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纺织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现状:盈利下降,2020年行业发展压力增大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9年,纺织行业景气度总体处于扩张区间,2019年四季度纺织行业景气指数为55.2,达到全年景气度最高值。2019年行业景气度和开工生产情况基本平稳,纺织行业景气度总体处于扩张区间。2020年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经济风险点增多的复杂局面与国内结构性等问题仍存。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纺织企业造成内销经济损失,也使企业面临外贸订单流失及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全球各国经济下行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更趋严峻。但乐观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不会改变,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着重稳增长。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纺织行业逐步恢复发展,国家也开始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帮助纺织行业企业缓解经营压力,纺织行业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②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应对策略
(一) 服装柔性制造的必然性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消费已经具有明显和日益强劲的个性化趋势。服装的个性化消费趋势要求实施柔性制造。
1.柔性制造式服装企业避开过度竞争的有效策略
服装是典型的垄断竞争性行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服装行业出现过度供给和过度竞争的局面。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竞争性行业是无利润可言的。即使在产品存在差异性的垄断竞争行业,过度供给的压力迫使市场相当大一部分产品的价格迅速跌落,并陷入得不偿失的经营状况。不言而喻,过度竞争只能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一定的实惠。但是从长期来看,过度竞争不仅使厂商得不偿失,而且也使消费者得到的一点点实惠因生产压缩和垄断形成而灰飞烟灭。所以无论是服装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经济理论研究都必须高度关注如何解决过度竞争的问题。
在市场出现明显的过度供给条件下,服装企业通过推广柔性制造(在服装行业更清楚地表述为服装定制),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刚性制造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实施柔性制造的企业可以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吸引顾客。在这种条件下,实施柔性制造的企业实际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消费领域。在这个新的领域由于经营者数量较少、供给能力有限,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厂商具有较强的价格决定能力,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在柔性制造得到普及条件下,一方面,柔性制造通过极具个性化的产品提高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增加服装市场总容量,减少过度竞争。另一方面,柔性制造厂商通过互联网络的互动式通讯和价格折扣等措施及时掌握社会对相关产品的详细需求,严格按照消费者的订货组织生产,使得一部分不具备柔性制造能力的企业退出市场。避免服装行业的过度竞争。
2.柔性制造是服装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柔性制造或定制就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服装。从市场学的角度,柔性制造实际上是在各个细分市场对需求的最准确定位。因为厂商可以严格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愿望进行设计、生产,所以,在同一种类的服装产品的所有细分市场上,柔性制造都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譬如,在春秋装类的服装柔性制造方面,无论是老年消费者,还是青年消费者,无论是男性消费者,还是女性消费者,也不论是高收入消费者,还是低收入消费者,只要消费者把他希望的服装的颜色、面料、质地、尺寸等信息通过互联网络或其他方面告知服装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服装企业就能不折不扣地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他们满意的产品。所以,柔性制造实际消除了各细分市场上的界限,形成一个需求更大的市场。柔性制造的特点使服装企业能够出奇制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毫无疑问,柔性制造是服装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柔性制造是中国服装企业走向世界的必有途径
假如WTO把中国国内市场纳入国际的统一大市场中,使中国服装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相比较而言,中国服装企业资本力量不足、影响渠道不畅、品牌声誉较差,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大竞争格局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毫无疑问,在刚性制造技术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要走向国际,与国际服装巨头抢市场、争利润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柔性制造技术方兴未艾的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实际与国际服装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国际服装巨头资本雄厚、销售渠道通畅。但是在服装企业柔性制造潮流下,雄厚的资金和通常的渠道以及县属营销技术并不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因地制宜、甚至因陋就简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反败为胜。所以,在中国存在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服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够抓住柔性制造的历史机遇。
(二) 服装定制营销的思考
1、 服装定制营销的关注点是什么
在成衣工业时代,服装企业不遗余力地进行产品创新与开发,虽然营销花样也不断翻新,也重视对于市场的研究,但本质上是为了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寻找出路,提高产品的出货率,减少库存,为成衣卖一个好价钱。这样看来,成衣工业时代,服装企业的关注点是产品。
个性化服装时代,服装企业将享受成衣时代的服装制造技术和设计经验,将关注点转移到顾客身上,更关注顾客将有什么样的个性化需求,服装企业将如何获得这些个性化需求,服装企业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基础资源,让顾客尽情地表达这种个性化需求,当这种需求已经准确表达以后,服装企业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模式,满足顾客的这种需求,而使顾客购买这种产品比购买成衣获得更高的性价比。个性化时代,服装企业的关注点应该是顾客!
正因为顾客已经成为服装企业的重中之重,服装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有关顾客的数据库,为顾客提供服务,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客户关系管理,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规划满足顾客需求的各种资源,提供顾客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包括增值服务),建立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通道。
2、 现代服装定制营销不是传统的裁缝店
现代服装定制营销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成衣工业的否定,但并不是又回到了原始的裁缝店时代。
新一轮的个性化服装不再是一个一个的裁缝店各自为战:因为原始的裁缝店不能满足顾客对于高于成衣的各种要求,原始的裁缝店几乎无法满足顾客的设计要求,无法给顾客提供一个设计平台,在样板、服装制作工艺、服装设备、服务等诸多方面无法提供与现代成衣工业同一水平的标准,这已经是被事实证明了的。
要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服装定制,必须在现代成衣工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成衣工业的资源,再增加顾客参与的通道,提供顾客实现自我意识的成分,所以,个性化时代的服装定制营销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定制营销模式,而不是原始的裁缝店定制模式。
这种定制可能也通过裁缝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些裁缝店是以工厂为后台的连锁形式,也可能是直接在互联网上的虚拟裁缝店,或者,是其他的表现形式。
3、 大规模定制必须突破的瓶颈
服装定制营销具有几个特征:
A、 构成服装产品本身的各要素各式各样。这些要素包括材料(面料与各种不同类型辅料)、款式、样板、工艺、尺寸等等,这些各式各样的要素如果批量很少,则无法采用流水线生产,从而在产品制造成本上,使定制营销模式明显劣于成衣营销模式,这样,顾客虽然获得了定制的心理满足,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经济性;
B、 如果不能采用流水线生产,产品质量很难达到顾客的要求,与成衣营销模式比起来处于劣势;
C、 定制营销只能采用零库存模式,这样便导致制造周期延长。
这样看起来,要实现服装大规模定制,速度、成本和质量是摆在服装企业面前,必须克服的三个瓶颈。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三个瓶颈,要采用大规模定制并取得市场成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三) 构造大规模服装定制营销模式
如何构造大规模定制营销模式呢?下面以成衣营销模式为对照,在此基础上讨论构造大规模定制营销模式的方法和策略。
1、 构造大规模定制营销模式的技术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为克服服装定制的三个瓶颈提供了可能。之所以说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定制营销模式,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数据处理速度快,克服了定制所带来的批量多,数据量大的挑战。工业制造中的数据处理对人工而言也许是一个挑战,但对于电子系统而言,再大的数据处理量也不会造成流水的拥堵,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后,对于定制模式而言,不但不会增加岗位,能够防止数据处理工作造成的流水拥堵,而且还能在规模批量生产的数据处理基础上提高效率。
数据传递速度快,顺应了定制营销对各环节反应快的要求。定制营销模式与传统成衣营销相比,数据大量增加,而且对于数据传递的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应用网络技术,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人工处理的错误和成本。
数据存储方便,在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方面保证了定制营销模式对细节数据的要求。定制营销模式与成衣营销模式比起来对细节数据的要求高。而信息技术在数据存储、查询和分析方面的优势能够满足定制营销提出的这种挑战。
另外,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减少制造过程中控制的成本。
2、 制造流程重构
制造流程重构的目标是提高产品制造速度和质量,同时准确和快速处理由于定制而带来的大量生产信息,降低由此而提高的生产成本。制造流程的重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改造供应链。定制营销模式对原有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挑战,材料单品进货量减少,供应速度要求加快,材料品种大量增加,这时的工厂不应该只是增加供应力量,而应该使用软件建立供应管理系统,与供应商的库房数据库实行联网或者能做到互动,从而可以做到供应计划准确快速。与此同时,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第三方物流,或者改善自己的物流体系,与原有的手工供应管理比起来基本上能够克服定制营销带来的挑战。
改造计划调度系统。在现有的大部分成衣企业中,生产计划调度仍然是手工模式,这种手工式的计划调度系统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出错机会高,共享性很差,查询检索很困难,不要说适应定制营销,就是对于成衣营销也存在很大的缺点。因此,急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改造过后,基本达到智能自动调度,信息制造全程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生产调度的能力。
调整产前准备流程。不同的营销模式,不同的企业产前准备流程不一样,但是这些产前准备流程完全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产前准备的效率和准确率。
实时质量控制。对于定制营销而言,各种不同的产品标准,规格和技术数据等技术性文件比成衣营销变化快,制造工人和品控人员再也无法象成衣生产一样,可以凭脑子或几张纸就能实施生产,采用信息技术快速编制和传递生产技术文件,对产品进行实时质量控制。
改善技术支持系统。采用信息技术,建立技术数据库,实施技术数据管理和分析,改善技术支持和提高研发水平。
实现自动配套和个性化包装。对每一件产品制定一个产品ID(产品“身份证号”),使用数据库的形式,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与产品ID联系起来,完成产品的自动配套和个性化包装。
3、 服务流程重构
服务流程重构的目标是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和提高实施服务的速度。丰富服务种类。成衣营销基本上不提供服务,即便偶尔提供一些服务,这些服务也是零散的。定制营销则大大提高了对服务的依赖,这些服务贯穿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整个过程。定购前需要为顾客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决策的服务,定购过程中需要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与顾客时刻保持联系,随时接受顾客的需求信息,变更某种定货信息或其他要求,发货时需要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的服务,顾客收到产品后要为顾客提供一整套的售后服务。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必需的服务,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还可能要提供顾客某些增值服务。总之,对于定制营销而言,服务已经不再像对成衣营销一样不重要,它已经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必须大量丰富服务的种类。
建立服务平台。为了快速和大量响应顾客的服务请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自己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基于电子网络和人力网络的一个体系。这个平台要保证能够实时为顾客提供服务,对于实在无法实现实时服务的,也要实施交货点服务。
实施交货点制造。交货点制造有利于快速提供产品,如果能够与服务结合起来还有利于降低综合成本。
4、 营销系统重构
营销系统重构的目标是将关注点由产品转向顾客。顾客信息管理。成衣营销是不需要关注具体某个顾客的信息的,而定制营销中顾客个人资料、产品制造信息和服务需求信息已经构成一个整体,基于定单成功的需要,也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不仅如此,为了预测顾客需求和销售促进,必须对顾客进行分析,顾客的这些资料是所有营销工作的基础。建立顾客数据库,并保证能够从这个数据库中快速、有效地提取营销信息,进行需求分析,促进客户关系,确保定制营销获得成功。
营销通道。可以采用互联网站、电话呼叫系统、企业内部电子网络加专卖店等形式,构建企业的营销通道。互联网站上可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详细的说明与介绍,可以使用电子定单完成电子交易;电话呼叫系统配合产品与服务目录可以进行定货,交互性更强,而且能够处理顾客提出的超出企业预定的产品与服务种类;企业内部电子网络加专卖店的形式可以同时提供多种服务,可以面对面地进行定货,而且能够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
营销组织结构转型。定制的营销组织结构应该以加强客户关系和提高顾客获得的价值为出发点,将营销定位到每一位顾客。
5、 成本控制体系重构
成本控制体系重构的目标是降低和有效控制成本。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加强对每一个定单的成本实时核算,进而对每一个定单的成本进行控制。可以对定单运行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分配,也可以对成本进行预先估计,这种估计的准确性要比成衣营销来得快。采用电子技术,在重要的成本点设置信息采集,很容易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6、 重构策略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已经是一个革命性的冲击,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在应用领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谁能率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制造业,谁就能赢得先发的竞争优势。
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时,至少必须坚持如下几个策略。
系统改造。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时,由于领导人对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干什么的了解不是很全面,很容易造成从单一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研发或购买了某些软件,商用软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缺乏开放性,当需要启动另一个方面的信息化时,你会发现原来的投入只能放弃,这样就会造成企业改造成本的增加,而且会打击企业员工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所以,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要操之过急,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化的策划,同时一般应该研究自己的业务模式,对业务模式借此机会进行一次重组,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应用方案,才着手开展工作。
循序渐进。当我们有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案之后,不要希望能够一次全面解决问题,任何的策划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修正,同时,如果全面铺开这种流程重组式的工作,会改变我们原有的很多工作习惯,一方面会带来很大的推广阻力,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的正常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使企业的运行陷入混乱的困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改造。
以企业为主。有些企业领导由于各种原因会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信任地交给IT供应商来做,我的经验和听到的故事证明这样安排是很危险的,这是因为IT公司无论进行多么详尽的需求分析,他也不比企业最高领导者或授权领导者更了解这家公司,这是他们不能获得完全信任的理由一;另外,即便这些IT供应商能够做得极为详尽的需求分析,但他们还是根本无法开展你的业务流程重组工作,这一个应用成果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取得,因为每一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流程设计只能由自己来做;IT供应商还有一个爱犯的毛病,那就是会提供一些你根本不需要的功能,这一成本没有必要支付。所以,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应该采取以企业为主的策略。
一把手策略。推行一项新事物,尤其是全面改造企业的业务流程,思维模式,所有有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变革会带来很大的阻力,无论你事先策划得多么好,实施得多么顺利。这种阻力没有很大的行政权力去贯彻执行,几乎是难于成功的,要想推行成功,就需要一把手身体力行。
(四) 在什么级别和规模上提供定制
③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障碍及对等分析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法国纺织工业联盟主席吕西安德沃日曾表示,应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从纺织层面上来说,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
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劳动壁垒”措施,纺织行业虽然也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肯定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2.2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一般一票出口订单的周期是三个月,而人民币汇率又不趋于稳定,几乎一个月内就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上海着名经济学家石士均教授在宁波举行的2007年出口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从去年中期开始,人民币就不断向上攀升,到现在累计升值近3%,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纺织品退税率下调2百分点。这大大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对措施
3.1纺织行业协会殛商会的应对之策
纺织商业行会协会应该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服务,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性,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
(1)深入开展国际纺织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由于生产企业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较狭窄。所以纺织商会要帮助他们拓展信息槊道,挖掘信息资源,保证纺织企业及时了解纺织动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
(2)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及商会应该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及企业专家队伍的作用,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应该采取价格协调和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措施,监督进出口企业的守法经营情况,以保证纺织品进出口企业内的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建立并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提高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要求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进行相关指导,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体系的认识,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3)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进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提高国际竞争意识。
(4)开展行业培训、品牌推广等服务工作。开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业务培训、行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升级提供咨询服务,为提高专业市场的企业品牌形象开展相关服务。
(5)建立纺织业检测机制。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面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反倾销政策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种种不利,逐步建立起纺织服装的监测系统,对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置、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及时发布,帮助我国纺织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确定发展方向。
3.2纺织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1)走创新之路。企业的发展强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新的发展,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我国纺织业如何从“模仿”到“创新”,对于长期以来给外国跨国公司打工的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任何企业若没有创新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
(2)推行“品牌战略”。中国纺织业就必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状态,加强品牌建设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以自主品牌出口。
(3)推进产品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更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
④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产业层面应该怎样做
你好,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先说说我们都知道目前的现状吧
业内人士分析说,中国纺织业的问题首先是研发投入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据2004年工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销售收入的0.25%。其次,中国纺织业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也很少,而且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出口整体水平较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第三,关键技术装备相对落后。2004年底,棉纺织机中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而发达国家都在90%左右。
国内的车用纺织品却存在更多的盲目性开发。伏广伟和陈南梁都认为,这也是很多行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开发和市场需求相矛盾。
1.建立开发机制
2.建立产业链协作机制
3.企业制度改革,紧紧抓住市场,做好市场分析。
我可以想到的就这么多,你有什么可以补充下。
⑤ 请问现在服装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越详细越好,谢谢😜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过,近年来,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行业面临转型压力。
当前行业处于复苏初步确立,未来仍将继续处于复苏周期,行业整体销售端表现、经营质量呈现稳步向好的趋势,后期个体公司之间会出现差异,且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趋势中,行业竞争格局将逐步清晰,集聚效应初显,优质龙头公司有望在此轮良性增长周期中走出,逐步确立核心竞争力。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服装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服装行业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服装行业相比于发达国家尚不成熟,且我国服饰人均消费金额和行业集中度低于国外,存在行业总体蛋糕做大和集中度提升的空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总服装消费分别为美国的1/4.3、日本的1/2.5;各品类人均服装消费金额亦低于发达国家。
第二,服装电子商务整体规模将稳步扩大,占据中国网购市场的绝对份额,服装流动电子商务将迅猛发展。2018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穿类商品同比增长24.1%,高于整个服装行业同期的增幅。
第三,女装、男装、童装童鞋、高档休闲等细分领域崛起。2017年,中国女装市场规模为9232亿元,年增长5.7%;男装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成长期,2017年中国男装市场规模为5346亿元,年增长4.4%;2017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为1796亿元,年增长14.3%。这些细分领域增长率均高于行业整体,未来有望得以延续。
第四,在生产上,未来服装生产将走向数字化时代,智能化软件、自动化机械服装设备、新型技术、新奇材料应用,诸如3D技术、机器人作业、自动化技术应用这样的新工艺以及整套流水化、现代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数字时代生产模式将颠覆传统促进服装行业大发展。
⑥ 用微笑曲线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1] ,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这就是全球产业链,它一般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导。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 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
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然而,无论加工贸易还是贴牌生产,制造加工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
简单活劳动成本,虽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替代性,企业为争取订单,常常被压低价格。而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所投入的信息、
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属知识密集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研发和流通环节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按照合同完成订单生产即可分享利润的制造加工环节并不负责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极低。按照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正比匹配原则,跨国公司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大
投资者和最终产品销售的风险承担者,自然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存在的问题
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
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
一,初加工产品增长过快。从纺织产业细分行业结构看,首先表现为纺织、化纤等产业中初加工能力相对过度增长导致产业过度竞争的风险。2000年到2006
年,我国纺织工业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0%左右。部分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同构性”发展。从投资结
构看,纺织产业链中的棉纺、化纤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75%以上,使同期棉纺、化纤产能迅速扩张,到2006年底,棉
纺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聚酯、化纤产能增长3倍左右。
其二,染整行业水平不高影响高档面料供
应。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纺织品深加工的很多关键领域仍然处于劣势,部分高档产品仍需进口,如高档面料、高档地毯和无纺布等纺织制成
品。目前我国出口的中高档服装中60%
的面料依赖进口,2006年进口面料金额达89.5亿美元,同时进口面料的平均单价总体上高于出口面料,如2006年我国棉布、化纤、毛织物面料的进口平
均单价分别比出口平均单价高0.34、0.38和2.17美元/米。面料的外观主要取决于染整环节,而染整环节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瓶颈,存在着设备陈
旧、工艺落后、后整理水平低等问题,致使面料外观缺乏特色,档次低,功能差。目前我国印染行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在色差3-4级以上的产品合格率能达到
80%,大多数企业只有
5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经达到90%。
横向产业结构不
合理的第三方面是,三大类最终纺织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纺织品从用途角度可分为衣着用、产业用和家用。从长期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产
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增长也日益加快,而我国当前的产品供应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大约3/4的产品是用于衣着生产的,只有不到1/4是后两
种用途,装饰类、产业用纺织类产品供应相对不足。从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出口类别可以看出上述结构状况。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出口占64.47%,产业用纺织品占22.91%,而同期的进口
则呈相反趋势,在进口中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则达到了84.26%。
2、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现
代服装业的竞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综合科技、经济实力的较量,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国际大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收入的
3%~5%,世界500强达5%~10%,而我国服装业这一比例还不到0.1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是服装业高技术的
发展方向,发达国家服装企业的应用普及率已达
80%以上。
设计师是服装的灵魂,可我国至今没有一位世界名师,与巨大的服装生
产和消费能力极不相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营销人才也严重匮乏,业内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只占1%,是全国技术素质最低的行业。民营服装企业家族式、家
长制的管理模式十分常见,缺乏战略思维,短期行为普遍;而国营、集体企业又存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灵活等体制问题,管理难以真正到位。经营管理水平的低下
直接影响我国服装业的效益。以总资产贡献率来衡量,1998
年我国工业平均水平为7.12%,而服装业还不到4.33%。
3、品牌竞争力差,产业链
整合度低。品牌竞争越来越成为现代服装业竞争的关键手段,而我国服装业羸弱的品牌竞争力与庞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却极不适应。虽然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CROCDILE(鳄鱼)、GOLDEN
LION(金利来)等世界名牌都是由中国本土企业加工制作的,中国品牌也逾万种,却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服装业产业依存度极高,但我国服装相关产业却发展滞
后,难以适应作为龙头的服装业发展。纺织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使我国高档面料自
给率不及50%;服装设备制造业除普通平缝机外,高档特种缝纫机及粘合、裁剪和整烫设备全部依赖进口;高档服装辅料也基本依赖进口。另外,现代服装业发展
越来越需要相关服务业的同步发展,如流行预测、品牌代理、展览公司、模特公司等,而我国服装服务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服装业的需要。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使
服装产业链整合度不
高,由此成为我国服装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4、标准体系不健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意
识、手段滞后。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受到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日益增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占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
10%以上,而我国服装企业从认识到行动都相对滞后。以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推出的O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生态标签为例,截止2000年5月,在颁发给亚洲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1125张证书中,只有95张给了中
国企业。
我国对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境污染保护检测鉴定也起步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认证重视不够。目前国内除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有一个对照欧盟标准制定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外,还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虽然国家正在推行产品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绿色认证,对获证企业给予出口免检待遇,但在国内4.7万家服装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获此认证。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也越来越高,我国标准还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对“入世”
后服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极其不利。
3、纵向产业链结构不利于产业效益提高
从
纵向产业链条来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
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在现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日益专注于纺织产业链的两端,即前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
场渠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利润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部,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更多的是用OEM生产方式,
生产商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占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
口国垄断,都落入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国家手中。
此种产业优势结构的可替代程度很高, 市场竞争激烈,很容易为其他国家取代, 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也就是利润率呈现下降。从世界名牌的发展轨迹来看,要实现产业升级应
该采用原创设计生产(ODM) 和自有品牌生产(OBM) 方式。
4、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进入关键时期
根据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下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原因如下:
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全球纺织品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产业链中制造国低端地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产业价值链内,“微笑曲线”不断下移,也就是利润从产品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环节等上、下游环节的转移将会继续。与此同时,一些
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 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凭借着更廉价劳动力和贴近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缘优势,已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纺织品原先以劳动力和土地等作为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国内市场,纺织服装业也面临考验。低端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的矛盾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出口压力的增大将迫使企业转向内销,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
的竞争。
来自资源环境和要素的约束。首先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在国际上,环保、绿色、循环经济现在领先的发达国家都已经起步。在国内,我国纺织服装产
业结构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纺织服装产业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粗放型发展有更大约束。其次是
原料及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逆转。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近年来,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很大,给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的纺织服装产
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OEM 阶段,国外贸易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同时,给我国带来了能耗、污染等大量的负“外部
性”,而国外公司却未能承担这些成本。
(二)我国服装业的结构调整
面对以上问题,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对服装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行业指导,帮助中国服装业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配置于服装业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
率和效益,更好地应对WTO的挑战。
1、加强所有制结构调整,让国企退出服装业。
我
们从2000年服装业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中看出,国企占全国服装企业数量的9%,占用了行业41.1%的资产,而利润总额却仅占行业的2.6%。从
2000年服装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三资自己最擅长的事,再通过多种模式实现联合。如由核心企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国有企业
各项指标均与三资企业有很大差距,总资产贡献率仅为
4.10%,而三资企业却高达9.63%。因此,服装业资
产配置于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应当调整。
全国近年来服装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1999年底,行业内国企数量比1995年减少了50%,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体。实践证明,对服装业来
说,民营企业有较强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因此,国家应鼓励民营企业大举进入服装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对技
术落后、效益低下的国企,应尽快以各种形式退出市场,盘活存量资产。
2、优化企业结构,形成多种企业模式。
许多行业在结构调整中常常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实行多元化战略,这对服装业来说却未必有效,服装产品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服装企业结构的多样性,我国服装企业应把结构
优化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上而不宜简单扩大规模。
大型企业可以按照产业链,组建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如从纺织原料、服装面料到服装设计、生产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可以发挥服装业的龙头作用和产业链整合的优势;服装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能够加强销售与生产环节的联系。中小企业应当强化专业分工,集中精力做好掌握品牌、营销,与加工企业进行专业分工,在企业与服装设计机构、面料供应商中开展项目股份制合作等。小企业可以实行“错位竞争”,占领大中企业无利又无力可图的市场空白,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同时又形成针对这种需求的适度规模,小企业就可以“小而精”,“小而强”。另外,企业还可以对原有的生产经营系统进行
彻底的转制,形成各种新型业态。
3、加快区域结构调整,构建“大陆、港、台服装业经济区”。
近年来,在国内外低成本竞争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发达地区的加工型服装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应及时将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东西部不同重点的产业集聚。东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品牌产品出口,加快产业升级并逐渐成为研发设计中心和市场信息中心,带动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则大力发展加工业,成为我国服装业加工基地,
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999年我国内地、港、台服装出口量合计占世界服装出口额的29.7%。内地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完整的服装生产、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香港有丰富的服装经营和接单经验,快捷的通讯网络和高效的进出口系统;台湾有高品质的服装面料。两岸三地的纺织服装业互补性很强,如果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足以成为世界最大和最有竞争力的服装生产、设计、销售中心。因此,国家应构建“大陆、港、台服装业经济区”,推动两岸三地在更深层次、更
高水平的合作,实现我国服装业的持续发展。
4、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普及、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为
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把依赖低附加值产品竞争带动的数量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以品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带动的质量型增长方式上来,国家应对品牌出
口、高附加值出口及环保产品出口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保险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支持高技术、
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加强对服装业高、新、特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服装产业链相关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为服装业服务。行业协会也要帮助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快服装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企业、学校共同努力,
加快培养以设计师为代表的人才队伍,提高行业素质。
(三)结语
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服装企业、各相关中介组织和政府等主体需要共同努力,从不同的侧面不断探索结构调整与升级的 我国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也已具备了相当实力,加入WTO又将获得许多机遇。因此,我们虽不可盲目乐观,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大力加强结构调整,扬长避短,把握机遇,我国服装业就完全能够以“入世”为契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