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装类别 » 什么人穿珍贵服装
扩展阅读
如何画服装扣子 2023-08-31 21:59:56
学生毛呢大衣怎么搭配 2023-08-31 21:54:11

什么人穿珍贵服装

发布时间: 2023-08-16 20:22:26

1. 为什么古代布料那么珍贵,古人的衣服还做的这么宽大呢

古代布料珍贵, 古人为什么不省点布料?那么宽大的衣服,一改二都不是问题啊

古代衣服并非都宽大,宽大衣服也分类。不是什么人都穿的起,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

长短显身份,质地明贵贱,服色分地位,纹饰别等级 。左将军都不想和中郎将穿一样,人家贵族稀罕和咱们平民穿一样?




旧礼制下,身份地位等级森严,首先体现在形象上。周朝《 仪礼 》记载了贵族祭礼、朝拜、宴会、婚丧、交际等各种礼仪服饰。

长袍代表身份 。文学影视上也能反应出,大凡古代王公贵族和大臣,官袍都比普通官员更为复杂和华贵,关键是更宽大,拖的更长。

当然, 没有什么人敢比君王的袍子长 。否则就是蔑视王威,脑袋就要换地方了。




公主长袍华美、高贵,身后能拖二里地。 丫鬟和仆人必须走在公主侧后方,而不是跟在身后。踩到公主花裙裙,比踩雷还严重 !公主一句"我阿玛都没踩过我裙子。"你完了!

古代只有皇宫中女子才有资格穿长袍 。民间不可以,不是你长的美就可以穿长袍。

不管怎样, 官贵滑灶家的小姐姐衣物设计更复杂和华美,自然用料更多 。长裙才显气场嘛。民间女子就简单朴素多了。一样的是,胳膊、腿、腰等等都给它遮好喽。




大户人家 属家富人不贵之列,比如商贾、财主等。 衣着自然讲究品质和档次,衣服宽大、富相、大方,这些都彰显身份和家境 。

这些人可以订制布料,质地讲究,花色丰富。他们衣物是普通人用不起的。

书生 其实古代读书人家庭不会太差,真正穷人是读不起书的。学而优则仕,这才是他们目标,平时不会干什么活儿。

书生穿长衫 ,多简单朴素。古时说" 书生白袍 ",意思是尚未取得功名。我们概念里的 "穷书生",自然穿麻葛布衣 。

无论大财主、地主、富商或书生,宽松归宽松,但衣袖都不敢像长袍那样又长又宽。




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穿宽大衣服跟大傻似的,怎么下地干活?那就穿短些的服装,袖口同样相应变窄些。不然哪来的" 捉襟见肘 "?

在上层 社会 流行宽袍时,自然形成宽大为体面的文化 。老百姓也要面子的,所谓" 衣不遮体 "是很没形象的,尽量稍大。

所以即便古时短装,在今天看来也略大些。古时衣服御寒差,冬天肯定得多穿几件,小了怎么套装?衣服宽敞夏天也凉快点。平时擦汗,抹鼻涕都方便些。

古人长袍可不像今天的风衣,秋衣秋裤,风衣一套,方便、拉风。 古人宽袍里三层外三层,非常厚重,确实费料 。老百姓也穿不起。

即便如此, 相比我们现在服装,古代百姓衣服还是比较宽松些 。

①跟设计有关 。今天上衣是前面对扣或拉链。过去上衣常有" 大襟"设计 ,绕到腋窝下面,不光费料,紧了就把自己缠成木乃伊了。

②过去人们保守 。胳膊腿、腰部、脚部,都不能随便露,裤子都是到脚脖。你那七分裤和露脐装,赶紧拉到吧!




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本质是体现贵族阶级的优越性,最具代表性的信脊扮就是 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的

①官贵和大户穿绫罗绸缎和丝绵织物

丝织品总称为"帛",细分如绫、罗、绸、缎、锦、绮、纨、绡、绢、缟、素…… 这些布料不是普通人穿的,下人只负责洗。

②平民百姓穿麻葛织品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我在古代估计也只能和蚕妇一起养蚕了。

所以,一般老百姓只能身着麻葛布衣。"布衣"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借代手法。

③麻和葛只是统称,分别包含多种植物

麻主要在平原地带,葛在山地较多。春秋战国时期,麻葛织品已经非常发达,葛布相对较粗些,不好细加工,麻分布范围更广 。

另外, 棉布晚了2000多年都不止,明朝才开始出现。所以古时穷人衣物多野拍是麻葛布类 。

再说下,旧时平民衣物少,一件可以穿好多年,即便费点料子,也不是大问题。




古代衣服长短、质地等都彰显不同等级 。 衣服长短区别身份 ,并非都是又长又大。

宽大长袍只属于官贵阶级 ,面料越好、图饰越美、袍子越长,主人地位越高。在早期,丝绸面料只能由贵族使用。

古代普通富人阶层,服装多宽大,料子也好,但都在封建礼制规定内。

旧时平民就谈不上什么宽大衣服了 。天天地里摸爬滚打,穿不了也穿不起。至于穷点书生,多着麻葛长衫,简单朴素。

古代女性,电视上那些古代美女,穿着能拉过河的长裙,都是忽悠人的。 除了皇室贵族女子,民间女子不准穿长袍裙 。

布料是不是珍贵,那是另一个问题。衣服宽大,这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现在的衣料不是那么珍贵稀少了吧?女明星走红毯的时候,又露肩又露背,难道是舍不得花钱?


古人并不是所有人,都穿宽大的衣服的。

一般平民,穷人,是“青衣小帽”,“短衣窄袖”。甚至连富家女子,家常衣着,也不是总穿着曳地长裙的。


巴金《家》里有一个情节,梅表姐和母亲到亲戚家避难,匆忙之间,“都没有系裙”,只穿着长裤。既然是匆忙避难,当然不是故意打扮,那么长裤、不系外裙的打扮,不是为了时髦洋气,只能是家常便装。

宽大的衣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装饰,只有礼仪场合,以及富贵人家,才能宽衣大袖长袍拖地。

例外的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时人服食“五服散”成癖,诱发了严重的皮肤病,即使是柔软的衣料摩擦皮肤,也会受伤流血。所以当时人喜欢穿宽大的衣服,还不经常更换。

于是爱长虱子。连“扪虱而谈”也成为趣事雅闻。

你认为的所谓宽大,那是电视剧里放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所穿的衣服,有钱就无所谓了!老百姓不会穿这种衣服的!

因为古代人有钱,人们都穿着华丽的礼服过日子。男人们都峨冠博带的去犁田、插秧,下地干活;女人们都满头珠翠、涂脂抹粉、锦衣绣带的烧锅做饭洗衣服捡大粪的。

因为他们都知道也许上千年或者百年之后的人只喜欢有钱的人、穿的好的人,特别是贵族、皇族以及他们的生活,为了让后人记住他们甚至为了自己的后代不觉得他们丢脸,他们只好拼了,不吃饭不消费只为了穿好衣服只为博取千年后那 历史 的一瞬间。

更因为他们有先见之明,在他们的那个时代有贵族有皇帝会问“何不食肉糜”,那到很多很多年后的人们问“何不享受生活,为什么披麻穿草鞋”也就不奇怪了。有人高呼“ 历史 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在 历史 的长河里也就留下了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类的称呼,且用这个称呼的何止千千万万。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死了既没有青铜马车,又没有神鸟陪葬,更没有精美壁画可以再现生活。有的只是也许大概可能某个倒霉的考古学家,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一层层相互迭代的土层里杂七杂八的骨头,也只能一无所获的走了。所以不管是影视圈还是 娱乐 文艺圈关于古代还有芸芸众生是缺乏证据的,贸然复原多不严谨。毕竟就连现代 社会 穷在闹市无人问啊,何况古人乎!

所以,别因为古人布料那么贵,衣服还那么宽大而嫌弃他们,毕竟据说几万年了人类的生物性是没有变化的,也许他们只是仅仅洞察了愚蠢是一直会伴随着很多人。

越是贵族越宽大,说明尊贵

2. 中世纪欧洲人穿的衣服都是什么样的

在欧洲中世纪,服装代表着身份。所以我们必须把不同阶级的人分开讨论,才能显得更有条理一些。当然,贵族们的服装不仅奢华而且数量多,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况,这里就不再单独讨论了。

在1447年的斯特罗齐,一位富有的人给女儿做了一套结婚礼服,其中戴在头上的“花环”就很奢侈:200根孔雀尾部羽毛制成,中间点缀了很多金子和珍珠,还有大量的鲜花和镀金的花瓣……城市中的富人,往往穿着珍贵毛皮制成的衣服,裁剪样式复杂,非常精致。

3. 中世纪欧洲人穿的衣服都是什么样的

在欧洲中世纪,服装代表着身份。所以我们必须把不同阶级的人分开讨论,才能显得更有条理一些。当然,贵族们的服装不仅奢华而且数量多,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况,这里就不再单独讨论了。

在1447年的斯特罗齐,一位富有的人给女儿做了一套结婚礼服,其中戴在头上的“花环”就很奢侈:200根孔雀尾部羽毛制成,中间点缀了很多金子和珍珠,还有大量的鲜花和镀金的花瓣……城市中的富人,往往穿着珍贵毛皮制成的衣服,裁剪样式复杂,非常精致。

4.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么样子(只许介绍衣服的样子,不许介绍古埃及历史)

古王朝时期,
妇女-努格白:较紧身,样式简单.从胸下一直穿到脚跟,胸下用一根布带子扎住.上端一般有一根或两根用扣子固定的吊带.只有过于窄小而紧绷在身上的努格白,才不用吊带.穿上后,双肩,双臂和胸部都裸露在外,如果吊带很宽,可能把胸部遮住.
注:努格白是古埃及各阶层妇女通用服饰,通常用透气性较好的亚麻布制成.一些晚会上,努格白上还会有一些装饰.穿着的时候,从脚下往身上套,再用色彩相配的吊带固定.
男子:起先是遮羞,在腰上系一根用植物做的带子,带子两端垂在前面即可.后逐渐有了和努格白相似的衣服.用腰带固定.男子服饰因地位等级而异.
注:当时服饰与建筑物形状有密切关系.第五王朝服装大多为锥形.与金字塔形状相似.后来王室服饰才逐渐变长变宽.
中王国时期
妇女-努格白:衣料样式有变,分无袖有袖两种.长度依旧,胸下系一根腰带.有的不系.此外,披肩开始流行.这种披肩能遮住胸部.
男子-努格白;出现长袍,一般到脚跟.
新王国时期
妇女-服饰出现变化.从第十九王朝女王纳菲尔蒂蒂的陵墓中彩画上,女王穿的是由薄薄的白色细亚麻制成的努格白.她胸下系一根彩带,彩带从前面饶到背后再饶回前面打结.结的两端一直垂到膝下.披肩为蝙蝠型,用金线织成,上饰有美丽珠宝.女王身边健康与生命女神伊西斯也穿努格白,使用两根吊带,颈上戴有项圈.
注:新王国时期最有特点的是纱丽.可能从印度或伊拉克以东地区传来的.与古、中王国时期服装完全不同.长布条制成,长约5米,宽约半米.穿着方式随意.新王国时期妇女比较喜欢这种服饰.因为它不但穿脱方便,还象征文明与进步.新王国时期女装另一特点:在衣服上打裥开叉.这样能使妇女更加迷人漂亮.
男子-努格白.衬衣和长袍已较常见.这种衬衣和长袍大小不一,有裥,能把上身全遮,使胸部不再敞露.衣着数量也有变.男人常穿两件努格白,里面些,外面长而薄些.
到十八王朝末期,男子的这种着装发生逆变,里长外短.这种衣着可从国王阿蒙霍泰普一世的像上得到佐证.他穿了两件努格白,一件从肩一直到脚,另一件从胸部直到小腿中部,他还披了一块披肩.
新王国的法老们在庆典活动中常穿有裥努格白.这种服饰除了在腰带上使用了金扣外,其他部位一般不用金饰.
注:古埃及人注视衣服装饰主要在图坦卡蒙时期,当时最流行在衣服上次刺绣或佩带各种贵重饰物 饰品
1. 假发:埃及人不分男女都将头发剪至最短的长度再戴上假发。而假发的长短与形状是用以区分阶级的。
2. 头巾:自第四王朝后、那美斯式(Names)头巾成为法老王的重要装饰物。女性不戴头巾、但自新王国之后,贵族妇女采用发饰
3. 冠饰: 冠帽亦是古埃及社会阶级区隔之象征、一般埃及人是不能带冠帽的。法老王与神祉带着不同的冠帽、也象征着不同的意义
4. 项鍊: 是古埃及人普遍采用的装饰品。
5. 假须: 埃及人不留胡须的但对胡须有一份崇敬,因此于正式场所须带胡须。一般人的胡须较短、只有两吋;发老王的胡须则很长、底部是方形的;神的假胡子则在尾部翘起。
6. 化妆: 眼影是埃及人脸上最明显的装饰。不论男女皆以矿物粉末画出制式的大眼睛、据说以墨画眼能有减少阳光的照射,因而具有保护作用。
自埃及史前时代有衣物出现以来,妇女就在纺织技术和成衣缝制上占有优势。做衣服是一件日常家务,不过也有妇女在纺织场为贵族们缝制衣物。从王后的礼服,法老的精制短褶裙到普通人家穿的简单褶裙和围裙,每一件衣服都是由妇女手工缝制的。就算是最最简单的衣服,其缝制步骤也是惊人的烦琐。听来滑稽的是,织布作为男人职业曾让希罗多德惊讶,曾经一度却是古埃及妇女独统的领域。织布是仅次于耕作的重要工作,因为埃及人需要大量的布匹做衣服或裹尸布——一个木乃伊就需要400码布。直到新王国时期,大多都是妇女在织布,监察其他纺织工,并且送货兑钱。
绝大多数埃及人穿的衣服是用亚麻布缝制成的。此种织物轻盈,透气,穿在身上也能行动自如,这在炎热(部分地区还相当潮湿)的埃及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其他被选来做织物的材料还有羊毛和棉花。羊毛可以保暖,美中不足的是它的表面有一层防潮的天然油脂,因此古埃及人也曾认为羊毛是不洁净的。棉花透气,却不如亚麻轻盈。

亚麻布是植物纤维织物,来源于尼罗河沿岸生长的植物——亚麻。亚麻经晒干,梳理,浸泡,锤薄,使表面光洁的处理之后,就适合于纺成线了,再以线织成亚麻布,裁剪缝制成衣物。

制衣工具包括刀(或剪刀)和针,这两样工具都需要经过成形,打磨或雕刻。在前王朝时期,用的是石刀与骨针,但在旧王国时期时,就都换成红铜的了。接着到了中王国时期,青铜又取代了红铜。刀与针已固定成形。令人意外的是,当时的针没有针眼。刀和针是用“坚硬带有尖头的工具,可能是石头”刮磨出来的。古埃及人运用这些工具和亚麻布,制作出适合于气候条件,且能符合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需求的服装。

织染

织染工艺的缘起已遗失在了古代。但被保存在许多博物馆中的,各种层次级别尺寸的木乃伊裹尸布仍能证明古埃及织染技术水平。王室用紫色可能出现于公元前1600年。墓室壁画,神庙和别的曝露于天气变化中却得以幸存的建筑,以及表面装饰过的陶器,应用于如上目的的色彩原料,经由化学分析,经常能告诉我们不少知识。

于是在1913年,纽约Metropolitan博物馆捐出了自Perneb之墓(修建于公元前2650年)出土的颜料。交由Maximilian Toch研究。他发现,红色颜料是氧化铁,赤铁矿,黄颜色则是含有铁或黄赭色的陶土,蓝色是细微粉状的玻璃,淡蓝色是碳酸铜,可能是石青(蓝铜矿),绿色是孔雀石,黑色是木炭或骨碳,灰色,是混合了木炭的石灰石。遗存于一只彩绘壶上用以装饰的一些颜色,则是含有石灰石与陶土的赤铁矿混合物。

成衣

埃及夏季的炎热与冬天的温和,使得埃及人更喜欢以植物纤维制成的轻薄布料,主要是亚麻布,在罗马时代偶尔会用从印度进口的棉布。也有羊毛,但就埃及人本身而言,是极少用它的。

可能埃及人会从地中海东岸地区买回少量的丝,大约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下半叶。在埃及人的坟墓中已经发现了丝的痕迹。

兽皮,几乎都是豹皮,祭司们有时会穿它,当法老作为神之第一侍者时,也会穿兽皮。在图坦卡蒙n的墓室中就曾发现过这样一套衣服,在墓室的墙壁上也常常描绘有兽皮衣服。一些国王和王后还会穿饰有羽毛和圆形小亮片的礼服。

织布是妇女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家进行,不过也有贵族或有钱人开办的工坊。经过捶打与梳理的亚麻转成纤维,就可以用来纺线了。

一开始采用平面织机来纺织,织机用钉子固定在地上,工人蹲着工作,之后到新王国时期,就改用立式织机了。

裙裳
古埃及人穿的亚麻短袍,镶有饰边,垂至腿部,被称为“calasiris”,袍子外还会罩一层宽松的白色羊毛斗篷。

衣裳通常以亚麻布制成,式样简洁:一条短缠腰布,很像是男人穿的褶裙,女子则穿有肩带的裙子。这种基本款式依地位高低钱财多寡而会有些小小的变动,但在整个埃及历史中,却不曾有根本上的改变。褶裙的长度分好几种,在旧王国时期较短,中王国时长及小腿,经常与无袖衬衫或长袍搭配着穿。穿的时候将它缠绕在腰际,有时会打上褶,或者以腰带固定住。

图坦卡蒙的墓室里出土了许多式样的衣物:短袍,衬衫,褶裙,腰带,短袜,头饰,帽子,方巾,防护手套和手套。其中一些手套镶着精美的亚麻内衬,其他的手套在式样上,分出食指,中指,并留有一开口,以便大拇指能伸出来。内衣是三角样式的缠腰布。

埃及男女穿的长袍被Herodotus称为”kalasiris,用料与剪裁在数个世纪中有极大的差异。

Kalasiris的款式有单肩或双肩,或配以肩带穿着。可以是任何长度,从脖子至胸这一块开始,通常触及脚踝,袍边镶有饰物。一些人穿短袖的,也有人穿无袖的。尺寸有非常紧身,或者稍微宽松一点的。他们还经常戴条腰带,使衣服出现褶纹。

缝制这样的长袍需要一幅长方形的布,长度是想要袍长的两倍。在布的中心裁一个开口,这样可以从头上套进去,然后将布折起一半,将两侧缝起来,不过要为手臂留下一定的开口。

妇女的裙子会以珠子装饰,所用布料有时是打过褶子的。大多数情况下,裙子的式样都是将胸部覆盖的,但也有例外,曾有几个时期流行将胸部裸露在外。

环领斗篷最远可追溯至旧王国时期,一般都用亚麻布制作,也是在中心开口,以便套在脖子上。斗篷经常是染过颜色的,也会绘上图案,或作其他装饰,这样的斗篷长度很少会超过肩膀。在新王国时期,人们有时也会佩戴披肩。

仆人或女奴大部分时候只穿不足以遮体的紧身短衬裤,但多数职业妇女穿短款的kalasiris。干体力活的男人们会戴条缠腰布(如上图),或穿类似Galabiyeh(中东地区的一种衣袍)的宽松长袍,要是他们在水里干活,那就什么都不穿。

孩子们在夏季时总是赤裸着身体,到冬天会穿罩衣和斗篷。

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埃及人不会戴任何头饰,条件好一些的人戴假发——可能仅在特殊场合戴。新王国时期的假发发展出了独特的式样。

无论是雕像,绘画,浮雕,还是别的什么表现,法老总是被刻画成戴着王冠的形象,但目前还不能确定,法老是真在每天的生活中戴王冠,还是艺术表现上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

洗衣

洗衣服是件繁重的工作。洗涤用的碱液是用蓖麻油和硝石制成的。洗衣是由两个工人完成的,程序包括捶打,冲洗和拧绞。到公元前1200年,洗衣房里有了防火的大金属桶(煮衣服用的),它能够减轻洗衣工的工作量。



地中海沿岸居民几乎不需要穿精制的鞋,唯一例外的是生活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Anatolian highlands)的赫梯人(Hittites),他们穿有系带的鞋子。(尽管在埃及的浮雕中,赫梯人被描绘成赤脚一族)。

古埃及人一般都赤脚,但在一些特殊场合,或者光着双脚有可能受伤时(比如捕鸟时,要防止捕鸟网上的木茬刺穿脚心),他们会穿凉鞋。凉鞋配有两条窄长的皮带,以皮革或灯心草制成,通常都有皮制的鞋底和鞋带。

国王有时会穿非常精美的凉鞋,就像他们有时会戴装饰用的手套一样,不过通常来说,他们都被描绘成光着双脚,像神一样。金质的凉鞋已有出土,其实穿起来并不舒服。在图坦卡蒙(Tutankhamen)的墓葬中,有93双鞋。其中有木制的凉鞋,鞋面上描绘着国王俘虏敌人的情景:国王每走一步,都将一名敌人踩于脚下。

中王国早期的鞋子差不多只有这种款式的凉鞋——皮带夹趾,在后跟连接,鞋面并非用以把脚固定在鞋里,而仅仅是为了覆在脚上。新王国时期,一些埃及人会偶合穿上真正的鞋(而非凉鞋),卡纳克神庙中的Nutmose王后肖像就表现了这一点。这可能缘于赫梯人的影响,埃及人正是在那一时期开始与赫梯人有所接触。

以灯心草编成的凉鞋相当结实漂亮,常会用皮革做鞋底。时下不受重视的凉鞋在古埃及却有可能象征着某人的财富与地位。

十六,服装
对古埃及人而言,传统就是一切——生活和宗教似乎停滞不变,这一点在当时的服饰上体现得非常明确。直到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2年控制了埃及之后,埃及人的日常服饰才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庆典场合和宗教仪式上,他们仍然保留了古代的服饰风格。

几个世纪以来,埃及文化一直是后来其他民族在艺术和建筑上的灵感源泉,但它在服装上的创造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忘却了。这可能是因为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所致。在以埃及为题材的好莱坞巨片里,埃及服装给人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矫揉造作的印象。许多人一想到古埃及服装,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巨片里那些眩目、精雕细琢的服装。

事实上,古埃及服装朴实无华,但史诗般的电影巨作里那些奢华的场面所出现的纷繁多样的服装,掩盖了这个事实。古埃及服装的款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女性服装的特征是高高的腰线,而男性服装则强调臀部,即使是引进了新服装和新款式,人们也是新旧一道穿。

最初,大多数服装样式都很简单,大致呈三角形。由于气候极其炎热,这儿的服装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宽敞、轻盈而省布。全裸是被禁止的。除了儿童、奴隶和平民,任何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裸体,都会被认为低贱、不道德。

男子和女子都可以让上身赤裸,尽管女子身体的遮盖面要比男子多得多。二者服装上的线条比例也相似,但侧重点稍微不一样。女性服装对人的束缚比男性服装多得多。女子穿的袈缧丝丽服是束身装,男子穿的褶裙就使得穿着者可以更自由地活动,这大概表明男性有更机动的生活方式。

衣服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严格奉行等级制的本质,它突出了不同的社会等级。但是,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不是服装的款式,而是衣服的布料。所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身上衣服的布料就越好:法老的衣服常常用细软的亚麻布来做,可能还用金丝来装饰。在这个等级体系的另一端,平民所穿的标准腰布则用植物纤维或皮革来做。布料的编织根据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

女性服装

直到十八王朝中期,普通女性还穿着袈缧丝丽服。这种紧身女装形状简单,从乳房下一直垂到脚踝之上,并又两根肩带把它往上提。考古学家发现的那些袈缧丝丽服呈筒状,并在衣服的一侧将其缝合。这类服装可能不像绘画和塑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合身,而且在形状上肯定彼此有些不一样。据壁画所绘,这类衣服也有些会往上延伸,盖过胸部,甚至到脖子那儿。幸存下来的一些衣服是由衣袖往上提,而不是吊带。女人常常在袈缧丝丽服上披一条轻巧的围巾,白天用来挡太阳,晚上用来御寒。

另一种套装由两部分组成。上身穿紧身短胸衣,胸衣在前在后都可以脱下。衣袖窄小,用细绳连到身体上。胸衣配着宽大的裙子,裙褶呈水平状。

法老和贵族的妻子穿着用漂白的亚麻布做成的褶衣,衣褶以手工折成,然后浆硬。保养这些衣服得特别仔细谨慎,仆人们得花上几个小时来把它们浆硬。

在第十八王朝时,新的服装流行起来,大概与这一时期宗教信仰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所关联。从埃赫那吞的妻子纳菲儿提提和她的6个女儿的画像上,可以看到她们穿的亚麻布褶衣修长而飘逸,带褶的长袍袖子宽大,一直垂到肘部,里面则穿着长长的紧身服。乳房下系着一条带子,领口则垂着饰有珠宝的项饰。

男性服装

传统的男性服装是衫缇。这是一种简单的褶裙,人们把它缠在腰部,末端相互折叠着垂在身体前部。最初的衫缇是用皮革或牛皮做的,后来就用一种很轻的布,通常是亚麻布。在法老所穿的褶裙后有时会垂下一条狮尾,而士兵则穿着带条纹的或用彩色布料做的褶裙。

随着时间的推移,褶裙裁剪得越来越棱角分明,而且还经过了浆洗,这样褶裙就硬得可以往外挺,并在身体前部形成一个三角形。对于男性而言,其服装大部分是强调身体前部,侧重点在于阴部,因为它在生育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将之奉为圣物,常常把阴部上的布料弄成衣褶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男子服装在慢慢地变化,衫缇之后的创新之一就是腰裙。在纳米尔出土的着名的“调色板”上,美尼斯王就穿了一条这样的裙子。裙子上端往上延伸,直到跨过左肩。这幅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

在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前1640),男子在褶裙之上再穿着长裙。长裙用一块方形的亚麻布做成,长短不一,有到大腿中部的,也有到小腿的。它们有时用一条装饰性腰带来固定。

埃及在公元前15世纪征服叙利亚之后,引进了两种服装——短外袍和长袍。那时,大量外国织工来到埃及定居,当时这种移民人数甚多,以至于“叙利亚人”这种称谓成了织工的同义词。其结果是先进的纺织技术随之进入埃及,使得生产质地更好的纺织品成为可能。短外袍和短袖夜服(类似睡衣?)相似,它可以穿在衫缇外面。长袍结构复杂,用一块布做成,布匹的长度必须为穿着者身高的两倍。因为它很宽,袖子肥大,而裙子又束在腰部,因而领口宽大。长袍是埃及人所穿的最为异乎寻常的服装款式。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服装。这种服装用一块布料做成,肩膀处有衣褶,并用翡布拉(一种像胸针一样的别针)固定住。

布料和颜色

在古埃及,亚麻布是用来做衣服的最常见的布料。与其他材料相比,它有几大优势:它的纤维可以织成精细轻巧的布料,既不熟,也不重,而且可以简单地在身体上形成褶皱。它洗起来也很容易。最初,这类布料是用各种植物纤维织成的——这一技术是埃及人发明的,但随着全国的灌溉技术得到普遍提高,亚麻成了最常见的原材料。叙利亚织工来到埃及之后,他们精巧的纺织技术使得布料生产更容易,质地更优良。家庭用品,如篮子和筛子,也用植物纤维编成。

尽管亚麻布是最常见的布料,但并非唯一:人们把芦苇编织好,做成奴隶穿的衣服;纸草类植物被做成诸如围裙一样的短小紧身的服装。除了亚麻布之外,棉花也被做成各种各样的衣服,例如短外袍和长袍,衣服上还可以绣上金线。羊毛用来做围巾和外套。皮革用来做戎装,如士兵的铠甲。希腊人和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323年引进丝绸,这时埃及人才开始知道它。在庙宇里不能穿用羊毛和皮革做成的服装,因为埃及人认为,穿着用动物皮毛做的衣服来拜神是渎神的行为。

颜色具有象征意义。绿色象征青春和生命,而黄色代表黄金,是永恒之神的肌肤。黑色很少出现在埃及人的服装上——这是假发的专用色。白色象征着幸福,在埃及人的衣柜里白色衣服很常见。当然,其中也有现实原因,即以当时的技术来看,要想给亚麻布着色还比较困难,所以衣服通常用天然、经过漂白的亚麻布制成。随后,天然的本地配料在埃及逐渐得到发展。尽管这种技术很难掌握,埃及人还是开始尝试给布料染色,比如奴隶就常穿着蓝色的衣服。红色染料从番红类植物中提取;丝线被染成金色,然后用来编织御用短外袍和手套;皮革也被染成红色、黄色和绿色。

珠宝与饰物

埃及人的远征,带回了大量贡品和财宝。尽管如此,埃及的服装本身仍旧几乎没什么装饰,有时几乎到了寒伧的程度。

不过,那时的雕塑和壁画表明,当时的男人女人都穿戴着珠宝。珠宝和饰物应该被视为服装的一部分。埃及人用珠宝来体现财富的多寡,并且用它来为衣柜增色。

项链之类的物品自前王朝时代起已经为人所穿戴。项链、臂环、手镯和脚镯用金子、珊瑚、珍珠、玛瑙、玉髓等制成。当时的珠宝很少用银,银被称为“白色金属”,古埃及人认为,神的骨头就是由银构成的。银通常用于装饰和点缀,埃及人将它打制成薄片,用来做塑像、家具和一些小玩意的镶饰。

项饰是把贝壳、珠子、花朵和宝石镶入黄金而做成的。它既可以当作项链来戴,也可以连到用皮革或布做成的项圈上(这种风格起源于古朝时期)。第十八王朝时期,引进了一种新设计,以2~4排金属片组成一条项链,这似乎从侧面证明了,当时可以获取的金属数量更多了。在那一时期的壁画上所见到的饰珠手镯起源于——或创意来自近东地区的样板。坠饰和耳环通常都很大,戴起来肯定非常沉重。

皇室成员对金子类珠宝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来,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宝吸引了盗墓者,因此要完好无损地挖掘到这些珠宝是很罕见的。但在1834年,一个名叫裘塞珀.费里尼的意大利探险家就发现了一整套珠宝。他在苏丹境内一处名叫米洛衣的地方发现了属于阿玛尼莎赫图王后的一个金字塔。对这些物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揭示出它们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们的。比如说,阿玛尼莎赫图王后把由10个组成的一套手镯平均叠加在两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还有9个盾形戒指。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们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们连到头发上,让它们从额头上垂下来。

其他装饰物被赋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义。法老的饰物深具象征意义,他们所持的弯拐和连枷代表着他们对领土、牧人及农夫的权力。“伊西斯圣结”是生命的神圣象征,通常只有国王、王后和众神才有权拥有。它的起源不确定,但是据说它象征着便鞋上的鞋带。眼镜蛇是埃及君主们专有的象征,它被装饰在王冠和鹰状头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种很常见的幸运符。

花也是常用的饰品。人们把鲜花剪裁成项饰,在葬礼或节日的宗教仪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欢花,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美丽,还因为它们蕴涵着各种象征意义。莲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征。传说一朵大莲花从远古的水域生长出来,在开天辟地后的第一个清晨里,这朵莲花是太阳的摇篮。

鞋子

凉鞋是已知的最古老的鞋子,人们认为它是使双脚不被沙漠里的热沙烫着、同时又能让脚保持通风和凉快的最理想办法。埃及凉鞋最基本的形状很像皮带,由两根吊带和一面鞋帮组成。一根吊带穿过大脚趾和第二根脚趾之间,然后与另一根越过脚弓的吊带相接。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穿着木头、纸草、山羊皮和棕榈纤维做成的凉鞋。鞋子在埃及人的衣柜里被认为是最值钱的东西,它是在室内穿的。旅行时,人们提着鞋,只有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才穿上它?

参考来自某全英文翻译的中文网站。

5.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

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在比较偏僻的壮族山区,服饰仍保存本民族的特色。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有的还以布帕缠头。女子服饰则别具一格,因地区不同而式样各异。壮族妇女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的上衣,下身穿绣花滚边宽脚的裤子或青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有的头上还缠着各式方巾,喜欢戴银首饰。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喜穿无领斜襟的黑色上衣和黑色宽脚的裤子,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壮族妇女擅长织布和刺绣,所织壮布和壮锦,花样新颖,服饰增添不少色彩。
瑶族服饰:瑶族服饰式样丰富多采。在不同自称的各部分瑶族之间,服饰又各有差异。他们大都穿黑色或深蓝色衣服,衣料多为自织白布,用蓝靛浸染。男子上衣有对襟及斜襟两种,一般均束腰带,裤子长短不一,有的长至脚面,有的短至膝盖,大都用深色而较长的包头布包头。南丹县大瑶寨男子穿长至膝盖的白色灯笼裤,下缠脚腿布,人们称之为“白裤瑶”。瑶族妇女擅长刺绣,衣服多绣满各色,鲜艳夺目。妇女服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上穿过胯的长衫,无领对襟,在襟边袖口旁均有绣花及挑花,腰系五彩丝绣满带,胸前悬挂长方形布一幅,上面绣满花纹,裤的长短不一,裤边也刺有花纹,两鬓发较长,以青布缠头,外束白线编成的扁带,还喜欢以成串的彩色料珠、银或银链挂在鬓边或腰带上;另一种是上穿无领无袖短衣,两襟绣花,腰系带,下着青色碎花白边的百褶裙,用布条裹腿。瑶族妇女都盘发髻,发式各式各样,如有的“盘瑶”妇女只留头顶上部头发,而将周围的头发剃去,把辫子留在头顶,用长的黑布包上,形似草帽; 喜戴各种银饰,装饰品有项圈、手环、耳环、银牌、银包、戒指等;头饰花样繁多,如“平板瑶”头顶六寸长、三寸宽的一块木板,中扎红绳,上盖花帕,前后垂细珠;“ 蓝靛瑶”发结细辫,盘于头顶,串集竹片为圆板缀以五色细珠,盖在头上,再复花帕;金绣大瑶山的茶山瑶妇女头上戴有三条(每条约一斤重)弧形大银钗。

银饰与中国民族服饰特点

中国许多民族都有佩带银饰的习俗,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显示出迥然不同的装饰风格,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间,银饰也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异极大的丰富了银饰的种类。银饰可分为头饰、耳饰、项饰、胸饰、镯、戒以及装饰衣物的银片、银花等等。银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有镶嵌、錾花、镂空、花丝、锻造、点珠等金工技法,娴熟的技艺从另一方面成就了丰富多彩的银饰。
若论饰银之风盛行,以苗族为最甚。在清水江、都柳江、潕阳河流域,那里的苗族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清水江畔的芦笙场上,苗族少女们佩戴的银饰重逾十公斤。贵州并非白银产地,地处偏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苗族将银饰作为本民族的群体选择,无疑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涉及到图腾信仰、历史迁涉、民俗生活等苗族文化的本质。苗族崇巫,由“万物有灵观”产生的崇拜行为以及“生成维护”的避邪巫术,共同构筑起苗族社会的宗教氛围。崇拜与巫术,两者在苗族银饰上的反映都很充分,特别是后者,它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到苗族银饰的造型,于是有了鼓钉银额带、鼓钉银镯、鼓钉银梳这类银饰。苗族相信一切锐利之物都可以避邪,锐角鼓钉象征的是闪电和光明。又如银角头饰,牛角形,但却是龙角。龙在苗族民俗中主要是以保护神的身份出现,几乎每个人都相信有一条龙在庇护着自己的村寨。银角是苗族服饰中的又一奇观。雷山大银角,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造型简朴,最具古风。佩戴时,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色羽毛,伴着姑娘的舞步,羽毛随风摇曳,使银角在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施洞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两角间设四条银片形似扇骨而得名。其上饰有“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造型栩栩如生。银片间立有6只凤鸟,展翅欲飞,顶端有蝴蝶、垂穗。施洞银角是苗族银角中最为华美之作,此外还有三都式、舟溪式、榕江式、革一式各类银角。苗族的银冠、银角、银凤钗、银花梳、银项圈、银镯、银耳饰等都是无与伦比的佳作。苗族银饰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堪称世界一流。
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佩戴的银饰具有华丽之美,其镶嵌有珊瑚、松石、琥珀、珍珠、翡翠等珠宝,精工制作,崇尚华贵。藏族的金工技艺,随文成公主入藏时传入,此后代代相传,名匠辈出,继承了唐代金银采矿、冶炼、制作工艺的卓越成就。至今藏族工匠仍保持着唐代传统的金工技艺,其银饰上的花纹,几乎包括了唐代流行的装饰花纹的全部。水族银饰以花丝着称,其工匠善于花丝点珠,盘龙团凤,工艺精细至极。水族女子,一身青衣,无绣饰,通身上下以银饰装扮,黑白辉映,也能达到至美境界。云南地区的景颇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民族以代表星月的银泡装饰衣物。在民俗信仰中,星星象征多子,月亮是主生育的女神,服饰上缀银泡为饰,便是祈求人丁兴旺,世代昌盛。侗族、瑶族、土家族、壮族等民族也是崇尚 银饰装扮的民族,其银饰亦各有特色。
银饰,一方面显示富有和美丽,另一方面则具有更深的社会含义:作为民族的标志,它起到维系群体的作用。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们都必须佩带同样的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民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文化的复合体。
银饰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们在型制,纹样和工艺技术上显示出的丰富内容,是其他质量的器物无法比拟的。没有哪类物品像传统银饰那样造型别致,种类繁多、纹样丰富、工艺精致,中国民族在银饰的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聪明才智远远超过对其他物品的投入。银的自然魅力和永恒价值使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其发生兴趣。它们一经被认识和利用,便始终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相伴,从未衰落,如同它们自身的价值一样,是艺术的物质世界中“永恒”的题材。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认真的科学识别,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一步进行民族识别的人们共同体。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戎”、“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咨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的百分之七十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字串4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料、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塔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有着25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举行民族艺术节,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也就是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队。昆明民族歌舞团以“日月风火”为题的民族服饰抒怀舞会,分“春日生辉”、“夏月溶溶”、“秋风送爽”、“冬火熊熊”四个场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饰,其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惊赞。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表演,令人信服地证明:云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海洋。而这,正是多民族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分点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猪畜牧为生;南方温热多雨,山地益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字串9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在这方面,被民族学者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僳僳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在别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不象云南省这样完整和典型而已。这样,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同时,这一层次性还决定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层次性。有的人有一种误解,好象凡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特出之处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明显地不合乎事实的。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层次性,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

字串8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了活力并传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现代新潮时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由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穿着不便,难于洗涤,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改穿汉族服装,个别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积极而紧迫地抢救少数民族服饰资源,以免出现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同时,还要主动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服饰改革,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在广泛听取本民族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民族服装,在保持基本的民族用饰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观、简洁、适用,便于生产生活,便于今后组织大规模机器生产,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既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特点。
2