔
平面的衣片經收省或打襇已具有一定的立體形狀,但還不能很好地符合人體的實際狀況。利用紡織纖維特別是毛纖維在濕熱狀態下能伸展、膨脹,在冷卻後又能保持這一形態的優良特性,對衣片的某些部位進行推移、歸拔、拔開,俗稱“推”、“歸”、“拔”,如西服的“推門”、西褲的“拔襠”等。顯然,經推、歸、拔處理的衣片能較好的符合人體的形狀,穿著自然也就更加美觀、舒服。
(5)成品整燙
成品整燙是服裝製作過程中的最後一道工序。人們常說“三分做,七分燙”,話雖有點言過其實,但也說明整燙的重要性。整燙不僅僅是將不平服的部位燙平,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彌補和糾正服裝製作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將還開處燙歸拔,將牽緊處燙伸手,將胸部燙得圓順飽滿,將領子、駁頭燙得窩轉平服,將止口、底邊燙得平挺順直。
2. 熨燙的基本方法
(1)分燙
分燙是將組合後的縫子縫頭分開燙煞,讓衣片的組合處平挺服帖。方法是將縫頭擺平,刷上水,左手將縫頭分開,右手將熨斗尖角逐漸向前分燙,然後再用熨斗整個底部重壓燙煞。分燙通常只需要平燙即可,但像褲子下襠縫中襠處、上衣擺縫腰節處、袖子癟肚縫袖肘處等,分燙時需適當拔伸。而後對背縫上段有胖勢的地方,分燙時需略作歸縮。
(2)扣燙
扣燙常用於組合前將縫邊毛口扣倒。方法是左手把縫頭撳倒,邊折邊,邊往後退,右手用熨斗尖角跟著折轉縫口逐步前移,將折倒的縫邊熨燙平服、順直。圓弧形袋角可離邊0.5cm,用納針手縫,再按紙板凈樣抽拉縫頭,然後用熨斗尖角先輕後重逐步歸縮燙煞。
(3)壓燙
壓燙常用於服裝的止口部位,尤其是厚的面料,熨燙時要加力重壓,移去熨斗後立即用直尺或“駝背”再重壓一下,是受熱伸縮的纖維迅速冷卻定型,這樣有利於止口變薄和平挺。
(4)軋燙
軋燙常用於上衣袖子和褲子小襠。軋燙褲子小襠時,可先將小襠翻轉,倒扣在鐵凳上,用熨斗尖角先把內縫伸開燙平,然後將縫子折轉合拼後軋燙,目的是讓小襠的內外縫緊帖一致,使小襠縫外觀線條流暢,勾股平服。
3. 熨燙的注意事項
(1) 要了解所熨燙的服裝師什麼材料,有什麼性能,所使用的熨斗目前溫度有 多高,兩者是否匹配。
(2)熨燙應盡可能在衣料反面進行,如要在正面熨燙,一般要蓋上燙布,以免燙黃或燙出極光。燙布可用舊棉布(舊床單·舊被裡等)做成,新的棉布一定要洗去漿料後方可使用。
(3)電熨斗不能在木板上熨燙服裝,這是因為服裝在熨斗和木板的壓迫中缺少纖維伸長的餘地,而且會使一部分纖維倒伏而產生極光,因此,熨斗必須在鋪上墊呢的燙板上進行。墊呢可用雙層棉毯上覆本色白細布製成。
二、男襯衫製作工藝
學習目標:
本章重點是男襯衫製作工藝,要求學生能按規定打出紙樣,裁剪並縫制出男襯衫來。製作男襯衫的的重點是領子工藝和袖子工藝,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男式襯衫領和袖衩,袖克夫的做,裝工藝。學生的實習產品應達到:左右領尖條格對稱,領角窩服,下領兩端衣片塞足,塞平;袖衩高低一致,袖克夫硬挺窩服,兩角對稱,圓順。
一.男襯衫外觀概述
小方領,平門禁,前中釘紐七粒,左胸貼袋一隻,直擺縫,平下擺,一片袖,裝袖克夫,袖口釘紐兩粒。見圖1-1-1
二.男襯衫成品規格
部位
衣長
胸圍
上領圍
肩寬
袖長
規格
76
112
40
48
62
三.男襯衫結構圖
四.男襯衫放縫,排料
1.裁片放縫
側縫前1.2cm,後0.7cm;肩縫0.7cm;底邊2cm;領口0.7cm;袖窿0.7cm;胸袋口6cm,其餘0.7cm;袖子前縫1.2cm,後縫0.7cm,袖山縫1.5cm袖口縫0.8cm;袖克夫面折縫1.1cm,其餘縫0.7cm。
2.排料圖
門幅:114cm,用料185cm。公式:衣長*2+35cm。
五.男襯衫部件與輔料
1.部件
部位
前衣片
後衣片
上領
下領
袖克夫
胸袋
過肩
袖片
衩門襟
衩里襟
數量
2
1
1
1
4
1
2
2
2
2
2.輔料
無紡粘襯:上下領面各一片。袖克夫裡面各兩片。
紐扣:11粒
配色線:2團
六.男襯衫工藝流程
前衣片:胸袋→門立里襟
前,衣片組合:做肩覆勢
領子:做領→裝領
袖子:做袖克夫→做袖衩→上袖衩→裝袖→裝袖克夫
卷緝底邊→鎖眼,釘扣→整燙
七.男襯衫縫制工藝
1.前衣片
(1)做胸袋:袋口反面折卷邊3cm,其他三邊折縫0.7cm燙平。依據左胸衣片裝袋標記,沿邊緝0.1cm明線。
(2)燙門,里襟貼邊片
2.前後衣片組合
(1)後覆勢:雙層覆勢與後衣片三層縫合,縫頭0.7cm,正面一層向上翻,壓0.1cm明線
(2)前覆勢:雙層覆勢與前衣片三層縫合,縫頭0.7cm,翻出正面緝0.1cm明線
3.領子
(1)做領:
a.上領面粘襯:雙層粘膠襯,一層毛縫,一層凈縫。
b上領面,里緝合:離凈縫線0.2cm兜緝領外口三邊,領角轉邊兩邊一致,領角處里子咯緊
c.反面修縫0.4cm翻出後領里坐進0.1cm燙平,領角塞進塑料插角。
d.領面三邊明線0.4cm,下口向里子一邊折轉,沿凈樣緝線一道,並打好眼刀待用。
e.下領面粘襯;襯為凈縫粘膠襯。
f.下口按凈線扣燙平服,緝0.5cm寬裝飾線。
g.上下領組合:上領夾在中間,下領面里正面分別與上領對合,眼刀對准,緝縫0.6cm.
h.領座面子一側壓0.1cm明線,並劃出後中,肩給裝領眼刀。
(2)裝領:
a.裝領子:領里與衣身正面相合,眼刀對准,0.7cm給頭合緝。
b.緝領面:領面凈縫對准領里縫緝壓0.1cm明線。
4.袖子
(1)裝袖克夫
a.做袖克夫:克夫面粘襯,並劃出凈線。
b.燙折不邊縫1.1cm,並緝凈縫寬0.9cm裝飾線
c.克夫面里沿凈縫緝合圓頭處里子咯緊。
d.克夫翻向正面燙平,外口緝0.1m裝飾線
(2)燙袖衩門襟
a.袖衩門里襟縫頭按凈線扣燙,衩口位縫頭不燙
b.將袖衩按凈縫寬對折燙平,下層燙出0.1cm門襟連折邊一側下緝0.1cm明線
(3)做袖衩
a.剪袖衩牙口,沿衩位剪三角開衩牙口,寬1.2cm
b.裝袖衩里襟,衩縫里襟塞足
c.衩口裡襟封角
d.裝袖衩門襟,衣身縫頭0.6cm
e.封衩口明線。
(4)裝袖
a.袖口褶襇按眼緝線固定。
b.裝袖:先將袖山縫折轉0.5cm緝0.1明線,再按袖窿0.7cm縫頭,袖山1cm 縫頭裝袖,最後在衣身一側正面壓0,。8cm明線。
c.緝袖底及袖縫:包縫縫緝,反面0.1cm。0.8cm兩道緝線。
(5)裝袖克夫
a.克夫里正面與袖子反面相合,緝縫0.7cm縫向克夫坐倒。
b.將克夫扶正,衩口塞足塞平,在克夫正面壓0.1cm明線。
c.鎖眼,釘扣。
5.卷緝底邊
(1)門襟機鎖平頭眼七個,下領一粒微橫眼,其餘為豎眼。
(2)里襟釘扣七粒,線跡平行,可用釘扣機操作。
6鎖眼、釘扣
(1)門襟機鎖平頭眼七個,下領一粒為橫眼,其餘為豎眼。
(2)里襟釘扣七粒,線跡平行,可用釘扣機操作。
7.整燙
順序:衣袖,衣身。領子。所有縫子熨平挺。
本部分作業
一、練習與思考
1.簡述男襯衫的工藝流程和製作要點。
2.按規格在練習布上製作男襯衫胸袋
3.按規格在練習布上製作男襯衫寶劍頭袖衩
4.按規格製作男式襯衫領
5.研究買來的男女成品襯衫,指出他們各自的工藝特色
二、按規格繪制出1:1紙樣、裁剪並製作男襯衫成衣。
本部分小結
男襯衫
敞開的西服領留出了展示男士襯衫,領帶的空間,長出西服的空間,長出西服袖的襯衫袖克夫正好與領子上下呼應。顯然,男襯衫的領,袖是展示男士風范的重點,也是縫制的重點。
1.領子工藝
a燙領:左右領尖條格要對稱,領角要燙出窩勢。
b.緝領:兜縫領外口應適當吊緊領里,保證合適的外勻
c. 壓領:縫頭,翻領角,燙止口,壓明線,要求每道工序規范,到位
d,裝領;裝領時下領兩端衣片要塞足塞平,並要保證門,里襟高低一致。
2.袖子工藝
袖克夫應做得硬挺窩服,兩角對外圓順。左右衩應長短一致,接樁袖克夫時應將衩口塞足賽平。
襯衣質料樣式
襯衫的質料,以前多用白府綢,更多的使用的確良、絲、紗和各類化纖製成的襯衫。樣式有立領、大翻領、小翻領,女式也有圓領或禿領的。一般的說,短袖的以禿領和圓領的居多,長袖的則以小翻領的為多。
法式襯衫
法式襯衫,襯衫形式的一種,法式襯衫的六大基本特點是高領、領撐、翻疊袖、暗門襟、貼身剪裁、無前胸袋。
法式襯衫的特點有多個,法式雙疊袖是最主要的特點。其次,雙扣高領,暗門襟,前胸無袋,款型較為貼身,也是主要特點之一。法式襯衫和市場上常見的襯衫區別較大,因為市場上的襯衫大多數都是美式版型發展而來。
法式襯衫是由於其裝飾性較佳又不顯過分,基本上已經成為高級西裝的正式配搭襯衫,穿著顯得較為正式。
襯衫按照式樣,有美式、法式、意式、英式多種。法式是公認最為優雅高貴的襯衫,以漂亮的疊袖和袖扣著稱。法式襯衫的領子後面有一個暗槽,插入特製的金屬領撐,使領子保持挺直。這個精巧的做法不光在系領帶的時候能使領子保持筆直的斜角度狀態,不系領帶的時候,可以讓領子90度聳立,這種類似高領的效果會自然流露出貴族味道,而簡潔整齊沒有扣子的領子看起來非常舒服。特別指出的是,法式襯衫的領子比普通襯衫要高8毫米以上,這樣才能充分展示這種領子特別的效果。
如果說襯衫上的裝飾性,法式襯衫有比美式或 其它 樣式更高級的地方,就是法式疊袖。法式襯衫的袖口有襯里的部位比普通襯衫長一倍,長出來的部分穿的時候要翻過來,平行並攏,然後用製作精美的袖扣穿過它固定。注意:這時候袖口正面看起來不是圓形,而是水滴型。側面看,襯衫袖口露出西服袖口,形狀是較寬的豎方型,扣子的位置是鑲有金屬材質或其它材質,甚至還鑲有寶石,造型各異的法式專用袖扣,看來精美迷人。在袖扣上作飾品風格的裝飾,既避免了扣子的低檔,又避免了領口處裝飾復雜流於俗氣。袖口隨著襯衫袖在西裝袖口若隱若現,不光帶有幾分含蓄,露出來的時候,還讓人多了一點驚艷感。
襯衣製作工藝流程相關 文章 :
1. 襯衣工藝流程
2. 襯衣生產工藝流程
3. 襯衣製作流程
4. 襯衫縫制工藝流程圖
5. 襯衫工序流程圖
『陸』 滿族的服飾是什麼
滿族的服飾是: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
清初,穿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用馬褂的習俗已盛行,青年喜著馬褂以示武勇。以後,由於清帝提倡騎射,經常以馬褂賞賜臣下,竟成為一種「禮服」。皇帝賞給「黃馬褂」也成為極高的榮譽。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
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滿族的鞋子特色:
滿族婦女的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
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柒』 清朝服飾的特點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系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擺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
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歷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歷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
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
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
(7)滿族人的襯衫怎麼製作擴展閱讀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游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復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捌』 中國56個民族的服裝都有什麼意義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