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彝族白色披风斗篷代表什么
察尔瓦”和“披毡”──凉山彝族的代表性符号
服饰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之一,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该民族重要的形象特征。在有关凉山彝族的摄影和绘画作品或是影像、文字资料中,“天菩萨”、“英雄结”、“百褶裙”、“察尔瓦”、“披毡”等以高频的出现率向受众传达出这个族群的信息,观众会迅速地把握这几个形象特征,从而将其辨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好比是凉山彝族的一个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天菩萨”、“英雄结”和“百褶裙”分别是凉山彝族男子和女子的符号,而凉山彝族男女老幼四季皆披的“察尔渣野瓦”和“披毡”则是更具有概括性的标识,起着“族徽”作用。
服饰能成为族群的标识,在于它的符号性功能。正如法国美学家罗兰·巴特所述:“衣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语言。”(1987:21-22)在凉山彝族服饰系统中,披毡和察尔瓦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既是一个区别其他民族的独立符号,成为一个群体标识,又是彝族符号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内部支系、地域、次方言区之间文化认同的信号。而这个图像语言的潜台词则有着丰富的指向,涉及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地域特征、民族与审美心理结构等各方面的内蕴。
二、凉山彝族的披衣服饰的物态形式
民族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最早的上衣便是“披肩”,比如一块兽皮。从发生学的角度来阐释,在寒冷季节,人们面对篝火围成一圈,为了遮盖背火一边的肩和背就需要使用披肩或斗篷。形似披风的上衣直到现在还为世界很多民族所沿用,只是形式各有不同。(林耀华,1997:巧闭422-423)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广泛流行的披衣服饰,因民族和支系差别而形态各异,也被赋予了各自的文化内含。凉山彝族的披衣服饰以独特的“能指”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所指”寓意起着民族标识的功能。
服饰符号的“能指”即服饰的物态形式,包括服饰的形制、质地、色彩、图案等。凉山彝族披衣服饰装饰有图案的并不多,也不普遍,其独特性更多是通过款式造型、质料和色彩来传达。主要样式便是羊毛制成的披毡、察尔瓦,也有其他一些特殊材料制成的蓑衣等。羊毛选料以柔软的小羔羊绒毛为上品,犹以甘洛一带所产为佳,色彩有染为蓝色的,也有依黑白羊毛原色不染的,以黑为上。披毡彝族称“杰史”,一般以3斤或5斤羊毛擀制而成。传统披毡有双层与单层之分,单层披毡用于日常劳动所穿,而双层披毡是节日盛装(见图1),用于隆重的正式场合。单层披毡是将羊毛剪下后经洗、晒、弹毛、湿水卷帘、竹棍搓揉擀毡等几道工序后,上方提褶,用一毛制绳嵌线收为领制成。披毡质量要求厚薄均匀、扎实,能如篾席般立于平地不倒。双层披毡则是在擀制成单层披毡后,再加水打湿叠成2寸宽的皱褶(一般为30-90褶),用夹板夹起晒一日方成①。察尔瓦,彝语称“瓦拉”,是先将洗净弹松软的绵羊毛捻成单股细线,又将单股细线拧成双股粗毛线,再将粗毛线以“人”字斜纹织成幅宽7寸左右的条幅毛布,然后将11-13幅毛布拼接编制而成整幅的察尔瓦,上端也用羊毛编成的粗绳收口,下端流30厘米左右的流苏。单层披毡常穿在察尔瓦内,成为两件一套,以御严寒,也可独自分开穿(见图2)。如宽喊
凉山地区披衣服饰形制大体相似,但各次方言区在造型、用色、装饰等方面风格各异,其中不乏富有特色的形态。依诺(美姑为代表)地区男子瓦拉无穗(如图3),缝制所用的毛料粗布是以平纹织成,彝称“帕波息勒”,意为无须瓦拉,以灰白色(羊毛原色)为主,下摆用两条青布条和一条约10厘米宽的青布滚贴做饰,形成横向饰带,为此地区所特有。依诺地区女子披毡也极富特色,当地彝称“史吉”(如图4),意为用针缝纳过的披毡,多为深蓝色或黑色。一般以3层泡毡重叠后,用线密绗而成,腰以下收束,等距镶嵌4至5条宽约1寸的同质毛料,再往下水平镶以3层荷叶边毛毡。从服装美学来讲,用于腰部的水平线具有收拢的效果,很能体现女性苗条的身段,而以荷叶边装饰构成的曲线,也有温柔优美流畅之感,适合表现女性温和、圆润的阴柔之美,给人以优美轻盈的韵律美感。相较之下,圣乍(喜德、越西为代表)地区的察尔瓦(如图5)则最为华丽,多染成青、蓝色,项背、下摆周边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或用彩线盘成连续花边图案,饰以方格纹、斜纹、水波纹及南瓜籽纹等纹样,下端垂饰一尺盈的绳穗。所地(布拖、普格为代表)地区察尔瓦多为蓝、黑色,在项背和下摆嵌一块青布条,嵌红、黄细牙布,朴素大方(如图6)。此地区男子的一种特色披衣彝称为“约那阿莫支”(见图7),意为羊皮大衣,由5张以上的整绵羊皮缝制而成,颜色有白、灰、黑、杂色四种,其中以全黑最贵重。布拖地区女子披衣的独特形制是一种线纳的厚实毛毡坎肩披挂,毛毡坎肩袖笼短而窄小,领口小,双手不穿袖孔,挺括厚实。整个外轮廓为单纯的方形的块面,显得朴实庄重,简洁大方。
三、凉山彝族披衣服饰的符号所指
服饰的符号所指,即服饰符号的意义要素,指被符号的能指层面加以指述、表现和传达的内涵,包括服饰所指述的历史、神话、传说,摹状的天象、人事、图腾,纪念的祖灵、神物以及祈求的愿望、宣泄的感情和传达的其他种种信息。(邓启耀,2002:274)
身着披毡、察尔瓦,佩挂英雄带(彝称“都塔”)的彝人,风神豪爽,俨然一派古代骑士的打扮。凉山彝族披衣服饰所展示的古韵遗风,首先印证的是它古老悠久的历史。披裹式服饰是一种较原始的衣式,最初直接用草、树叶、树皮或兽皮披裹在身上,起遮暑御寒的作用。古方志中多有对彝族先民披兽皮作衣的记载:寻传蛮“俗无丝棉布帛,披波罗(虎)皮”;东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唐《云南志》)披毡则是对兽毛的进一步加工,察尔瓦是羊毛捻线织成布后编织而成,在工艺上又进一步发展到纺织阶段。在今天的凉山地区,除保存完好的传统擀毡、织布工艺外,仍然可看到保存完好的由松草、树皮、牦牛毛(皮)、羊皮、马尾毛、棕毛、鸡毛等各种植物和动物毛皮材料制成的披衣(如图8),被称为是人类服饰的活化石,也是一部活的服饰史。而在彝族古籍中,毡子的来历自有其说法。《物始纪略·毡子》篇中说:“到洪吉时代,羊毛弹纷纷,线拉砰砰响,擀出青银毡,擀出红金毡。天上凡间人,用它挡霜雪,用它遮风雨。阿武那时代,制作弹毛弓,制作擀毡帘,九百斤羊毛,擀一领披毡。”毡子的产生,是有由来的。1963年云南昭通后海子中寨发现的东晋霍承嗣墓,西壁绘有人物四列,有两列头顶梳尖髻、身着披毡的人物,与今天凉山彝族着装几乎相同,这幅壁画已被作为彝族服饰古老形制的有力物证而被广泛引用(见图9)。
这幅有披毡人物的壁画,也透露出一些有关彝族族源的信息。据凉山彝族民间现存的古籍《招魂经》、《指路经》记载,今天凉山彝族的祖先古候、曲涅两大氏族是在70多代以前(约西汉时期)从云南昭通一带迁徙过来的,这与壁画的出土地点相吻合。至于彝族更早的族源,学界一直存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来氐羌说。林耀华先生在《凉山彝家的巨变》中也曾指出,由黑彝对牧畜的重视,猜测彝人原来为牧畜的民族。(1995:61)擀毡被视为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在凉山彝族服饰中仍普遍保留了采用羊毛和羊皮的传统,并以此为贵。联系其崇羊、尚黑、贵左、父子连名、送灵归祖等习俗,以此推测出彝族先民与古羌部族存有很大关联。
同许多古老的民族一样,彝族信仰万物有灵,有多种动物和植物图腾。服饰中体现的图腾信仰除隐寓于各种独特的纹饰外,往往表现为形体和色彩的异质重构。人类容易对宇宙间超自然的力量产生信仰,并惯常以类比的方式加以解释,依照现实物质的特征,如颜色、形状、质地等将其视为是有灵魂物质加以崇拜。戴平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说,彝族人身披瓦拉,头结英雄结(兹体),留天菩萨(俄体),蹲时的整体造型正好似葫芦的形状,认为这是彝族葫芦崇拜的折射。(1994:89)葫芦崇拜多是与生殖繁衍相联的,中国许多民族都有葫芦生人的传说,如彝、苗、布依、佤等民族都将葫芦视为祖先。(刘尧汉,2002:10)而据刘小幸女士在越西县申果庄村的田野调查,在凉山彝族“尼木出毕”(送祖灵)的仪式中,就有一个步骤是毕摩向后抛洒荞麦粉,身后的家族男丁就争相用披毡接住,接得越多则表示越兴旺。①荞麦粉象征祖灵的生殖能力,而用披毡作盛器,是否与披毡似葫芦象征母体有关,还是只是一个便捷的工具,其蕴义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些都是学者的推测,但也不失为一种见解。也有人认为,彝族披衣展开的形状如展翅的雄鹰,在彝族舞蹈动作中,亦常有展开披毡或瓦拉模拟雄鹰的造型(如图10),这也与彝族崇拜鹰有关。彝人将鹰当成自己的图腾始祖,凉山彝族对鹰的崇拜存在于各种民间传说和宗教、民俗事象中,如彝族古代英雄支格阿尔传说就是鹰的儿子。此外,彝族披衣服饰外轮廓三角形的造型,也有大山的气魄,隐含了彝人对山的崇拜,崇尚博大与豪迈。凉山彝族的披衣服饰,同样反映出彝人尚黑、以黑为贵的传统习俗。如披毡和察尔瓦是以纯黑羊毛原色制成的为贵。再如所地方言区特别是布拖一带最为流行的羊皮大衣,最贵重的要全以纯黑色羊皮缝成,需主人选择5-7只纯黑良种羊定养、定期修剪,三年后方得皮制成,弥足珍贵。
一方面,这种披衣至今仍是凉山彝族男女老幼常用的服饰,显示了它自身很强的实用性。厚实宽大的披毡和察尔瓦,可裹全身,也可做垫、盖,晴可遮日,雨可避水,日可作衣,夜可作被,就如同一间流动的毡屋,抗拒着高寒山区的雨雪风霜。但另一方面,这种披衣着装后包裹着的严实状态和同一地区一种服饰呈现出的多种款式,也折射出自给自足的农、林、牧自然经济和地理环境导致的山地文化特征和封闭性,形成整体认同前提下的若干群落式断裂,反映出凉山彝族社会重家支血亲的习俗。相互间服饰上的差异和本家支内部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心理上的自我封闭,皆可视为对山地文化这种自然景观的无意识认同产物。
从整体来看,民族服饰是作为一类人的装束而存在,有别于挂起来的衣服,因而带上了人的属性,烙上了群体的印记。在穿着者、衣服饰物和着装方式这三个服饰的基本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形成不同的着装态。因而同样是披衣,彝族的察尔瓦和纳西人的“披星戴月”、藏族人的披背风格迥异,这是装束的不同产生的差异。单独而言,凉山彝族每种款式的服饰都是一个谨严而精细的集合体,也遵循了服饰美学的法则,不同的披衣样式又与各地不同款式的彝族服饰呼应,构成协调的整体风貌。以女性服饰为例,依诺地区的镶有三层荷叶边的披毡与荷叶帽(彝称“俄尔”)(如图4)、圣乍地区饰花的察尔瓦与绣有精美挑花的头帕(彝称“俄发”)(如图5)、所地地区挺括厚实的坎肩与高顶圆盘帽(如图11)之间在形式上都是互相照应、相映成趣的。
从日常劳动穿的简洁单层披毡到各地区各种特色形制的披衣,从简单的防护用具演变到节日盛装,都反映出这个爱美的民族于服饰的实用性之外对服饰审美性的追求:粗犷博大的同时也不乏阴柔秀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由不同形状并刻有不同图案的金片和银片制作而成的金银披衣(如图12),可谓是彝族服饰奢华的极至,这件金银披衣并无太多实用性,只是用于主人节日盛装出行,显示其富有和地位。常装披衣的简洁大方与盛装披衣的豪奢华美,形成极端鲜明的对比,也是彝人独特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折射。
四、彝族披衣服饰的超越性——恒久的标识
综观中国民族服饰,特别是藏彝走廓诸民族,披衣服饰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有着跨文化的属性。披毡和察尔瓦因其简洁的形制和实用便捷,超越了时间、地理、支系,至今仍是凉山彝族的基本服饰,也因其凝聚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含,具有了符号的属性,有着多重的意义所指,并且延伸向未来。
今天的纺织和服装业几乎都已被现代的机器生产取代,凉山彝族用的察尔瓦和披毡因为加工工序复杂和需求量有限,主要还是靠传统工艺制造。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凉山地区同样经历着“现代化”的变迁,在很多汉化程度较深的地区,很多年轻人平时已不穿传统彝族装而改穿汉装,只是多在外出时仍披上一件披毡或察尔瓦,一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另外也是成为区别当地汉人的外在形象标识,这是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周边汉文化浸入等影响对彝族传统服饰的冲击。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将民间传统锁定在某个静止的时间盒子中,族群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区域文化必然经历各种各样的变迁,这是符合历史演变的。在受全球化影响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这种转变尤为明显。而此时,民族民间文化是任其消失还是自觉承传、更新,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被动的改变,还是主动的求变,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凉山彝人选择了后者。以服饰为例,昭觉县从2004年起开始举办一年一度彝族服饰文化节,积极从理论研究和服饰设计实践探索彝族传统和现代服饰,2005年昭觉彝族服饰文化节中,一款荣获大奖的现代冬装便是以彝族披毡为设计创作原型(如图13)。在这里,披衣服饰也作为彝族服饰文化的传统基因被利用到了现代服饰的设计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嬗变。一种最为普通的服装样式将被继续演绎得多姿多彩,成为彝人恒久的标识。
‘贰’ 四川凉山普格县穷吗
四川凉山普格县有点穷。
普格县,是凉山州下辖县。人口者罩20万,其中彝族就有16.7万。普格县2017年GDP总量只有25亿元昌嫌前,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4元,是国家扶贫重点县。
地形地貌
普格县地处云贵高原之横断耐清山脉。螺髻山与乌科梁子东西对峙,中梁山纵亘其中。中梁子、波尾梁子和乌科梁子均属大凉山向南的分支。
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积较少,以中山(含亚高山)为主,占总面积的67.4%。丘陵平坝仅分布在河谷地带,呈高山、中山深切割地貌。纵观普格地貌,山脉河流南北走向,枕山带河,平行交错,东西群峰并列,中为凹凸,三山二水形成狭长的北高南低的河谷地貌。
县境内最高峰为螺髻山主峰――也俄额哈峰,海拔标高为4359米,最低处为白水河,海拔标高为1040米,河谷与山地高差达3319米,其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夹谷”从而构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叁’ 彝族人民喜欢哪三种颜色
黑、红、黄
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
(3)凉山普格县服装是什么样扩展阅读
服饰文化
1、依若式
流行于四川美姑、雷波、甘洛、马边、峨边等县和昭觉以及云南巧家、永美等县的部分地区,即操“依诺”土语,俗称大裤脚的彝族地区。
2、所底式
主要流行于四川布拖、普格县及金阳、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昭觉、盐源、米易等县和云南元谋、华坪等县的部分地区,即操“所底”土语,俗称小裤脚彝族地区。
3、乌蒙山型服饰
乌蒙山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过去山地彝族服饰与凉山服饰大同小异,明、清以来,服装款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乌蒙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裤。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乌蒙型服饰分威宁式和盘龙式。
4、红河型服饰
主要流行于沿哀牢山流径滇南的红河水系区域。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上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红河型服饰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元阳式主要流行于云南元阳、新平、红河、金平、绿春,江城、黑江等县山区。
‘肆’ 普格县的介绍
普格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凉山彝族源衡自治州东部,地域在北纬27°13'—27°30'、东经102°26'—102°46'之间,东、南、西、西北和北面分别与布拖县、宁南县、德昌县、西昌市、昭觉县接壤。县城普基镇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2008年底普格县辖3个燃老镇、31个乡,151个行政村,722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4.8万人,有汉、彝、回、布依等16种民族雹段做,少数民族人口103079人,占总人口的75.4%;彝族人口102270人,占总人口的74.8%。2013年普格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较2012年增长12.5%。公共财政总收入2.0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7%。普格县是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伍’ 普格县的历史沿革
普格,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彝族群众称普基,普格即由普基转音旅高铅而得名。
战国末至西汉属邛都(今西昌县)。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锥结、耕田、有邑聚”。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置越西郡,普格为越西郡辖地。唐末入南诏,为阿都训,隶建昌府。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自立,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千户,后升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府罢为里州,属建昌卫。明初袭元制,为里州,属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雍正六年念纯(1728年),改建昌卫为宁远府,拆好普格阿都正副长官司均属宁远府。光绪二十年(1897年)在普格设警佐一员,宣统元年(1909年)宁远府把府移驻普格。
宣统二年(1911年),组建普格乡,属西昌县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普格设县佐一员。民国三年(1914年),把普格阿都土司辖区划为西昌县的分县。
1950年3月25日,普格解放,设治局属西昌署辖,1952年普格由西昌专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同年正式成立普格县人民政府。
2003年7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23号)批复同意普格县雨水乡人民政府驻地由大坪村地俄各迁至西普中队。
2004年9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6号)同意:采乃乡更名为刘家坪乡。
‘陆’ 普格县的民族风情
凉山州普格县是彝族聚居县,民族风情以彝族风情为主。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家婚俗、葬礼和安魂仪式等民风民俗与众不同。
火把节
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传普格是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凉山第一个火把节场地在普格县西洛耶底的日都迪散。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普格各地彝族群众都要举行赛马、斗蠢段燃牛、斗羊、斗鸡、摔跤、爬竿、选美、对歌、火把游山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活动。届时是歌的海洋,花的世界,青年男女在举火把游玩之后,还要举行篝火晚会,弹月琴,拨口弦,跳达体舞,尽情欢歌,通宵达旦。
彝族年
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普格彝族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十月至十一燃丛月择吉日举行,过年要过三天,第一天“点烟火”,第二天玩各种古老游戏,第三天“送祖”。过年后就开始拜年,礼物一般为酒、肉、禽、蛋类。
普格彝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神秘的色彩。包括订婚和结婚两大程序。整个婚礼过程中,以泼水、抹黑脸、背新娘等方式使婚礼充满欢乐、风趣和幽默,“抢、背、瞧”被誉为彝族婚礼中的“三绝”。
普格彝族葬礼完整地保持了彝人祖先的原始习俗,方式为火葬,主要包括备丧、祭奠、指路、招魂、出葬、火化、聚食等仪带虚式,长者去世后,还要举行安灵仪式和超度送灵仪式。
‘柒’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导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1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2
这是一个风俗众多的民族,那风光秀丽、山清水秀。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的“西南夷”,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云、旦森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登记了800多万人,越、老、缅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清迟祥。
那儿服饰多彩缤纷。有细腻的梁山服饰,古朴的折叠凉山服饰,粗糙的折叠乌蒙山服饰,多彩的折叠红河服饰。
那儿食品多彩多样,素有玉米,荞麦,大米、薯仔,荤有牛、羊、猪、鸡肉,答搏好喝酒,有甜、辣两种。
那儿节儿日盛大,火把节在农历6月24日,家家杀鸡宰羊,煮荞麦饭。晚上点燃火把,唱歌庆祝。
那儿建筑富有特色,先用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成土墙,多为三间或五间。
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很想去玩呢?希望你提供更多的旅游宝典哦!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3
我盼了好久的,终于盼来了火把节。今年的火把节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园里,天刚黑就已经准备要开始祭祀活动了,人们用最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来点燃今年的圣火,太阳女举着火把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她们举高火把点燃了七星灯同时也点燃了火堆。七星灯被点燃后礼花也绽放了。渐渐的礼花形成了一个火堆的形状,仿佛在为彝族火把节的一切欢呼。在夜晚,人们围着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脚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在左右移动着跳舞,它好像在呼唤着人们,让人们一起来跳舞。听,音乐响起了,三弦弹起了,人们唱起来了,大伙欢快极了,小朋友们跳起来了。在这里人们围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这里管你认识不认识都拉着手并着肩,在一起舞蹈。这么隆重的场面当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边拉着大姐姐右边拉着小弟弟,虽然下怎么会跳,但还是跟着节奏跳着、唱着。
在桃源湖,音乐喷泉开始了。在喷泉里露虹灯亮着,把水花照得五彩缤纷。水花时快时慢、时粗时细。有时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时像小鹿在跑步,有时像兔子在和乌龟赛跑,还有时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没有玩够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个火把节,这样我就看更多的精彩节目表演 。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4
我是一个彝族女孩。我给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
中国有大约有776万彝族,有4500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彝族的风俗习惯——食俗,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宰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杀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猪过年的食俗,大部分给自己吃,少部分请客人来家中吃。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晒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成为一年的主要肉食来源。过年过节时还要吃糍粑、饵块、喝坛子酒。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无灾无病,平安大吉。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毒蛇和害虫。彝族喜欢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时必须一饮而尽,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现得淋一漓尽致。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席”的传统。
在我的家乡,男一女老少喜欢跳左脚舞,每当夕阳西下,男一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跳着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一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一盈健美。特别在过年时和立秋时节,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斗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一团一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一女互撒,然后对歌。
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地不同,这只是我家乡的一小部分,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做客!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5
大家好,我最近收集了一些关于彝族有趣的风俗和生活特点,所以我把这些有趣的特点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彝族的服装都是一样的,男人通常会穿黑色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脚长裤。女人多数会保留自己民族服装特点,一般头上会围上包头,还会系上腰带和围裙,有些妇女会穿长裙,确实非常有特点。
有衣服穿了,还要有东西吃,彝族的主要食物是玉米,而不是米饭和面食,这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除了玉米,彝族有时还吃荞麦、大米、薯仔、小麦和燕麦等,彝族人虽然也吃面和大米,但不像我们吃的次数多,他们只是偶尔吃一次而已。彝族人吃肉的方式也很独特,他们把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去炖,汉族人称这种肉叫“坨坨肉”,光听这名字就能想象这肉好大。彝族吃饭时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那就是酒,酒对于彝族人是一个重要的物品,酒可以解除纠纷,而且还是交结朋友等各种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一般有了酒,不管什么事都很容易解决。
吃的穿的都有了,还差一个住的地方,彝族的房屋和汉族很相似,他们夯起几面墙,再用长长的“板顶”盖上去,加固一下就可以了。
那彝族有没有一些有趣的节日呢?当然有,比如火把节就是一个,节日历时三天,第一天叫迎火,村子里的人宰猪打牛,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在外的人都赶回来吃团圆饭,还会有人在村子里建造祭坛,接着点燃圣火,再由全村人手持火把,照亮全村,希望火光可以驱赶病魔和灾难。第二天叫赞火,也是火把节的高潮,人们会举行赛马、唱歌等热闹的活动,我也非常想参加,这些表演一定非常精彩,第三天叫送火,是彝族火把节的尾声,夜幕降临时,全村人手持火把,竞相奔走,山上山下的`村子里的人会聚集在一起那场面一定非常壮观,一条条火把组成的火龙向着一个地方前进,等人差不多到了,点起一个大篝火,人们挥舞着火把,载歌载舞,迎风引吭,希望日后可以团结有爱,为期三天的火把节就结束了。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觉得彝族的风俗特别有趣呢!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6
作为彝家孩子的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家乡的众多山中,我最爱的是紫溪山。如果我是画家,我要把紫溪山的美景描绘出来!可惜我不是。但我不气馁,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一样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紫溪山的美。
紫溪山风景优美。走进紫溪山,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儿与我交换眼神,向我展现它的婀娜姿态;老树摇摆着身躯,为我的到来翩翩起舞……让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和谐与美丽。
紫溪摩崖多么神奇呀!岩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骆驼运货”,有的像“猴子观海”……这样的奇峰,再加上云雾的衬托,简直就是《西游记》里的仙境。微风拂过,带走了云雾,又一个奇景展现在我的眼前:八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好像是要去参加王母的蟠桃盛会。
紫溪的山多险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游人连走带爬,在经历磨难的洗礼后,才能站在胜利的舞台上。游人都喜欢欣赏山崖上的文字,因为那是彝族文化历史的见证。站在山顶,微风吹来,带走了爬山的倦意,让人神清气爽!往下看,只看见层层云雾;侧耳倾听,“神仙”们参加蟠桃盛会的欢声笑语在耳际飘荡……
紫溪山,你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增光添彩,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你的怀抱中放松心情,消除烦恼。我爱你,紫溪山!
‘捌’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各地特色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春铅皮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扒差,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激或开展商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