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装类别 » 汉代西域女子的服装是什么样
扩展阅读
如何画服装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学生毛呢大衣怎么搭配 2023-08-31 21:54:11

汉代西域女子的服装是什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8-12 16:23:22

㈠ 汉代女性服饰的特色是什么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气的朝代,在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中,经济文化都非常的繁荣,甚至我们现在都在用汉作为我们民族的名字。

在这么一个繁荣的盛世,文化的繁荣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汉朝盛赋,大赋小赋、骚体赋等等,主要就是用来夸赞朝廷和炫耀自己的文采的。同样的,汉朝女性的服饰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汉朝,女性服饰基本都是上穿深衣,下穿襦裙,并且以老百姓经常使用的青绿色为主。由于生产力的不足,在服饰方面没有太多的变化,服饰基本都是类似的,汉承秦、秦承春秋、上至周朝。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直裾男女都可以穿,但是因为这种衣服都没有裤裆,只能用外衣遮掩,也就是外面穿曲裾,里面套直裾。这一情况一直到东汉出现有裆的衣服后才得以改变。

㈡ 汉朝女子典型服饰

汉朝女装种类及特点,主要款式

㈢ 汉代服饰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那汉代女性的服饰又是什么样的

汉代服饰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汉代服饰图案和主题充满浓厚神话色彩。汉代服饰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那汉代女性的服饰又是不错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曾经被忽视的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机遇。“我正在修复紫禁城文物”和“中国诗歌比赛”等传统文化节目已经流行起来,年轻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文化复兴的最佳时机。在互联网上,汉服、汉学热和古代音乐等传统文化已逐渐渗透到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汉服为例。

蔡勇在他的《道教》一书中说:“天子总穿衣服,汉服受秦服的制约。”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服形成于周朝,继承自秦朝,到了汉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装体系。汉服“起源于黄帝,在尧舜准备”。它起源于黄帝制作的皇冠服。因此,传统观点认为,汉服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服饰制度是在殷商时期才初步建立起来的,并在周朝以后逐步完善。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个名字叫“华夏”,例如,现在许多中国人都叫“华厦儿童”等等。“尚书正义”注:“冠衣华章岳华,大国岳夏。”而“左传正义·丁公十年”说:“中国有伟大的礼仪,所以它叫夏天;有章服之美,那就是中国之美。”,“中国”和“华夏”是同一个概念。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传统服饰,“服饰之乡”也成为中国的一个好名字。

㈣ 汉朝女子的衣着是什么样的

汉代妇

女礼服也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所以深衣是男女通用的服装。《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也不太符合实际。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楚长沙王利苍夫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2件(绵袍1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衽,外襟形式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袪广(大袖口)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弓弧线)等项与《礼记》所记相符外,其余如裳的腰围“三袪”(三倍于袪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文献与实物形制相差很远。所以对文献的繁琐考证,应当与出土实物相佐证。[4]

汉代的一般服装,妇女穿襦裙和类似半臂的绣;都穿短上衣、上身和下身分开。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至前7年)规定青绿为民间常服,但蓝色偏暖的青紫为贵族燕居的服色,古时用蓝靛染色,经多次套染而成的深青会泛红光,故怕深青乱紫,连县官也不许穿。而青、绿色在视觉上有平和之感,后世一直被定作平民的服色。

㈤ 中国古代汉朝时人穿的什么衣服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
考古发现的服装实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装是很难长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除出土服装实物外,还要依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绘画等间接资料作为补充。

1.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服装实物:

(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5)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裙面用8片缝拼,宽分别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摆缘宽12.5厘米。

(6)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4片,每只袴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袴脚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另1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袴脚上部一侧拼入1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1条宽边与袴腰相接。1条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袴脚下部拼有1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袴边,做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镶嵌丝绦。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但两裆不相连。后腰敞开形成开裆。袴腰宽0.5厘米,袴长116厘米。

(7)帽展开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帽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帽系。幅高18.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8)麻鞋前端尖头半圆形,侧视呈缓坡状,里层用草编,表层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锦面。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编绕27圈。底下编成许多乳钉状线结。长23厘米,高5厘米。

2.各地出土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间接材料。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间接资料很多,现在选择一些服装结构比较清晰的人物雕刻、绘画形象,供读者参考。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所绘人物虽极简练,但作风非常写实。其在中间坐者在室内,为观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㈥ 汉朝女子服饰种类,名称

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这种衣服男女皆可穿着,是最常见和盛行的一种女装服饰。
二、汉代直裾女服

直裾
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直裾起初是一种非正式装扮,古代的裤子大多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然后用带子系于腰间,若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但是,随着汉代服饰的日益改善,有裆裤出现,直裾逐渐普及,最终并替代了深衣。
三、襦裙

襦裙
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上衣叫作“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襦裙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汉代由于深衣流行,所以穿襦裙的妇女逐渐减少

㈦ 汉朝女子服饰特点介绍

今人喜欢复古,比如穿汉服,听古乐,诸如此类。汉服中汉朝女子服饰以襦裙为主要特征,其实要说到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女子服饰特点介绍,希望你喜欢。
汉朝女子服饰特点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汉朝女子发式
在古代史上,汉朝女子对于发饰的装扮是力求多样的,因为汉王朝的 政治 进步、经济繁荣,再加上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不少热爱汉 文化 的网友推荐一部名为《王昭君》的电视剧,因为该剧从发饰到服饰还是比较考究的,通过这部电视剧,你也能看到错综复杂的发饰装扮。比如,汉朝女子大多是让额头前的发饰隆起,露出额头来,然后平分成髻,梳于脑后。最为特色的是,她们的发髻都高耸于脑门之上,有的头发不够长,就用假发来接,所以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甚至还把头发扭成如两条蛇相互盘旋的样子,甚至盘成九个连环的发髻,环环相扣,多代表富贵。或许,现代的接发技术就是从汉朝那学来的吧。对了,高髻只是少数贵族女子使用的一种发式。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汉朝女子都使用这么复杂的发式,从不少出土的木偶和人偶上看,发式就非常简单,就是将头发中分,把长发梳于脑后挽成髻,剩余的长发 自然 垂落于身后,像马尾辫一样,毕竟这样的发式才便于干活么,要不然每天光梳头就得梳上大半天,多影响正常的生活啊。

随马髻发式

乌蛮髻,盘桓髻,双鬟髻,重鬟髻,双重髻,少女双重髻,云髻,开扫妆髻,回屹锥髻,透额罗髻,簪花髻,宝髻,凤帽,浑脱帽,飞天宝髻,高髻插步摇式,堕马髻式,高髻簪花发饰,蝴蝶髻,峨髻,朝天髻,簪发簪花式。

汉的发型有两种,一种完全和现代姑娘一样打扮的“披肩”,或戏称的“清汤挂面”;另一种是少妇的“马髻”式,即把青丝拢在一起,坠于肩下大约半尺长,头顶则插一两只金钗。
汉朝女子发饰
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因走动时摇曳而得名。



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其中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



钗形状如叉,是有两跟针脚的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